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类的机体生活

人类的机体生活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为一种生物,其生活的一部分,和其他生物相同。此时核膜消失,染色体与两极的中央球间,以不染色的丝状体相连结,成纺锤状。丝状体消失,核内的染色体亦崩坏,染色粒回复未分裂以前母核的形状。此等具有机官的生物体,称为有机体。其机体的各部分,若分离独立,即不生活。其全体内各细胞,必互相联合,构成机官,各营特殊的作用,以维持全体的生活。

生物经过幼年期以后,身体成熟,增长绝少;此时所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部用于生殖,即将自体的一部分,使其分离独立,另成一新个体。生物体依这种生殖机能,使其种族繁衍不绝。盖一切生物的个体,均不能免于死亡;若不发生新个体以继续生存,则其种族必不久绝灭。所以一切生物,无不有维持其种族生存的生殖机能,在生物学上绝无例外。且生物常因维持其种族的生存,牺牲其个体的生存;则种族的生存,较个体的生存尤为重要可知。

1.机体的构成

人类为一种生物,其生活的一部分,和其他生物相同。所以研究人类的生活,不能不以生物的生活为起点;而动物的生活,尤为切要。人类的身体,和高等动物相类似处很多,即和其他生物,亦有通共类似之点。即一切生物体均为细胞(cell)所成〔13〕。微小的生物,以一个细胞构成生物的个体,称为单细胞生物;若以多数细胞构成个体的,称为复细胞生物。人类的个体,长成的约为4×1014个细胞所构成,初生儿约为265×1011个所构成。

细胞虽多为球形,但也有种种形状。大的为肉眼所能辨,小的须用显微镜窥视,若用高度显微镜窥视细胞,则其体为半流动状的胶质所成,称为原形质。单细胞生物及植物的细胞,表面常分泌纤维质或石灰质甲壳质等,成细胞膜或介壳。至细胞内部原形质内,常混有许多细微颗粒,称为粒线体;又常有空胞内含透明的液体,称为细胞液,间有若干色素体、淀粉粒(植物细胞)、脂肪球、食粒、收缩胞(单细胞动物内的空胞能增大收缩的)等。原形质的中心有核,亦为原形质所成,有核膜、核液和网状的核丝,称为核网;并有一粒至三粒的小核。核丝内有容易染色的染色粒散布。小核中有容易染色的,称染色小核。动物和低级植物的细胞内,另有一个或两个的染色粒,称为中心体。中心体周围的原形质,较他处为密致,显放射状的球体,称为中央球。中央球在核旁。核和球接触处,略作凹陷;有时仅见核的凹陷,中央球却不能明认。

细胞能从体外摄取固体(限于单细胞动物)或液体于体内,吸收养料,排出废料于体外,使细胞渐渐生长。至达相当程度后,一个细胞即分裂为两个。分裂时其核先略为延长,渐次缢断为二;细胞亦依此分裂。这种单简的分裂法,称为直接分裂,多见于单细胞生物。若复细胞生物,唯于将近老废的细胞中,有这种现象。较为繁复的分裂方法,称为间接分裂。核内散布的染色粒,先行集合成迂曲的纽状物,更裂为数段;这断裂的纽状物,称为染色体。就多数动植物研究的结果,同种的生物,其细胞内染色体常有一定。人类的染色体,常为四十八个〔14〕;其余生物,由两个至二百数十个不等。纽状物断裂为染色体后,中央球亦分裂为二,渐次互相隔离,居核的两极。此时核膜消失,染色体与两极的中央球间,以不染色的丝状体相连结,成纺锤状。各个染色体,各分裂为均等的两部分,排列于两极的赤道上,各以半数向中央球接近;遂集合于中央球近旁,各成一核。丝状体消失,核内的染色体亦崩坏,染色粒回复未分裂以前母核的形状。核既分裂,细胞亦延长缢断,分裂为二,各占一核,与母细胞同。

细胞从细胞生,核从核生。约言之,生物从生物生。这为生物学上绝无例外的定理。但是第一个生物,究从何来?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科学上尚不能为正确的解答。近来科学家从各方面测验,以为原形质所具生活现象,不过为原形质分子内原子特别排列的状态中所起的化学作用〔15〕,与无机物的化学作用,同一根源。至细胞内的粒线质、核、中央球等,不过原形质分子间的分化罢了。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分化更甚,细胞的外部,常较内部富于运动力;且常有鞭毛、纤毛或眼点、口、肛门等器官,称为细胞器官。又单细胞生物,常有多数集合为群体的,但仍各营独立生活。其集合的个体,亦有性质稍异,略行分化的,如团走子为二万余的单细胞个体集合而成。前半体各细胞,眼点较多,司运动;后半体的各细胞,多司摄食,且专营生殖,可认为个体分化的嚆矢。至复细胞生物体内各细胞的分化,尤为显著。同种的细胞,集合成为组织。如由扁平柔软外被膜质或毛茸的扁平细胞,集合为皮膜组织;由细长强韧的纤维细胞,集合为纤维组织或筋肉组织;由细胞所分泌的胶质、纤维质、石灰质等细胞间质,和细胞集合而成结缔组织;由柔软的神经细胞,周围有许多神经纤维的,集合而成神经组织。这种种动物组织,以一种或数种结合,成动物机官的构造。例如消化管的管壁,表面为皮膜组织,内部为纤维组织及结缔组织所构成;血管亦然。其余如眼球、鼻、舌等种种机官,概为皮膜组织、纤维组织、结缔组织配合而成;神经、血管分布其间,亦为构造的一部分。至植物机官为植物组织所构造,大致亦同。此等机官,又各因其作用不同,分为系统。人体中如口腔、咽喉、食道、胃肠肝脏、胆囊、胰脏等司消化食物的,称为消化系统;心脏、动脉、静脉、微血管等司流行血液的,称循环系统;鼻腔、喉头、气管、肺脏等司吸入空气、呼出炭气的,统称呼吸系统;皮肤内的汗腺,及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司分泌汗液、尿液的,统称排泄系统;这种专司营养的各系统,总称营养系统。又如耳、目、鼻、舌、皮肤等司感觉的机官,称为五官器;种种筋肉,专司运动的,称为筋肉系统;种种骨骼司掩护内脏、支持运动的,称骨骼系统。大脑、小脑、延髓、脊髓等司知觉运动的神经中枢,称为中枢神经系统;分布于五官器及消化管气管等内壁的末梢神经,领受外来刺戟,以传达于中枢的,称知觉神经;分布于筋肉内的末梢神经,传达中枢命令,以起运动的,称运动神经;知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合称末梢神经系统;中枢、末梢两系统,总称为神经系统。至女性的卵巢、输卵管、子宫,及男性的睾丸、输精管、精囊等,称为生殖系统;其详细的构造,详人体解剖学中,不复赘述。哺乳动物的机官,大致和人类相同。其他动物,种类愈低,机官亦愈单简。至植物也有种种机官,如根、茎、叶、花、果实等,由植物的组织构成。此等具有机官的生物体,称为有机体。其机体的各部分,若分离独立,即不生活。其全体内各细胞,必互相联合,构成机官,各营特殊的作用,以维持全体的生活。这个称为细胞的合作。

