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性理性批判与生态理性建构

现代性理性批判与生态理性建构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思潮通过张扬人性的非理性一面,批判了现代性理性的绝对主义,发现人类意识活动中非理性的存在以及非理性对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不过,非理性不能取代理性在人类认知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生态理性也是一种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意味着人类实践活动应被适度约束,不能涸泽而渔、杀鸡取卵式地谋求无限发展。

现代性的主体性实质上是现代性主体人的理性,现代性理念主张用理性代替感性、神性,通过人类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工程创造,去大胆地揭开大自然的神秘面纱,服务于人的利益。整个现代化就是祛魅的过程。诚然,人类发展需要理性的发展,如果没有理性和理性的发展,那么人类不会发展进步,人类活动将只是动物式的简单适应自然界的活动,“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6](P82),过着原始洪荒的野蛮生活,从而不能创造飞跃式的质的发展。这不是“万物之灵长”的生活。然而,现代性理性似乎走向了另外一个反面,它极力推崇理性的无限功能,主张理性无所不能。在这种理性指导下,人类对物质财富增长的激情,通过对科学技术的顶礼膜拜而被推向极端:立竿见影的最大效益观念、无休止地征服自然、大机器工业范式、及时行乐享乐主义、高消费的浪费主义等造成了自然、生物、人、社会以及人文精神等方面的整体生态危机。不得不说,现代性的展开也是人的绝对理性、无限理性、经济理性、技术理性、工具理性、单一理性达至极致的过程,是人通过追求对物的世界的控制继而寻求人的绝对霸权的过程。

当代思潮通过张扬人性的非理性一面,批判了现代性理性的绝对主义,发现人类意识活动中非理性的存在以及非理性对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不过,非理性不能取代理性在人类认知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生态理性本质上仍是一种理性主义,它基于“人类—自然”的利益攸关的客观事实,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做法不能伤害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整体利益,应积极构建理性的生产观念、发展观念、消费观念等。马克思说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也说明了人类利益不可能奠基在对自然利益的毁灭的基础之上,“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物质世界是人类生存生活发展的必需基础,如果人类的贪婪导致自然环境恶化、不适应人类生存,那么人类将会自食其果、自取灭亡。可见,生态理性道出了人与自然实际上处于利益共同体的深刻道理。

生态理性是一种系统理性,它着眼于整个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寻求自然资源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宜居性之间的最佳解决方案,希翼达到自然利益与人类利益的双赢格局。诚然,没有人,自然界依然寒来暑往,悄无声息;然而,因为有了人,有了人的实践活动,自然界因此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6](P76),人类活动深刻地改变了自然界的存在形态;反过来,人工自然的客观存在又深深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开展。当前,人工自然对人类活动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比如人类引以为傲的科学理性、技术产品、工程实践;同时,人工自然对人类活动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比如能源匮乏、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等,这些影响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致命性的,这些致命性的影响如果不引起高度的重视,会滋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抵消甚至抹消人工自然对人类活动的积极影响。可见,当前人类需要革新传统的人类利益至上的经济理性概念,而代之以生态理性观念,从“人类—自然”的整体利益角度去谋划人与自然共同的生态家园。所幸,当前的系统科学理性完全能胜任这一思维——前提是,人类生态理性观念的普遍建构,人类的局部利益让位于“人类—自然”的整体生态利益。

生态理性也是一种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意味着人类实践活动应被适度约束,不能涸泽而渔、杀鸡取卵式地谋求无限发展。无限理性是现代性理性的实质,表面上,它追求的是人的理性发展的无限可能,实际上它因为忽视人的生存发展的物质制约条件最终只是人类与自然的双输、“零和”。有限理性崇尚绿色生活、低碳出行、限度消费、节约资源、限度消费,追求人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这也是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的某种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