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礼之用,和为贵。

礼之用,和为贵。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礼形于外,乐动于内,礼乐协同,而至和谐,既是儒家所倡导的精神格调,也是其用以维护稳定的行事规范。在现今生活中,“礼”依然以其超越社会形态的人文精神发挥着实现和谐、维护和谐的作用。国家无礼则不宁。国有礼,并不是使国民囚束于规矩方圆之中,而是通过教化和仪制使民众皆知廉耻、知荣辱、知至理、知正道,由此而建立起周全完备的行事准则和社会规范。

——《论语·学而》

释义:

礼治最大的功用,在于实现和谐融洽的关系。

点题:

礼乐之教素来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礼”阐述的是中华文明的内在伦理精神。礼形于外,乐动于内,礼乐协同,而至和谐,既是儒家所倡导的精神格调,也是其用以维护稳定的行事规范。在现今生活中,“礼”依然以其超越社会形态的人文精神发挥着实现和谐、维护和谐的作用。

链接:

《论语·学而》——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荀子·礼论》——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礼记·仲尼燕居》——

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子曰:“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

延伸悦读:

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礼与乐不仅仅止于玉帛钟鼓这类物化的形式,礼有着更深刻的内核——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在儒者看来,“仁”与“礼乐”不可分,“礼乐”践行“仁”,“仁”现于“礼乐”。人能够到达情感与规范的融会通达,即是理想的和谐境界。

人无礼则不生。人,是自然人,但终究是社会人,人存于世,道德理性不可或缺。从个人角度讲,能够“不妄说人,不辞费”“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不随便取悦于人,不随口说虚妄之言,不超出一定之规,不侵犯侮慢他人,不戏谑轻薄,做到与人交往皆有礼,则实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事无礼则不成。“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在谈到“礼”时,孔子说得生动:君子如果修己、行事均不以礼为尺度、规范,就好比瞎子走路而无可借助之物,茫然不知所往;又好比在暗室中寻物而无可照明之光,如何能看得见?如若无礼,那么人必会手足无措、无所节制,农事、军事、政事也就全然谈不上有序,更遑论和谐?

国家无礼则不宁。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国有礼,并不是使国民囚束于规矩方圆之中,而是通过教化和仪制使民众皆知廉耻、知荣辱、知至理、知正道,由此而建立起周全完备的行事准则和社会规范。当吾国吾民皆发于心而形于外,上下撙节而有礼,那么“国治而天下平”的和谐局面就在眼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