2.个体的生活机能

生物体内的各机官,各具有机能,营种种作用,以维持其个体的生命。最重要的为营养作用,即摄取体外的物质于体内,吸收其一部分,变为体质;又将体质的一部,变为老废物,排出体外,这种营养作用,使体质起新陈代谢,所以又称代谢作用。若更为详细的说明,则吸收体外的物质变为体质,这个作用,在植物体内,称为同化作用。植物赖同化作用,将单简的无机物,即化学能较少的化合物,变为繁复的有机物,即化学能较多的化合物。绿色植物在日光中,摄取光热,变为化学能,将自叶面吸收的炭气,分离养气,所余碳素,和水分化合,变为含水碳质(淀粉、葡萄糖等)及脂肪,称为碳素同化作用。又将自根吸收的含有硇精或硝酸的氮素化合物,形成种种硇基酸,再和自根吸收的磷酸化合物或硫酸化合物作用,形成蛋白质,称为蛋白同化作用。动物和其他非绿色植物,不能营同化作用,仅直接或间接摄取绿色植物体内的含水碳质、脂肪、蛋白质等,借自己体内分泌的酵素,变化其性质,由消化机官吸人体内,变为体质,称为消化作用。这消化作用,不能增加物质的化学能,所以和同化作用不同。至把体质的一部分,变为老废物,排出体外,这个称为异化作用。植物的异化作用很微,虽然也须吸收养气,和体内的含水碳质化合,变为炭气,排出体外,但较之同化作用,为量极少;唯在暗处或夜间同化作用停止时,方能显出。反之,动物的异化作用,很为旺盛;时时吸入养气,使体内化学能较多的含水碳质、脂肪、蛋白质等氧化,成为化学能较少的炭气和尿质,排出体外。就生物界的营养作用统合观察,则植物是营同化作用的,动物是营异化作用的;植物是积贮化学能的,动物是消耗化学能的。没有植物的积贮,动物就没得消耗;但没有动物的消耗,空气中炭气缺乏,植物也就不能营同化作用了。可见动植物是相依为命的。

上述的营养作用,为生物所同具。至消耗营养物,以营知觉运动的机能,则为神经系统所司,称为神经作用;唯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这作用始能显著。高等动物,具有五官器的,对于外界的刺戟,起视、听、嗅、味、触的特种感觉。触觉为接触固体时所起的感觉(液体气体因温度的温觉和压力的压觉而起的感觉,亦为触觉),没有专司触觉的感官,但皮肤柔软或裸出的部分,较为锐敏;皮肤上角皮质坚厚或具有甲壳质的,触觉自然消失;仅于口旁肢端具此作用。嗅味二觉,一因受气体的刺戟而起,一因受液体的刺戟而起,皆须接触实物,和触觉相同。嗅觉为陆上动物所特具,在水中的概无嗅觉;鱼类的鼻,形态虽和嗅官相当,实无嗅觉作用。陆上动物,以昆虫类和哺乳类为最发达。昆虫类的嗅官,为在触肢或触须上的嗅毛;哺乳动物则为鼻腔内的黏膜。味觉以脊椎动物为最发达,其感官为舌面黏膜;在陆上的有唾液以助物体的溶解,较在水中的为精密。节肢动物的味官,在口器上,构造和嗅毛相似。其他动物,嗅味两官殆难区别,且与触官亦同;不过皮肤的一部陷入,内有分布的神经,和呼吸机官相近的即认为嗅官;和消化管前端相近的即认为味官。听觉在感音波的振动。陆上动物,概具鼓膜以感受空气中的音波;有中耳的,鼓膜即在中耳表面。昆虫类的鼓膜,或在第一腹环节的两侧如蝗;或在第一肢的基部如蟋蟀。水中动物的听官,概为一囊状体,埋没于表皮下。鱼类及水中的两栖类,其囊状体略与内耳相当;瓣鳃类的囊状体在足部;水母类的囊状体在钟状部缘边。囊内常有耳液,和皮肤分泌的石灰质所成的小圆粒,称为听石。当水中声浪振动时,身体微微动摇;囊内的耳液和听石,即微微振动而成听觉。所以水中动物所谓听觉,不过能感自己身体的位置,常以听官兼司平均身体的作用。若听官破坏,身体的前后左右,即不能保持平衡。视觉的作用为感光线,辨色彩和识别物体。光线的强弱,虽没有视官的也能起感觉;蚯蚓无目,但昼伏夜出,其能感明暗可知。若辨别色彩,则必须具有视官。简单的眼,仅于表皮上起红色或黑色斑点,神经分布于皮下,即成网膜,具辨色彩的作用。至识别物体,则网膜上必须有水晶体、玻璃体等,屈折光线,使物体的写像,落于网膜上。且须能随物体的远近,调节其水晶体的凹凸;随光线的强弱,调节其瞳孔的大小,使写像清晰。这种调节作用,唯脊椎动物最为发达。鸟兽在夜中能识别物体的颇多,其视觉的锐敏可知;但如鱼类的水晶体,虽也具调节作用,然凸成球形,因而近视,常不逾十公尺内外。头足类的目,略与鱼类相同;其他动物,具有水晶体、玻璃体,虽具写像作用,概无调节作用,大都宜于近视,不能远见。节肢动物的单眼,仅具写像作用,所见不过七尺,近的不过二三厘。复眼则并无写像作用,不过以多数眼点,凑成物像,殊不明了。其他下等构造的眼,概无识别物体的机能。下等动物,五官器既不发达,对于外界的刺戟,其性质概不明了,仅于机体的全部或一部上,起苦快的感觉,称为一般感觉。以上均为对于外界刺戟的感觉,总称为外感觉。至身体内部生理上所起感觉,称为内感觉。其主要的有二:一为机体运动的感觉,称运动感觉。一为生活机能的感觉,如饥感、渴感、闷感、疲劳、眩晕等感,统称为有机感觉,这种有机感觉,概因生理上的刺戟而起,其性质不明晰,类乎一般感觉的居多。

由上述种种的知觉机官,感受外来的刺戟,由知觉神经传达于神经中枢,中枢即起运动的意志,由运动神经传达于运动机官,如手、足、头、目及其他各部的筋肉内,使伸张或收缩,起相当的运动,以应付外来的刺戟。例如家犬闻吾人怒叱的声音,见举棒欲击的形状,即起逃避的运动;鸡雏闻母鸡唤食的声音,或见食物的形状,闻食物的臭气,即起奔走就食的运动。总之,运动是对于刺戟的感应。刺戟和运动的中间,若经过大脑的,则成为有意识的运动,亦称随意运动。吾人平时一切运动,皆属随意运动。但有时不经过大脑,仅由脊髓或其他中枢器官,为刺戟和运动间的联络,这时所起的运动,全不自觉,称为无意识运动。吾人于睡眠中被蚊蚤螫啮,辄举手搔爬;在强烈的光线下,瞳孔自然收缩;又灰砂触目则瞬,纤毛刺鼻则嚏,这种无意识运动,都因受外来的刺戟而起,称为反射运动。但睡眠中的搔爬和瞳孔的张缩,是完全无意识的。其他反射运动,大都于运动经过时,其运动才现于意识。如瞬目、喷嚏等,则在某程度以内,也可以由意识主持。又心脏的搏动,消化管的蠕动,肺脏的呼吸运动等,亦为无意识运动;但非因外来的刺戟而起,称为自主运动。高等动物,营自主运动的筋肉,除心脏外,概为无横纹的,称为平滑筋,和营随意运动的横纹筋不同。但下等动物,没有横纹筋,就没有这个分别。通常的自主运动,起于自身生理上的刺戟,其性质亦和反射运动相类。且如呼吸运动,平时为无意识的,而在某程度以内,也可受意识支配。所以意识运动和无意识运动间,殆无严峻的区别。至没有神经的下等动物和植物,虽没有有意识的运动,但如单细胞生物的纤毛运动、伪足运动,精子游走子的走动,以及植物根茎叶各部的弯曲运动(茎的向日性运动、背地性运动,根的背日性运动、向地性运动、向水性运动,叶的横日性运动、横地性运动等),叶的就眠运动、花的开闭运动、腺毛的捕虫运动,皆和动物的反射运动或自主运动相同。不过有神经的动物,这作用由神经出发,较为明了;没有神经的,这作用散漫于全体,矇眬而不明了,二者仅为程度上的差异,并无根本上的区别。所以知觉运动,就普通动物言,称为神经作用;就生物界言,称为关系作用。植物只营低级的关系作用,消耗的化学能很少,所以成为积贮性的。动物因为营高等的关系作用,需要的化学能较多,所以成为消耗性的。从又一方面言,植物在地中或水中、空气中摄取无机物,得食较易,和外界的关系较少;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料,非寻求追逐,不易获得,所以对外界的关系作用较为重要。总之,关系作用的发达与否,实与其营养作用相关。

