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艺术生活的爱美

艺术生活的爱美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柏拉图认为,一切都有尺度,而尺度就是多余和不足之间的适中状态。按照美的规律的创造实质是人的自我实现。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的审美情感是由审美需要而产生的,因而高于一般情感。

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物种存在,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也生产,通过实践来创造一个对象世界,即对无机自然界进行加工改造。

1.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96]朱光潜先生的译文将“尺度”译为“标准”,“尺度”即“标准”,“尺度”是一个哲学范畴。普罗塔哥拉则提出人是现存事物的尺度,人是从自身出发来衡量一切的。柏拉图把尺度变成一个审美范畴,提出了量和质的两种尺度:前者用来测量对象的大小、形状,后者用来衡量事物的意义和本质。柏拉图认为,一切都有尺度,而尺度就是多余和不足之间的适中状态。在衡量某一事物时,我们总是去寻找与其自身的意义相应的、适当的匀称的东西,排斥一切畸形和极端性。因此,尺度就意味着适中、适度。

尺度这个概念最基本的意义是指自然和社会的各种事物的外在形式和结构关系,在历史上比较一贯的具体含义是适中、合式,避免极端。正如黑格尔所说,尺度就是比率。尺度也就是美的形式的最根本的规定性。

种类的尺度、固有的尺度,这是把尺度具体化了,使尺度有了某物的范型意义。在审美中用以衡量对象的尺度,是该物种中适中、合度的现象,是事物的现象和形式对于人的观赏价值。每个物种的标准和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标准是在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个标准尺度既不是抽象概念,也不是数学公式,但也不是具象的单一个体,而是想象中形象性的模式。在制作或观赏之前尺度就存在于主体意识中,人们总是从这个意识中的标准和尺度出发,用这个先于个别对象的先验直观去衡量对象的。在审美中,人们总是以存在于意识中的经验范型这具体化了的尺度来衡量和要求审美对象,合乎或接近这个具体化的尺度的,人们就觉得是美的。

显然,标准和尺度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它既然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为人所使用的尺度,其中就必然包含着人的主观因素,因此也就是一种人化的尺度,是主体活动和客观对象交互作用的产物。

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对物种尺度的成功运用,表现了人认识客观事物规律的能力;而内在尺度的成功实现,则表现了人改变外物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创造第二自然的能力。人类从利用最简单的石器,到后来发明弓箭等工具时,都注意到了事物的功能和形态的关系,并把各种因素联系起来从而利用它们。合乎目的性的创造工具、使用工具的活动也必须合乎规律性,这是人们对于自然秩序的一种理解和领悟。在改造自然的漫长历程中,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不断发现、熟悉和掌握自然规律性和秩序性,以及劳动的操作规律,并积累了对于客观世界存在形式的一般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美的规律”就是按照主体的尺度和客体的尺度这两个尺度进行生产的规律。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基于对两个尺度的成功运用,表现出人的本质力量,“塑造”、“建造”、“制造”的实质即创造。按照美的规律的创造实质是人的自我实现。

人类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客观世界不同事物的规律性,结合人们富有个性特征的目的和愿望,来改造客观世界,不仅能够引起客观世界外在形态的变化,而且能够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具体地转化为能够令人愉悦和观赏的形象。当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达到自己的目的,使自己的心意状态与客观自然的普遍形式规律合一的时候,对于规律性的把握,对于自然秩序的感受,就转化为一种愉快的心情。通过改造对象世界的生产,自然界表现为人的作品和现实,从而使人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从凝聚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客观对象的直观中得到乐趣,得到享受。所以,按照美的规律的创造从根本上说来也是人的一种自我欣赏。这种愉快的心情,这种乐趣享受也就是美感。

2.感物动情

人类美感的产生除了创造性的活动以外,也在于一定的事物或现象与人构成一定的关系,从而引起人的相应的情感态度。情感,也称感情,是主体对自身意识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带有特殊色彩的体验,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情感作为人的主观体验,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其关键并不在事物本身,而在于客观事物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是人的需要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如郑谷《海棠》:“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周密《野步》:“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情感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是伴随着理性由动物的本能情绪提升而成的。主体的需要、态度、观念、信念等思想意识对于情感至关重要。诚所谓“看蜂蝶高下舞,任鸥鹭往来飞”,“蜂与蝶从他世情,酒和花快我平生”。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要后,就又产生了情感需要。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的审美情感是由审美需要而产生的,因而高于一般情感。

情感可以是一种情绪、一种愿望,甚至是一种欲望。东北二人转有一出《王二姐思夫》,说王二姐许配张庭秀为妻,张庭秀赴南京赶考,却一去六年未归,因而王二姐唱道:

王二姐,泪滔滔,

看见一对蝴蝶楼上飘,

叫一声小蝴蝶停一停翅,

一到南京把信梢,

你叫二哥哥回家转,

我把小蝴蝶照样彩描。

一天看你整三遍,

三天看你整九遭,

虽然小蝴蝶不是值钱宝,

我就喝口凉水也能上膘。

因为情感的含义比较宽泛,当人们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往往是情绪和情感的总称,泛指情绪情感的一般现象,有时指一种心情、心境。

人类在求真向善的实践活动中,在经历种种成功失败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豪满足、沮丧失意、和谐亲近、隔膜冷淡的种种感受,人对客观现实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反映形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是对梅花的喜悦之情。“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是对清明的伤感。这种人自身的需要和对象的属性的综合结果,构成了人的情感的基础。

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体通过对象具体可感的外在特征,以情感为中心的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创造出新的具体感人的形象,来实现人在感性形式中的自我表现,确证和肯定本质内涵,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

从审美的角度讲,情感是认识活动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意志的调节,可使这种推动作用变得稳定、持久,从而使理智的认识活动不断深入。审美情感可以调节克制与理智相冲突的情感指向,强化和巩固与理智相一致的情感指向,使情感与理智得以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