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嘉靖年间四川事件

嘉靖年间四川事件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廷相为人正直,不阿权贵,仕途中两次受到宦官的迫害被贬。王廷相一生坚持读书与著述。王廷相的一生,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王廷相注重实际的思想倾向,也反映于学术思想研究的领域中,他对当时的学风,提出尖锐的批评。王廷相把学术研究的目的归结为“兴道致治”,这同他在文学诗歌创作问题上主张“文以载道”是一致的。

王廷相像

王廷相(1474—1544年)字子衡,号浚川,又号平厓,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他少年时就以诗、文出名,22岁中举,弘治十五年(1502年)登进士第,选为翰林庶吉士,后授兵科给事中,从此开始了他40年的仕途生涯。

王廷相为人正直,不阿权贵,仕途中两次受到宦官的迫害被贬。武宗正德年间,他曾历任监察御史(巡按陕西)、松江府同知、四川提学佥事、山东提学副使等职。世宗嘉靖年间,他历任湖广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南京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等职。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因勋臣郭勋事牵连,罢官回到故乡,后3年卒。穆宗隆庆初年得以平反,诏复原职,赠少保,谥肃敏。

王廷相一生坚持读书与著述。高拱《浚川王公行状》记载王廷相写作的情形说:“在翰林有《沟断集》,为侍御有《台史集》,在赣榆有《近海集》,在松江有《吴中稿》,在四川有《华阳稿》,在山东有《泉中稿》,守制时有《家居集》,在湖广有《鄂城稿》,为侍郎有《小司马稿》,在南京有《金陵稿》……”可见王廷相在著述上用力之勤。他的著作还不止上述,大都收入明嘉靖十五年刊刻的《王氏家藏集》中,该集包括《家藏集》41卷,《内台集》7卷,《慎言》13卷,《丧礼备纂》2卷,《雅述》2卷,共34册。解放后侯外庐等编有《王廷相哲学选集》[1]

王廷相的一生,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面对社会的各种矛盾,他主张革除时弊,这与罗钦顺有相似之处。他认为:“人君侈费无度,常赋不充,必至加敛暴征,则民之蓄积耗而生计微,则家贫无所恋爱”,于是“困极为盗,势所必至”(《雅述》上篇)。如果“由今之道而不变其俗,则民穷盗起而国事日非”(张囟:《少保王肃敏公传》),他还用黄巾军、红巾军等农民起义的教训提醒统治者,表现了一定的历史眼光。他认为,“惠民之政,而立政之本则存于农”(《家藏集·刻齐民要术序》),由此提出崇尚节俭、抑制豪强、稽核户籍等改革措施,企图从经济问题入手,解决社会政治问题。

王廷相注重实际的思想倾向,也反映于学术思想研究的领域中,他对当时的学风,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说:“近世好高迂腐之儒,不知国家养贤育才将以辅治,乃倡为讲录良知,体以天理之说,使后生小子澄心白坐,聚首虚谈,终岁嚣嚣于心性之玄幽;求之兴道致治之术,达权应变之机,则暗然而不知。”(《雅述》下篇)很显然,上述的批评既针对程朱,也针对陆王。王廷相把程朱、陆王的学说归结为“讲求良知,体以天理”,是一个精确的概括,这也是继罗钦顺之后对理学两大派学说的又一次严厉批评。王廷相把学术研究的目的归结为“兴道致治”,这同他在文学诗歌创作问题上主张“文以载道”是一致的。这样的观点虽未超出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理想,但在良知天理之说甚嚣尘上的社会环境中,含有重视研究实际的意义,也是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的开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