上述的关系作用,为生物体受种种刺戟而起。此外尚有因感受刺戟而起的形态和性质,借以适应外界、维持生活的,为适应形质。如水在生物上很为重要。生物学家概承认生物始现于水内,后乃移居陆上;既居陆上以后,体内水分时时蒸发,若水分缺乏,殊于生活有害。温带地方,冬季空气干燥,植物的叶片多枯萎脱落,常绿的植物,或叶面狭小,或表面生蜡膜、毛茸等,以防止蒸发。生在砂土上或高岩上的植物,根常深入土中,根茎叶上常有多肉多浆的部分,以贮藏水分;叶面亦狭小,生蜡膜、毛茸等,称为干生植物。生于含盐分水土中的植物,若蒸发过甚,则体内积聚盐分过多,于生活有害,其形质常和干生植物相同。陆栖动物,表面常被角皮质或甲壳质,除防御损伤外,对于干燥的保护,也大有效益。沙漠中的骆驼,不易得水,胃内特有贮水的囊,故能耐渴。虾蟹等鳃内,亦常贮水,故离水后尚能经长时间的生活。川池中的动物,和多数下等生物,于水涸时表面被厚皮以耐干燥,得水即复生活。又重力对于生物,亦有巨大影响。水中生物,受重力较少,植物的枝茎均纤细柔软,动物的肢上筋肉概不发达,唯移动时受水的阻力较大,常赖躯体和尾部的波动进行,所以躯体上筋肉较丰,尾部亦较发达。陆上植物,根干强固;藤蔓等概有卷须吸盘,以固着其体。动物的足部,概具筋肉;步行的,足部筋肉尤强,飞行的,概有强大筋肉以运动翅翼;各机官必尽力节约,以减少体重。至日光为生活的本源,在植物尤为需要。水中光线较弱,水生植物概多枝多叶,为吸收日光的准备;或叶片出水,或叶面浮水,概为圆形或椭圆形,少缺刻,和陆生植物不同。水中的动物,视官的水晶体很凸,亦为收集光线的缘故。深海中光线不能透过,所产的鱼类,往往盲目。空气中目光较强,植物概多含叶绿质,盛营同化作用。动物除潜伏地中的数种外,概有视官。唯光线过强,易于干燥,所以柔弱的植物,喜生阴地,在适度的日光下方能发育。动物亦有喜居阴湿地方,昼伏夜出的。又不论水中或陆地,温度变化,很影响于生活。植物成长的温度,最高为40℃~50℃,最低为0℃,最适为25℃~37℃,动物成长的温度,最高为45℃,最低和最适,随种类不同。大都一切生物,于高温概没有防御的装置;因为现代气候,渐次倾向低温,生物受高温的迫害较少。唯对于低温,概有保温的装置,如植物的鳞片、毛茸,动物的羽毛皆是。一年生草本及昆虫等,往往至冬期死灭。凉血动物于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其活动力衰减;在温带寒带中有冬眠的习性,热带亚热带的动物有夏眠的习性(肺鱼、蜘蛛、蜗牛等)。唯温血动物,有调节体温的作用,不论寒带热带,均能移住(蝙蝠、北极熊等也有冬眠习性);且移徙迅速,能随寒暑迁移住所(海狗及燕雁等),或营巢穴以庇风雨霜雪,不受气候的制限。至温度急激改变,概于生活有害;茶桑及农作物的霜害,即由于此。黑鱼在15℃及20℃的水中各五分时即死。所以气候剧变,常为吾人致病原因。至动物的机官,往往因食物改变。肉食性的动物,因捕食较难,其关系机官,常较草食性动物为发达。而草食性动物,因消化不易,其消化机官常较肉食性动物为发达。此等动物,于食物改变时,其机官亦显适应的形质。如鹅鸭等,在野生时,捕食水中动物,概能高飞;饲养的杂食谷物,砂囊坚厚,体内充积脂肪,遂失其飞翔能力。食谷的鸠,饲以肉类,砂囊渐薄,飞力矫健,与食肉鸟无异。总之一切生物,于其生活的环境,均有适应的形质。而此等形质,实因受环境的刺戟,逐渐改变而来;亦可认为对于刺戟的感应。唯其显现更为迟缓,刺戟和感应间的关系,更不易明了了。

生物虽有种种机能,以维持个体的生活;但个体的生活,概有一定的时期,而其结果,终不能免于老死。生物的生活时期,大别为四:第一期为胚期,即卵子盛行分裂,构成胚体,至卵壳破裂,胚体脱出卵外为止,胎生的至胎儿和母体分离时为止。在这时期内,不营同化作用或消化作用,所须的营养物,均由母体预放在卵内,由胚体吸收;动物的胎儿和植物的种子,均直接自母体吸收营养物质。至异化作用,在这时很为微弱;胎生的,营养作用全和母体相连。第二期为幼年期,即胚期后的发育,至成长为止。这时期的营养作用,最为旺盛;吸收的物质,多于排泄的物质。重量日增,形态亦多变异。有显呈变态的,如两栖类、昆虫类、甲壳类,其变态均为吾人所习见。这变态的原因,由于母体产卵较多,卵体较小,卵内所蓄的营养物质,不能使其胚体充分发育;所以发达至相当程度,即使自营生活,而在幼年期中,继续完成其工作;但高级动物中,没有变态的颇多。高等的植物,大都没有变态。这种生物,幼年期的形态,和成体也微有不同。如公孙树的幼植物,叶上的开裂较深;罗汉松幼时,叶为针状;雏鸟的形态,常与亲鸟不同;吾人产出时,口内无齿,手掌向外,足趾异向,头较大,足较短,其他解剖上形态,和成人不同的很多。第三期为壮年期。此时形体完成,增长绝少,在动物殆不复增长。吸收的营养物,除自体所消耗外,大部分用于生殖。第四期为衰老期。生殖机能渐衰,营养作用渐弱,形体枯槁,动作殊不活泼。本期的最后,则生活停止而为死。吾人的胚期为280日,生出后至25岁为幼年期,至55岁为壮年期,55岁以后为衰老期。

死有自然死和偶然死的区别。自然死由衰老进化;偶然死乃生活中因遇疾病或灾害而死的。衰老因何而起,何以致死,现时不能为确实的说明。或谓由于原形质内石灰质的沉淀,如人类的血管变硬,弹性力减少,实为衰老的原因;或谓体内的新陈代谢,终不能将老废物充分排除,逐渐积聚,久则成为毒物,渐渐中毒;或谓卵内含有其种族的固有物质,不绝分解,分解过甚,乃起衰老,分解尽则死,各说皆未有充分的证据。死的状态,为构成个体的各细胞内,原形质活动的停止,代谢歇绝。若仅破坏其个体内一部分细胞,他部分尚能维持其营养作用时,则仍得生存。且其被破坏的部分,生长特盛,能复原形,称为再生。单细胞生物,若割为两部分,其有核的一部分,仍能增长。复细胞生物的再生力,植物最强,可割截其根茎的一部分,另成新植物;有宿根或地下茎的植物,地上部经冬枯死,地下部复于翌春发芽;间有折取一叶,插入土中,亦能发生新芽。动物的再生力,下等的较强,高等的次之。海绵可切分其体以播殖;星鱼切取一腕,亦能发生全体;沙蚕截分数节,各节均能生活;昆虫及虾蟹等失去一足,亦能再生。至脊椎动物,再生力较弱,轻微的创伤,尚能愈合,若失去一指一趾,即不能复原。大抵关系作用不甚发达的,容易受外界的危害,所以他的再生力特盛,以补充其缺点;而再生力较弱的,则神经作用必特别发达,以保全其躯体。至吾人通常所谓死,以脉搏和呼吸停止、全身冷却、肢体强直,为死的特征;但此时尚属假死,体内各细胞尚能暂时生活。印度婆罗门教徒,能停止呼吸和脉搏至六星期之久,仍复苏生;故仅仅生活现象的停止,不能称为真死。生物的种子或胞子,在生活不适当的条件下,几不现生命的征象;一旦置于适当的条件下,忽呈生活状态。所以生物的死,必其全体生机尽绝,无复苏生能力,然后可称为真死云。

