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道书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道书的发展史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南北朝起至木板雕印术发明之前,佛教经典的流通,主要以抄本形式在各大寺院和佛教徒中流传。当时写经之风大盛,成为一种专门的行业。大藏经,古代又名一切经、契经、藏经或三藏。原意是指收有佛教经、律、论三种宝藏。大藏经的编纂始于印度,但早期的梵文经典只剩下少数贝叶本或纸字本。宋元时期的大藏经有官刻和私刻两种。唐玄宗天宝七年御制《开元道藏》,为编纂道藏之始。这就是《正统道藏》。

从南北朝起至木板雕印术发明之前,佛教经典的流通,主要以抄本形式在各大寺院和佛教徒中流传。当时写经之风大盛,成为一种专门的行业。据统计,自南朝陈武帝下令写“一切经”12藏起,至唐显庆末的100余年间(557—660年),皇室和民间写经达800多藏,200余万卷;但保存至今的为数甚微,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流失海外。

五代、宋初,雕版事业兴起,始有佛经木刻本。自北宋太祖于开宝四年(971年)命高品、张从信两人在益州(今四川成都)雕印第一部大藏经起,至元代末年,据传曾有各种经版20余副。

大藏经,古代又名一切经、契经、藏经或三藏。原意是指收有佛教经、律、论三种宝藏。大藏经的编纂始于印度,但早期的梵文经典只剩下少数贝叶本或纸字本。

宋元时期的大藏经有官刻和私刻两种。北宋的《开宝藏》(即蜀版)是官刻的汉文第一版《大藏经》,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完成雕版13万块;以《开元释教录》入藏经目为底本,共480帙,千字文编次天字至英字,5048卷;卷轴式,每版23行,每行14字,版首刻经题、版数、帙号等;卷末有雕造年月干支题记。后经增补所刻数量达到653帙、6620余卷,它的印本成为后来中国一切官私刻藏以及高丽、日本刻藏的共同准据(其内容参见《开元释教录》,只是编目方法有别)。此外,官刻的还有金末元初的《赵城藏》版(按:指元世祖中统二年由耶律楚材主持的补雕版)、元代官刻的卷轴式《弘法藏》版等。私刻的有福州东禅藏版、湖州(今浙江吴兴)思溪版、平江(今江苏苏州)碛砂藏版等。现在通用的是日本大正十三年(1924年)由日本学者编辑校勘,于1934年出版的《大正新修大藏经》,简称《大正藏》。

道教开创之初,经书不多。魏晋以后,随着道教的倡行,道书渐多。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御制《开元道藏》,为编纂道藏之始。

道书雕版,始于五代,而全藏刊版,则始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徽宗诏令制定的《政和万寿道藏》,依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即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经铨次之成藏,共540函,5481卷。其后金大定四年(1164年),金世宗诏令雕刻《大金玄都宝藏》,不到二年刻成一藏。元初,道士宋德方等于蒙古乃马真后称制的第三年(1244年)刻成《玄都宝藏》,二者或毁于火,或被烧焚,基本不存。

元末明初,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敕令道士张宇初等编修道藏,至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始行刊版,次年正式刊行。这就是《正统道藏》。

《正统道藏》共5305卷,480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①本文类:经教的原本真文;②神符类: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③玉诀类:对道经的注解和疏义;④灵图类:对本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著作;⑤谱录关:记录高真上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道书;⑥戒律类:戒规、科律的经书及功过格;⑦威仪类:斋法、醮仪及道教科仪制度的著作;⑧方法类: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各种方法之书;⑨众术类:外丹炉火、五行变化和一切术数等方术书;⑩记传类:众仙传记、碑铭及山渎道观的志书;瑏瑡赞颂类:歌颂赞倡的著作,如步虚词、赞颂灵章、诸真宝诰等;瑏瑢章表类:建斋设醮时上呈天帝的章奏、青词等)分类,仍以《千字文》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每函各为若干卷,每卷为一册。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又命道士对《正统道藏》增遗补缺,刊刻《万历道藏》,简称《续道藏》,上述两部道藏是国内外公认的有价值的道书精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