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的性质与特征

文化的性质与特征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民族之下较小的地方、阶层、年龄或职业的共同体中,文化特质的聚合通常被称作“亚文化”,如市民文化、中产阶级文化、美国黑人文化、企业文化等。过度强化的规范与约束还可能导致文化的封闭。对一定文化的主要形态与特征加以总结、阐释并形成符号化的标志,这便是文化学中所谓“文化认同”的过程。

第一,我们赞成把文化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涵盖人类有史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性活动及其成果,既包含人类所有的历史遗产,也包括还在不断演化和创造中的整个文化进程。如果我们对这个系统的内部结构进行不同角度的透视,它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象。从形态入手对文化加以划分,我们一般可以将它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等几大块。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大同小异的划分方式或名称,如怀特将它划分为技术系统、社会系统、观念系统;马林诺夫斯基将它划分为物质设备、精神文化、语言、社会组织四个部分;威斯勒则提出文化包括思维、语言、艺术、神话、科学知识、宗教实践、财产、政府和战争在内的九个项目。在这方面总结得最为详尽的是英国学者G.P.马德克,他在《文化资料概要》一书中系统地罗列了从技术、资本到伦理,从食物、旅行到死亡的文化共同项目达72项之多,并称之为“文化公分母”。倘若我们从意义的层面对文化进行剖析,我们又可将文化区分为表层文化现象(如文化产品、文化行为、文化学术等)和深层文化要素(如价值观念、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等)其中后者显然处在更核心的位置,因而它往往成为文化学者关注的重点。这也许便是有学者把文化定义为观念系统的原因。然而文化的深层要素一般不会以直接呈现的形式出现,而只能交织渗透于表层文化现象之中。因此,无论我们对文化作怎样的阐述和分类,我们仍然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

第二,我们把民族性和地域性看作文化的重要特征。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由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在此基础上,便产生了使某一社会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文化特质,一组文化特质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聚合起来,就可能构成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乃至文化形态。事实上,所谓整体的文化正是包融于许多互有差异的具体文化类型之中,而民族通常是文化结合的第一层次的模式。恰如美国学者露丝·本尼迪克特所言,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22]。这种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有大有小,有些民族在历史和种族上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在文化形态上比较接近,属于同源的文化,如欧洲与现代美洲的文化,东亚各国的文化。另一些文化在历史上距离较远,联系较少,气质上差异较大,则称为异质文化,如以基督教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与有着儒家思想传统的东亚文化之间即是;而西方文化与以伊斯兰教为纽带的阿拉伯世界之间虽然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但由于长期的文化冲突和壁垒,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面貌,仍属于异质文化。正是由于这些不同民族和地域文化系统的存在,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语境和多样性的人类文化景观

在民族之下较小的地方、阶层、年龄或职业的共同体中,文化特质的聚合通常被称作“亚文化”,如市民文化、中产阶级文化、美国黑人文化、企业文化等。而一些跨民族的区域性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之类则被有的学者称为“超文化”,亦即前文所说的“文明”。

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它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的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从,从而将社会成员的情感、思想与行为都纳入群体的价值目标和轨道,并借以抵御异文化的渗透,控制社会成员对主流文化价值的反叛性行为。因此,这种文化价值对人的规范一旦与社会发展进程、人的生命要求及个体的积极创造力相冲突,便会成为精神或行为的桎梏,制约人的健康发展和文化自身的创造更新。过度强化的规范与约束还可能导致文化的封闭。

第四,文化是历史承继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一代人把文化特征传给下一代人的基本方式是“濡化”(enculturation,或译作文化熏染)。这是一个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学习过程,通常表现为社会成员通过观察模仿或在该社会其他成员指导下的后天习得。因此,一种文化模式一经形成便具有保持下去的倾向,尽管任何一种文化都可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但在它内部总会有一个给这种文化定性的主旋律,即所谓民族精神。对一定文化的主要形态与特征加以总结、阐释并形成符号化的标志,这便是文化学中所谓“文化认同”的过程。按照本尼迪克特的观点,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它不灭亡,就一定要固执地寻求一种统一形态,而这种统一形态便是被民族精神从内部统一了的文化的首尾一贯的状态。当然,这里所说的首尾一贯只能是相对的。

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与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实际上,从来没有一代人的文化模式曾经完全彻底地为下一代人所继承,这是因为没有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生存空间可能是绝对封闭和自足的,而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与传播必然导致文化的互化(transculturation)或涵化(acculturation,或译作文化潜移)现象。其中互化指的是不同文化间的交互影响,涵化则是指对来自其他文明的文化成果的吸纳与消化。这两种方式都可能赋予某种既成的文化以新的内容或形态。可见,在文化演变的历程中,来自“他者”的文化既是挑战也是文化变革的推动力。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每一个人类群体都在不断创造出新的文明果实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宝库。所以同一地域和民族的文化虽然有着民族精神的主旋律,但在不同的时代仍可能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特征。有的时候,这种由征服、影响与互渗,乃至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引起更大的变革,形成所谓的文化转型。如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文化便是如此。这就是我们对文化时代性的理解。

上述几则,即是我们从前面的概念梳理中得出的关于文化内容和特性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进行文化认知和研究的前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