3.种族生活的继续

生物经过幼年期以后,身体成熟,增长绝少;此时所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部用于生殖,即将自体的一部分,使其分离独立,另成一新个体。生物体依这种生殖机能,使其种族繁衍不绝。盖一切生物的个体,均不能免于死亡;若不发生新个体以继续生存,则其种族必不久绝灭。所以一切生物,无不有维持其种族生存的生殖机能,在生物学上绝无例外。且生物常因维持其种族的生存,牺牲其个体的生存;则种族的生存,较个体的生存尤为重要可知。

生物的生殖方法,大别为两种:1.为营养生殖,2.为芽胞生殖。营养生殖,就是把营养体的一部分,和他部分分离,各成个体。若分离的两部分,大小相同时,称为分裂生殖。若一大一小,则小的部分,可认为芽体,称为出芽生殖。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分裂,即属分裂生殖;有时从大细胞分出小细胞,即为出芽生殖。普通植物中,以匐枝或不定根营分裂生殖,及以株芽等营出芽生殖的,殊为习见。园艺上行插枝、压条、分根、接木等方法,以人工割截植物体的一部分,使另成新株,虽亦属营养生殖,实际上和前述的再生,殆无区别。普通动物,营营养生殖的较少,但如海葵的分裂生殖,水螅及沙蚕的出芽生殖,亦不乏实例。至芽胞生殖,则于生物体的细胞内,原形质分裂,成一个至若干个专营生殖的细胞,称为芽胞,芽胞形成后,发生芽胞的母细胞(芽胞囊)破裂,芽胞散出,再由芽胞发生新个体。这种芽胞生殖,更别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无性生殖的芽胞,称为胞子,所以无性的芽胞生殖,亦称为胞子生殖。生殖胞子常具厚膜,能抵抗寒暑燥湿等不良的环境。也有初时不具厚膜,生一条至数条的纤毛,能在水中运动的,称为动胞子或游走子;其后脱去纤毛,再生厚膜,与他胞子同。胞子于环境适宜时,概能发生新个体。至有性生殖的芽胞,殆不能独立发生新个体,必须与同种族内另一个有性胞子接合,成为芽胞,再发生个体。这接合的两个有性芽胞,若大小相同时,称为同形配偶子或单称配偶子,接合而成的芽胞,称为接合子。若一大一小,则称为异形配偶子,大形的常不能运动,贮蓄养料,为发生新个体的预备,这个称为卵球。小形的不贮养料,体轻捷,具纤毛,能在液体内运动,称为精虫。精虫和卵球接合,称为授精。授精时,精虫常向卵球前进,精虫为能动的,卵球为受动的。所以精虫和卵球,一为消耗性而一为贮蓄性,一为能动性而一为受动性。前者总称为雄性,后者总称为雌性。两性生殖,即由雌雄两性的芽胞授精而成。受精的卵球,称为卵子或卵芽胞。卵子发育,盛行细胞分裂,增殖许多营养细胞,成为生物的个体。个体成长,其体内的生殖细胞复盛行分裂,造成精虫和卵球,接合为卵子,以绵延种族。这两性芽胞,若不遇受精机会,则不久即死;但未受精的卵球,也有能发生个体的,称为单性生殖或单为生殖。除最下等的生物如菌类及胞子虫等,能专营无性生殖以维持种族生存外,稍高等的生物,概须营两性生殖。大多数植物,常兼营胞子生殖和两性生殖。其营胞子生殖的世代,称为无性世代,营两性生殖的世代,称为有性世代。这两世代的个体,形态不同。无性世代的个体,称为造胞体,有性世代的个体,称为配偶体。配偶体的细胞内,染色体仅有造胞体的半数。由造胞体形成胞子时,其细胞的分裂方法略异,使染色体减为半数,称为减数分裂。由胞子发生配偶体,形成卵球和精虫,此世代内的细胞,染色体仅有半数,所以有性世代,亦称单染色体世代。授精后,两细胞的染色体并合,始复原数,成为卵子,再由卵子发生造胞体。所以无性世代,也称双染色体世代。如此两世代循环不绝,称为世代交递。苔藓类的有性世代,较为发达。通常所谓苔藓,即指它的配偶体而言。在配偶体上发生雌器或雄器,造成精卵两种细胞,精细胞游泳水中,达于雌器,使卵细胞受精,发生造胞体,为无性世代。但造胞体却很微小,仅附着于配偶体上,不营独立生活。反之羊齿类的无性世代,较为发达,造胞体有巨大的木本;但有性世代却很萎缩,配偶体仅扁平如叶状,称为叶状体。高等的羊齿类,其造胞体形成的胞子,有大小两种,种为异子羊齿。由大胞子发生的叶状体,形成卵细胞,由小胞子发生的叶状体,形成精细胞。其仅有一种胞子的,称为同子羊齿。至显花植物,无性世代益益发达。造胞体的体制,居植物界中最高等的地位;其形成的胞子,概有大小两种,大胞子称为胚囊,小胞子称为花粉。由胞子发生的有性世代,极为萎缩,仅于授粉后略略分裂,形成卵细胞和精细胞,以达授精目的。动物虽间有世代交递的现象,但如水母类以出芽生殖和两性生殖为世代交递,蚜虫等以单为生殖和两性生殖为世代交递,和植物的世代交递不同。动物中除单细胞动物以外,营胞子生殖的绝少。大多数动物,专营两性生殖以维持种族,没有世代交递的现象了。

生物的生殖方法,不外营养生殖和芽胞生殖两种。营养生殖不过个体分离为两部分后,继续生活,实与个体的继续生活无异;芽胞生殖中的无性生殖和单性生殖,其发生的新个体,仍然由旧个体因袭而来,形质上并无变异。唯两性生殖所发生的新个体,乃由两个体的形质合并而成,和两个体的形质,既非全然同一,其间自有多少的变异。大多数生物,所以必须专营或兼营两性生殖,其理由在现时科学上虽未能为充分的说明,但使生物的形质有多少变异,不至于固定,当然于种族的生存上有重要的关系。这种两性生殖,亦因环境的不同,为奇妙的适应。最下等的生物,大部分生活于水中,精虫和卵球均放入水内,在水中授精,成为卵子,随水流散布其种族。较高等的生物,多为陆上生活,精虫不能在空气中运动,以达于卵球,两性生殖,殊感困难。植物中如苔藓类生于湿地,精虫仍在水中运动,使卵球授精,但卵子不能随水流散布,不能不兼营胞子生殖,使胞子得在空气中散布,以繁殖其种族。羊齿类亦在水中授精,其无性世代的发达,和有性世代的萎缩,即在多造胞子以分布种族于各地,减少卵子的生产,使其个体易于生存,其生殖方法,实较苔藓类为经济;因卵子不能随水流散布,则聚集愈多,生存愈难,不如多造胞子,散布于空气中,较为得计。至高等植物,造胞体益益发达,大胞子藏于胚株中,附着于心皮上或包被于子房内,不在空气中散布,以减少损失;小胞子则借风媒、虫媒、水媒等以达授粉目的。配偶体虽极萎缩,但精虫和卵球很易接近,较之水中授精,殊为确实;授精后,卵子在心皮上或子房内发育为胚,在胚期中受母体的保护,至胚体成熟为种子,始脱离母体,借风力、水力或动物的输送,散布各处。动物除海绵、珊瑚、藤壶、牡蛎等少数植虫以外,概有移动机官;无论在水中或陆上,均能以自力散布其种族,无须借胞子散布,所以复细胞的动物,大都营两性生殖,不营胞子生殖。动物的两性生殖,在栖居水中的,概以水内授精为主。然如棘皮动物,在水中能自由移动,平时散布各地,至生殖时期,必须聚集一处,使放出的精卵,易于遇合。此为动物求偶的起源。至高等动物,营两性生殖时,概以求偶为必要。自蠕行动物以下,雌雄同体的虽不少,但自体受精的殊稀。此等雌雄同体的动物,大都因移动迟缓,求偶较难,所以个体中两性具备,以便与任一个体相近,可以交换精卵。其他移动较速的,大都雌雄异体。栖居水中的如鱼类、两栖类,虽亦在水中授精,但雌雄两个体,必会合一处,择水流稳静地方,放出精卵,以免散失。陆栖动物,概须将雄体排出的精液,注入雌体的生殖机官内,使卵球在雌体内受精后,再行排出体外。其授精方法,最普通的为交尾。交尾以外,尚有其他方法。如蜘蛛类中雄体,输出精液,贮于触肢前端的囊状部,乘机接近雌体,即以触肢插入雌体的生殖孔内;达目的后,雄的急急遁逃,因蜘蛛类中,雌的常较雄的体大力强,动辄捕食雄的,所以雄的必须如此,方能达授精目的。又如章鱼、乌贼等的生殖孔,均在外套膜腔内,雄的用一腕承受输出的精液,接近雌体时,即以腕插入雌体的外套膜腔内,使其受精。间有弃去此腕,留于雌体上的。总之,无论为交尾与否,雌雄两体,均不可不互相接近,所以求偶一事,为高等动物中通有的习性。此等动物,于异性体间常互相恋爱。神经系统愈发达的,恋爱尤为显著。但兽类及昆虫中,雄性的也间有用强暴手段,迫胁雌性的,是为恋爱的变相。又有雄性的具有美貌或威容,一方面借以招引雌性,一方面借以压服竞争的雄性。如雄鹿有角,雄狮有鬣,雄鸡有距,孔雀、鸳鸯、鸡、鸭等雄的羽毛特艳,雄蝶的翅纹特美;此等因性的关系而特具的形质,称为性色。此外更有借声音、香气以招引雌性的,如鸣虫中雄的概能发声,鸣禽中雄的鸣声特美,蛙类中雄的具有叫囊,雄麝的脐部有香腺放散香气,都是招引的方法。其他如萤的放光,以及鱼类的体色,蝶类的斑纹,借以为种族间的标帜,以便于求偶的,称为识别色。至于配偶的关系,也很复杂。鸟类营一夫一妻制的颇多,燕、雁、鹤、鸠、鹰、鹫等皆是。兽类中行一夫多妻制颇多,马、牛、羊、鹿、腽肭兽(海狗)、猿等皆是。这个和育儿有关系。鸟类须飞而得食,幼时全赖亲鸟哺育,而且营巢孵卵,亲鸟的辛勤殊甚,非夫妻合作不可,所以一雌一雄,相伴不离,成为一夫一妻制。兽类以母乳哺儿,育儿的责任,全为母所担负;雄的常互相争斗,体大力强的遂占有群雌,成一夫多妻制。至被人饲养的禽兽,所生之子,亦受人类的豢养与保护,育儿的责任较轻,大都杂婚的居多。

