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近代学运的反思及其对当代思政课程改革的借鉴

近代学运的反思及其对当代思政课程改革的借鉴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为当代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借鉴之一。近代学运中,有政治改革以救亡的主张,也有通过文化改造以救亡的呼声,后者的方法是通过“救心”以“救世”。“救世”也成为一个历史命题,成为勉励后人的精神。思政课程应该发挥其政治导向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担当起这一任务。

如前文所述,近代中国学生运动与国家政治紧密相关,这既是革命年代的特有现象,又与当时政党的有意利用不无关系。在早已告别革命的今天,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各种政治思潮林立满目,政治事件报道及时,青年学生[4]依然抱有参与政治、议论政治的热情,甚至出现“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五四激进态度。反思近代学运与政治相关联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耽误了学业,使学生不为学问而读书,而且学生走上街头难免会与当政者的暴力机关发生冲突,造成流血事件。正如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时所演说,求学者必“抱定宗旨”,大学之性质,“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蔡元培批评那些为谋一社会职位而入大学者,“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毕业之后“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不仅如此,热心于政治不求学问,“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治,则必贻误国家”。[2]蔡元培针砭时弊的一番话,对现今仍具警示意义。当代思政课程的改革首先应该教育学生正其心,诚其意,抱定求学问的宗旨,将社会政治与大学学问泾渭分开,求学于大学者,必定追求高深学问,切不可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时而与社会活动发生联系,而不能安心读书求学。但这并不是要求学生脱离实际,转向虚无,凡真学问者,必定是从实践中来,为应用实际而产生发展,所以求真学问的过程也就能解决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此为当代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借鉴之一。

第二,需要教育学生要以一个温和的态度去对待世界和他人,要具有科学的逻辑思维和辩证的人生态度,拥有独立思考和客观辨别事件的能力。切不可受社会不良思潮之鼓动,在某些人的煽动下做出极端举动。反思近代学运,发生流血事件并不鲜见,学生运动喊出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反对一切”等反叛、激进的口号,也为今日的我们所惊讶。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论及:“故吾所谓新民者,必非如心醉西风者流。蔑弃吾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以求伍于他人,亦非如墨守故纸者流,谓仅抱此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遂足以立于大地也。”[3]梁氏一言可谓道出了当时学运激进倾向的有害一面。如今思政课程更应该教育大学生既要有世界眼光,又要珍视传统,要达到此目的,非有一种温和宽容的态度不可。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新民,独立、辩证的人生态度应是当代思政课程的必有之义。

近代学运中,有政治改革以救亡的主张,也有通过文化改造以救亡的呼声,后者的方法是通过“救心”以“救世”。随着革命时代渐行渐远,大规模的学运早已匿迹,学生早已复归象牙塔。“救世”也成为一个历史命题,成为勉励后人的精神。但“救心”的命题却因当代社会的性质有了新的内涵,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和价值观显现出的问题,使得“救心”又成为社会的迫切呼吁和重要的任务。思政课程应该发挥其政治导向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担当起这一任务。

参考文献

[1] 吕芳上. 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71):10-11.

[2] 高平叔. 蔡元培全集:第3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84:5-6.

[3] 梁启超. 新民说[M]. 宋志明,选注.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9.

[4] 这里所指的青年学生主要为大学生,与革命年代的青年学生有所区别,革命年代参政议政的学生主要为中学堂以上的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