高等的动物,对于种族生活的继续,不仅以营生殖为止;生殖以后,保卵、育儿,尚负许多责任。低级的生物,产卵很多,卵内贮蓄的营养物较少,发育很不完全。渐近于高等,产卵渐少,卵内贮蓄的营养物渐多,胚的发育较为完全。前已说明。但卵子产出以后,若没有保育的方法,中途大都死灭。高等植物,对于卵子的保护,已很周至。表面有种皮和果皮等种种包被,经过胚期后,始脱离母体;胚萌发后,所需的营养料,尚有胚乳预藏于种子或肥厚的子叶内。高等动物中,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保卵亦较周备。蜘蛛类的囊蜘,常用丝制一囊,卵均产人囊中,携囊行走。昆虫类的卵,常产于所食植物的根茎叶及果实中,或腐败的有机物中,又或产于所寄生的动物体内,使其卵孵化后可以得充分的养料。最奇的如蜣螂,其卵产于牛马的粪中,常团粪为丸,推丸前行,匿于隐处;卵孵化后,即以粪为食。蜾赢常筑泥为小巢,捕螟蛉等小虫,以毒刺注入毒液于小虫体内,使麻痹不能活动,但不至即死,放入巢内,不致腐败;复产卵巢内,用泥封巢,卵孵化后,即以小虫为食。鱼类产卵,必在水流稳静清浅易受日光处,且有水藻可使卵附着,有小虫可使卵孵化后易得食饵;所以产卵时常自远洋洄游近海,或自港湾上溯江河,以选产卵之地。龟鳖之类,挖砂作穴,产卵穴中,仍覆以砂,以免为敌所食。鸟类多能做巢以产卵,由亲鸟抱卵,以体温助其孵化。至哺乳类大都胎生,其卵安居母体的子宫中,经过胚期,始由母体产出。又哺乳类、鸟类和其他少数的高等动物,于胎儿产出或卵子孵化后,尚须养育保护。哺乳类概由母体分泌乳汁以哺儿;鸟类中雏鸟的食物,概由亲鸟寻觅哺食。燕类于雏鸟孵化后啄虫哺雏,往来甚勤;鸠类常以嘴和雏鸟相接,吐出已消化的食物以哺雏,这是我们所习见的。乌鳢的母鱼,常率领幼鱼以防敌害;龙落子的幼鱼,在母体腹部的囊中生长。多数昆虫类,于产卵后即行死灭,幼虫受父母保育的很少。但如蜂蚁之类,在幼虫时代,也受职蜂职蚁饲养。至于保育以外,尚有施以教育的,但只有哺乳类和鸟类有这样的事实。燕雀于雏鸟的羽毛已长时,即教它振翼学飞;猫尝教幼猫捕鼠。吾侪人类,受父母保育的时期既长,且于青年期中,使受相当的教育,能把人类已往的经验,传之后世。人类所以能发达进步,实以教育为最大的原因。

4.生物间相互的生活

吾人通观生物和生物间相互的生活现象,最普遍的为生存竞争。原生存竞争所由起,实为生殖过繁所致。下等动植物,生殖之繁,固无待言。高等动植物,生殖较少,然一株的播娘蒿(十字花植物),每年能产出73万粒的种子;象的生子最少,每10年生一子,其寿命约为100年,则750年后可得象1 900万匹;可知生物的滋生,殆无限度。自然界中可以营养生物的资料,决不能为无限度的增加,所以滋生的生物,实际上决不能全数生存,其幸得生存的,实不过千万中之一二,生存竞争的剧烈,即此可以推想。生存竞争的大别:1.为直接竞争;2.为间接竞争。直接竞争,即生物为生存之故,直接杀害他生物,以营养自身和子孙,但一方面亦为生存之故,避免他生物的杀害,这种竞争,在生物界中殊为显著。间接竞争,不直接杀害他生物,唯为自保生存之故,在自然界中取得一部分的需要品,如土地、日光、水分、空气及食物等,其结果使他生物因需要缺乏,致不能维持生存。此等需要品,均属外围的环境;若生物体的形性,能和环境相适,则生存自易,称为适者生存。适者既得生存,不适者即失其生存的机会。此等间接竞争,实较直接竞争为普遍而严峻。

直接竞争中最显著的事实,为生物间相互的残食。生物界中,除绿色植物具同化作用,能摄取无机物以为营养外,其余生物的食料,均为有机物,均须取给于他生物体内,因此不能不戕害他生物以得食。就普通的现象言,则草食性动物,戕害植物;肉食性动物,戕害动物。其食性随种类而异:或食植物的茎和叶,如牛、马、羊、鹿等兽类,蝗虫、瓢虫、蚕等虫类是;或食植物的根和茎,如野猪、豪猪等兽类,天牛、地蚕等虫类是;或食谷物,如鼠、兔等兽类,鸡、鸽等鸟类,谷蛾、谷象等虫类皆是;或食果实,如猿猴、蝙蝠(寒号虫产热带)等兽类,及多数的鸟类、昆虫类皆是;又有食水生植物的,如食水草的鲩鱼、蝌蚪,食水藻的海牛及儒艮等,食水中浮游小藻的多数蜗螺蚌蛤,及海绵珊瑚等皆是;亦有吸食植物液汁的,如蝉、浮尘子、蚜虫等是;此等动物,皆戕害植物的。至食花蜜的蜂鸟及蜂蚁、蛾蝶等,食土壤中腐殖质的蚯蚓等,则不但不戕害植物,且于植物的生活上大有裨益。大抵草食性动物,获食较易;虽也须寻觅探索,但无须攻击追捕。所以较低级的如蚯蚓、蜗、螺、蚌、蛤之类,知觉运动,不很发达;高级的如牛、马、羊、鹿、鸡、鸽等,亦性质柔和,易于驯服。唯植物性食物,消化较难,养分较少,所以咀嚼的器官往往特别发达,消化器官亦较强大。至于肉食的亦有种种区别:有捕食鸟兽及其他脊椎动物的,如狮、虎、狼、狐、海豹、海狗等食肉兽,鹰、鹫等猛禽,鹜、雁等游禽,鹤、鹭等涉禽,以及鳄鱼、蟒蛇、龟、鳖等爬虫,青鲛、棘鬣等食肉鱼,皆具锐敏的知觉,强烈的运动和锐利的齿、牙、嘴、爪等攻击器;亦有捕食飞行游跃的虫类,如哺乳类中的蝙蝠,鸟类中的鸣禽,以及蜥蜴、蛙蟾等,因体力较大,无须特具攻击器,但概有敏捷的知觉运动;又如蜻蜓、螳螂、蜘蛛、蝇虎、蜈蚣、蚰蜒、蝤蛑、龙虾等体力较小,概有强肢、利爪、毒腮、毒刺等攻击器,统称为食肉虫;又有觅食地下或树中潜伏的虫类,如哺乳类中的刺猬、鲮鲤,鸟类中的鹑、鸡、啄木等,其捕获虫类,虽不须追逐,无待攻击,但须有适于发掘钩引的器官。至食水中小动物,如哺乳类中的鲸,常张口吸水,小动物随水入口,鲸即以须漉水,吞食小动物,其他水栖的动物,亦多借此资生,因其捕食较易,所以此等动物,往往无知觉机官,也不能移动的。此外尚有吸吮血液,如蛭、蚊、蚤、虱等,或觅食腐肉,如鸢、埋葬虫及蝇蛆等。就大概而论,动物性食物,其获得较难,决不如植物性食物之易;唯滋养既丰,消化又易,足以补偿其求食时的劳乏。且动物的食性,亦能随环境改变,如食肉的猫犬,食虫的鸣禽,饲养于人后,亦能杂食谷物及果实;食水草的蝌蚪,陆栖后则为蛙而食虫;蚁蝇蚤虱之类,其初为吸吮植物液汁或舐食腐肉的,其吸吮人畜的血液,亦为后来改变的习性。吾侪人类,概为杂食性,然游猎民族,多食乳肉,农业国民,多食谷物,习惯亦复不同。至于植物,也有能戕食动物的,称为食肉植物。如毛毡苔、捕虫堇、捕蝇草等,其叶面概有毛茸黏液,虫类触其毛茸或被黏液黏住后,叶面即次第闭合或卷缩,压迫虫体,并分泌液汁以消化虫体,消化的液汁,自叶面吸收,吸尽后叶片始恢复原状。又如貉藻和印度的猪笼草,其叶上有小囊体或瓶状体,虫类一入其中,即不得出,死后遗体即被消化吸收。总之除人类以外,一切生物,能不被他物所戕食而达于自然死的,千万中殆无一二,虽谓“生物的最后概为他生物所戕食”,亦无不可。

生物的最后,概为他生物所戕食,但求生为一切生物通共的目的,为免除被他生物的戕食,常具自卫的形性。如逃避、防御、隐匿、威吓、诈死等,皆为动物的自卫形性中所习见的。逃避为自卫中最普通的方法。借逃避以自卫的,不可不有锐敏的感觉器和矫捷的移动器,这器官虽非专为逃避而具,但应用于逃避,尤为主要。如羊、鹿的捷走,兔的长耳,猫的援树,牛的浮水,以及飞蜥的膜,飞鱼的鳍,大都专为逃避之用。至用以防御的器官,如犀、象的厚皮,鲮鲤、犰狳的鳞甲,豪猪、刺猬的棘毛,龟、鳖的甲,鱼类的棘鳍,虾、蟹的甲壳,蜗、螺、蚌、蛤的介壳,海胆的棘和壳,皆是。他如黄鼬的放臭,蛙、蟾的鼓腹,蟹和蚱蜢的弃肢,亦为防御的方法。一切嘴、爪、齿、牙、毒腮、毒刺等攻击器,均可兼为防御器。隐匿的方法很多,或临时隐匿于岩隙树孔中,或预造窟穴以备隐匿,这是最普通的方法。也有于体外蒙蔽他物的,如关公蟹背负蛤壳,静止时和一死蛤壳相似;蓑衣虫潜身于枯叶所成的管中,以丝黏着树上,和一丛败叶无异;这种巧妙的隐匿法很多,不暇尽述。又动物的体色和外围景色相似,借以隐匿身体的,称为保护色。栖于寒带冰雪地方的熊狐鹰鹗等,概为白色;栖于沙漠的骆驼及鸟类、爬虫类,概为黄色;栖于热带绿树林中的鸟类,多为绿色;昆虫在叶上常带绿色,或作鸟粪状;抱于树枝上的常带褐色,或作树皮状;栖于土中的蟋蟀、蚯蚓等,和土壤同色;夜出觅食的鼠、蝙蝠等,体色暗黑;浮游于水面的甲壳类、头足类、水母类,概透明无色;游泳水中的鱼类,背色青黑如碧波,腹色苍白如青天;栖于水底的鱼类,背面如土砂;栖于岩礁中的鱼类,体色如岩石。且体色有随时改变的,如雨蛙栖于绿草中作绿色,栖于枯草或树干上作褐色;长尾虾在绿色海草中作绿色,在褐色海草中作褐色。有数种动物,不但体色和外围相似,即形态亦和外物相类。如尺蠖类短枝,木叶蝶类木叶,竹节虫类枝干,龙落子类海藻,通常亦称为保护色。此等保护色,不但可以自卫,有时且用以诱获食物,如虎豹的斑纹类草木的叶影,狮的色类砂土,螳螂的色类绿叶,皆使其所戕食的动物,不易惊觉,或误认为他物,不遽逃避,易于捕获,这种体色,特称为诱惑色。威吓为退敌时突然做攻击状态,乘敌惶惧时可以乘机逃避。猫被犬逐,常返身示威,这是吾人所习见的。较奇妙的威吓方法,为拟态和警戒色。拟态即摹拟他动物的色态。所摹拟的动物,概有攻击器为敌所畏惧,或有恶臭为敌所厌恶。如蛾蝇虻及甲虫类,拟蜂类形态的颇多;无毒的蛇,拟有毒蛇的形态;无恶臭的蝶,拟有恶臭的形态,皆属威吓的一种。至有攻击器或防御器的动物,若屡屡遇敌,易于疲敝,故常具特异的体色,鲜明触目使敌动物预知避匿。这种体色,即称为警戒色,也是威吓的一种。有毒的蛇,常具特异的斑纹;有恶臭的昆虫,常具艳丽的色彩,都是警戒色的著例。诈死的自卫方法,虽极拙劣,但亦往往奏效。因遇敌时若诈死不动,敌即不易寻觅;被获后诈死,使敌不加戒备,易得脱逃的机会。且有许多食肉动物,不食死饵,所以诈死后敌或弃去。蜘蛛、臭虫、椿象等,被人捕获后,往往诈死。狸为人所获,即作死状,任人打掷,亦不少动,乘人不备,忽跃起逃去。以上所述种种奇妙的自卫方法,在动物中均属习见。至植物的自卫,概较动物为疏略,然也有具针、刺、毛茸、黏液以及毒性、恶味、剧臭等,以防止动物的戕食。且生物界中,戕食者与被戕食者间,常保持适当的平衡。戕食过度,被戕者衰灭,戕食者即因求食困难,亦必随之衰灭。戕食者衰灭时,被戕食者以仇敌已去,仍复繁盛,戕食者又得丰富的食物,亦即随之繁盛。盛衰依伏,终保持平衡的状态。所以戕食者虽如何残酷,被戕食者虽如何柔弱,而这自然的平衡,实为被戕食者唯一的自卫方法,决非戕食者所能破灭的。

微生物包括微植物、微动物而言。微植物以分裂菌(即细菌)及分裂藻及蓝藻为主,但其他细微的菌藻类,亦包含在内。微动物概属原生动物,此等微生物,除菌类以外,营独立生活的颇多。藻类概营独立生活,原生动物仅一小部分营寄生生活。其营生物寄生的,多为生物病害的原因,称为病原微生物。但也有无害而且有益的,如寄生于吾人大肠中的细菌,种类颇多,概于人体无害;其中有数种能补助肠消化,为营养上所必需。寄生于豆科根瘤上的细菌,亦于豆类有益。病原微生物,有为显微镜所不能窥见的,称为病原小体。如脚气病、癫狗病、猩红热、麻疹、天花等,其病原小体,均非显微镜所能窥见。又有在显微镜中可以窥见,但不能辨其为动物或植物的,称为病原体,如梅毒、回归热、黄疸病、鼠咬症等,其病原体为动物或植物,不能判明。他如白喉、赤痢、伤寒、霍乱、肺痨、鼠疫、麻疯、破伤风、百日咳,以及十字科植物的根瘤病,葡萄叶的褐斑病等,其病原微生物,属于细菌类,称为病原细菌;鹅口疮、瘢风、顽癣及种种脓伤等,其病原微生物,属丝状菌或酸酵菌,称为病原菌;又如疟疾、休息痢、睡症以及蚕的微粒子病等,其病原微生物为原虫类,称为病原原虫。此等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体内,往往分泌毒质,混入血液或组织中,使动物体中毒致死。但动物自身也有防御的方法。其血液内的白血轮,能将病原微生物摄人体内,使其消灭;又血液内能发生种种免毒质,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毒质,所以有数种疫病,一次感染以后,即获免疫性,一生不再感染。又有某种动物,对于某种病害,特具免疫性。植物对于病原细菌、寄生菌等,也有具免疫性的,医学上利用这种免疫性,发明人工免疫的方法。例如把白喉病原菌的毒质,注射于马的血液内,发生免毒质,于是取马的血液滤取血清,于人患白喉时,注入血液内,使血液内的免毒质,骤然增多,毒质即不能为害。又如把天花的病原小体,种在犊牛上,发生牛痘;再把牛痘内的浆液,接种于人体,因病原小体通过牛体以后,毒性减少,发病不甚剧烈;病愈以后,人体内的白血球,即发生消灭这病原小体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不致再染天花。现时已有多数传染病,能用这种方法治疗或预防。

生物界中生存竞争的剧烈,即如上述。但自一方面观察,则生物于其同种或异种间,协力互助,以维持生活的,也是一种普通的现象。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雌雄两个体,协力互助,以营保卵育雏等事,固为吾人所常见,但其协力的范围,仅及于异性的两个体而止。若多数同种类的个体,不论同性异性,同居一处,协力互助,这现象称为群栖。如猿、象、野牛、野马、鹜、雁、鸽、鸟等,皆终生群栖的,称为终生群。如海狗、海驴及多数鱼类、棘皮动物等,仅于生殖时期中群栖,称为生殖群。如蜂、蚁等于群栖生活中,为分业的组织,形成社会,称为社会生活。此等群栖的习性,均于它的生存上大有利益,当危害袭来时,其中一个体受害,全群警觉,或乘机逃避,或合力御敌,群中的幼小的,得受强大的保护,不至为敌所杀害。且一群之中,若一个体发现食物,则全群得食;但必须得食较易,群栖时不至乏食方可。大抵一个体在同一时期所生的生物,概同在一个地域内;唯一地域以内的食物,若不足以维持生存,则能移动的动物,必逐渐分散,获食愈难,则分散愈甚。若其个体的防卫力较强,无须集合群力以抵抗仇敌,则往往失其群栖的习性;所以肉食的高等动物,以个体营独立生活居多,营群栖生活的极稀。我们人类遍布地球,其初时当亦同在一地域内,以觅食之故逐渐分散;但因防御力较弱,不得不集合一部分的同类,形成部落,构成社会生活,发生文化,使社会生活愈益发达。当于第三章中,另行叙述。

至相异的两种生物,互相协助,以营生活时,称为共生。如蚁与蚜虫共栖一处,蚜虫分泌甘液,为蚁的食料;蚁亦保护蚜虫,使不受他动物的侵害。且蚜虫乏食时,蚁能觅取食物以饲养蚜虫,所以蚜虫也称为蚁牛。又如寄居蟹常居于贝类的遗壳内,其壳上常有海葵附着,海葵的触手具毒刺,能防外敌的侵袭,保寄居蟹的安全;寄居蟹捕得食物,一部分亦为海葵所得。又水母有与小鱼同居一处的,小鱼借水母的毒刺,以免他鱼侵袭;水母体上的寄生虫,为小鱼所食,得免其害。这都是共生的著例。植物的共生,最著如藻类和菌类共生而成地衣,菌类借藻类的同化作用,生产有机物以资营养;藻类亦赖菌丝吸收水分和无机物,以为营养物的原料。又豆科的根瘤细菌,寄生豆根,吸收豆类体内的营养物;但豆类亦赖根瘤细菌的氮气同化作用,得含氮的化合物,为制造豆蛋白的原料。又苔藓等阴地植物,与松杉等森林植物,共生一处;阴地植物得森林的庇荫,森林地面因苔藓的被覆,土脉滋润,互有利益。至动植物共生的亦不少。如桃、梅、梧桐等,在叶上常有贮蜜的蜜腺,引蚁上树,称为蚁植物。蚁食植物的蜜;植物赖蚁以驱除害虫,即共生的一例。他如昆虫因吸蜜而输送花粉,鸟兽因食植物的果实或茎叶而传播种子,都可认为共生的关系。推至世界之内,动植并存,植物营同化作用,发生氧气,制出有机物,以给养动物;动物亦营呼吸作用,排出碳气以供植物的吸收,皆具有共生的作用。可见全世界的生物,一方面为普遍的竞争,一方面为普遍的协助,二者如车的两轮,不能偏废,也不能偏用的。

5.生物的进化

生物形态的复杂,性质的殊异,外围适应的奇妙,往时学者对于此等事实,以为出于造物的主宰!且信一切生物皆为造物所创生,由父母以传之子孙,其种类万世不变,是谓生物不变说。至19世纪中,生物学的研究渐渐进步,对于生物不变说,怀疑的渐多。法人拉马克(Lamarck,1744—1829)氏著《动物哲学》,开进化论的端绪;英人达尔文(Darwin,1809—1882)氏著《物种原论》,阐明进化论的理由;生物不变说,遂失其势力。进化论的大意,谓“一切生物,并非一定不变。乃由简单的下等生物,经悠久的时间,逐渐改变,遂成为繁复的高等生物”。就生物上种种事实考察,其进化形迹,有种种明了的证据。1.就生物形态上观察,则其类缘的远近,容易明了;同一门类中的生物,指具有互相类似的状态,足使吾人感知此等生物皆由共同的祖先遗下。分类学上所列的纲、目、科属,和吾人家族内分支、派、房、户相同。2.就生物系统上考察,往往有许多动植物,介于两类的中间;在分类学上勉强归入某类,不过为研究的便利所设人为的境界,非自然界中确有如此之区划。如鸭嘴兽以乳哺儿,归人哺乳类,然卵生、无齿、有嘴,实具鸟类的特征。又苏铁、银杏等,皆开花结实,认为显花植物,但其精子能在水中运动,实和羊齿类相同。可知此等动植物,本由同一祖先分出;其初分歧点相近,有介在中间的生物存在,并非截然分歧。现时分类学上,虽以种为单位,但同种的生物,并非全然相同,仍为一群类似的生物。往往于同一种中,更分为亚种、变种、品种等。3.从生物发生时观察,一切生物,最初皆从单细胞发生;其后细胞分裂为桑葚期,和单细胞生物的群体无异。腔肠动物以上,其发生中均经过囊状期,和水螅形相同。脊椎动物的发生中,有一时期具有鳃裂,和鱼类相似;其循环器亦和鱼类同。甲壳类各期的变态,第一期体最简单,略为椭圆形,具桡足三对;第二期形如水蚤;第三期状类糠虾;第四期则为虾蟹等成虫,显然表示其由下等而进于高等的途径。向日葵为合瓣花冠,然其花发生之初,则为离瓣花冠;藓类的胞子,发生丝状体,形状和下等的绿藻类相似。德人赫克尔(Haeckel)氏谓:“生物个体的发生,即其系统发生的重演。”虽长年月中的系统的发生,不能于短时期的个体发生中完全表现,然其大略的经过,可以推知。4.从化石上考察,则古地层内所埋藏的皆为下等生物的化石,地层愈新,生物的程度愈高。由地层内掘出的马类祖先的化石推考,在第三纪中大仅如犬,足有五趾;其后各趾逐渐消失,中趾渐大,体形渐巨,遂成今日的马。以上所述各种事实,均足为生物进化的证据。进化论成立以后,不但使近世生物学的基础一新,即一切学术思想,亦受巨大的影响。

生物的进化,从事实上考察,已无怀疑的余地,至生物所以有进化的可能,在乎具有两种特性:1.生物的形质,由亲传子,子的形质,常类似其亲,这特性称为遗传;2.子的形质虽然和亲相同,然不能全无改变,常有多少的差异,有时这差异竟很为显著,这特性称为变异。生物若没有变异,则世世相传,亘古如斯,当然无进化可言。然使只有变异,没有遗传,则亲的形质,不能保留于子;生物的变幻,将与魔术所演的无异,人忽变而为兽,兽忽变而为虫,这种变异,也安有进化可言。所以遗传和变异,必须互相牵掣,方能使生物向进化的轨道上进行;正与离心力和求心力相合,使物体在圆运动轨道上进行一样。

变异约有四种:1.为诱发变异。即由环境影响而起的变异。如养料、温度、日光、水分等,对于生物的形质,有着大关系。往往同一种生物,因环境不同,形质全异。曾有人捕得两种的蝶,改变其温度饲养后,甲种的卵,孵为乙种的蝶,乙种的卵,孵为甲种的蝶。因知这两蝶,原是同种,不过因生活时温度不同,形质改变,使人误认为两种。他如低地的草木,移植高山,则枝干短缩。大陆的动物,移住岛内,则躯体渐小。此等类例,不遑枚举。但因环境不同而起的变异,若环境复旧,则变异消灭,复现固有的形质。现经生物学家种种试验,凡生物在发生后所获得的形质,称为后得性,不能遗传于子孙。断臂跛足的人,所生之子,仍手足完全。曾有人将鼠断尾后饲养,经过22代后,生子仍然有尾,即为后得性不能遗传〔16〕的证据。2.为个体变异。即同一生物所生的各个体,在同一环境下生活,因各个体所受环境的影响,多少不同,各个体对于环境的感受性,亦有多少,因而各个体的形质,如大小、长短、轻重、色泽等,亦各个不同。如把各个体变异的程度,逐一推考,作成统计表,则表中有一定的中心,个体的多数,均集于中心,离中心愈远的个体愈少。例如取白大豆的种子五升,计20 406粒,各测其长度,作成统计表。从表中推得各个体的平均长度为8.55毫米,即为变异中心。各个体的变异,彷徨于中心的左右,距中心愈近的数愈多,愈远的数愈少。所以这种个体变异,又称为彷徨变异。若把变异的程度为纬线,个体的数目为经线,作表示统计的曲线,则成一多角曲线,称为变异曲线。以变异的中心为曲线的顶点,向两极渐渐低下,由顶点作中央线,则线的两旁,略作对称状,若测定的个体很多,则左右全然对称,称为标准的变异曲线。一种生物,与同种交配所生之子,测定其标准的变异曲线后,再取其两极端的子,与同极的子交配,若第二代所生的子,标准的变异曲线不再改变时,则为纯系。但通常所谓种或品种,大概均非纯系。所以把两极的子交配后,所生的子,往往可分离为数个标准的变异曲线,至不能再分离时,方为纯系。培养动植物的,常选择优良的品种,造成纯系,于农林畜牧事业上,效益颇著。3.为偶然变异。即生物的子孙,忽然现其祖先所没有的形质。如复叶的植物,忽变为单叶,卷毛的羊,忽变为直毛,诸如此类,经生物学家发见的实例已属不少。这变异能传之子孙,能形成新种。所以这变异和诱发变异及彷徨变异不同,诱发变异和彷徨变异,均系受环境的影响,这变异殊于环境无关。4.为交配变异。即同种或血缘相近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形质,互相交配后,所生的子为杂种。其形质或似父,或似母,称为偏性遗传;或在父母的中间,称为间性遗传;再将杂种和杂种交配,所生的子其遗传愈益复杂。近年德国生物学家曼台尔(Mendel)氏,由种种实验发明遗传定律,更经欧洲生物家的实验,证明此定律的确实。这定律的要旨:凡生物细胞的染色体内,具有遗传质;当生殖母细胞行减数分裂时,遗传质等量分配于两个芽胞中,营有性生殖时,父母的遗传质,均具于子的细胞内。设父母的形质不同,例如稻的粳糯、蚕茧的黄白等,这一对不同的形质若为偏性遗传,则现于其子的形质,为现在遗传,其遗传质称为优性遗传质。不现于其子的形性,为潜在遗传,其遗传质称为劣性遗传质。设以A及a代表两遗传质,A对于a为优性,a对于A为劣性。第一代的子,表面上显A的形性,是为表型。细胞内的遗传质,实为Aa,是为性型。凡性型内具有一对不同的遗传质时,均为杂种,杂种细胞行减数分裂时,Aa的遗传质,分裂为A+a;所以这杂种和同性型的杂种交配时,第二代诸子的性型表型,可以(A+a)2的展开式推演。这展开式为A2+2Aa+a2。其中A2和Aa皆具优性遗传质,现A的表型;唯a2内无优性遗传质,故现a的表型。又A2+2Aa为三个乘积,a2为一个乘积,所以第二代诸子的表型,为优三劣一的比例。其性型则为A2和Aa和a2三种。A2和a2均为纯种。若与同性型的纯种交配时,所生之子,表型均与父母相同。唯Aa仍为杂种;与同性型的杂种交配时,所生第三代诸子,表型性型,仍可依(A+a)2的展开式推演:若杂种Aa与纯种A2或a2交配,则称为还种杂婚;所生诸子,表型性型可依(A+A)(A+a)或(a+a)(A+a)的展开式推演。至父母有两对不同的形质,例如种子,色黄皮滑的和色绿皮绉的两种豌豆交配时,其两对遗传质,可以A和a及B和b代表。所生诸子的性型表型,可以(A+a)2(B+b)2的展开式推求。若父母有三对以上不同的形性时,亦可类推。至间性遗传,其遗传质无优劣的区别;除杂种的表型,在父母两形质中间以外,其余一切的关系,仍与遗传定律无异。

近年生物学家就动植物细胞内发现性染色体,亦与遗传定律有关。性染色体有三种形式:第一型在雌体的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内,有两个特大的染色体,称为X染色体;在雄体的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内,仅有一个X染色体。生殖细胞行减数分裂,发生的卵球时,两个卵球内,各有一个X染色体;但发生的精虫时,两个精虫,分为两种:一有X染色体,一无X染色体。授精时有X染色体的精虫与卵球接合发生雌体;无X染色体的精虫与卵球接合,发生雄体。第二型的雌体内染色体,和第一型相同,唯雄体的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内,于一个X染色体外另有一个特小的染色体,称为Y染色体;行减数分裂后,有X染色体的精虫,授精后发生雌体,有Y染色体的精虫,授精后发生雄体。第三型和第二型完全相反。即卵球有两种:一有X染色体,一有Y染色体,精虫则概有X染色体。有X染色体的卵受精时,发生雄体;有Y染色体的卵受精时发生雌体。人类48个染色体中,女子有两个X染色体;男子有一个X染色体〔17〕,一个Y染色体〔18〕,即属于第二型。据现时生物学家见解,即细胞中没有认出性染色体的生物,其普通染色体中,亦当有与性染色体作用相同的为性别的原因。就中生殖细胞精卵二方,一方具有X2的性型,一方具有XY的性型;授精时依(X+X)(X+Y)的展开式,成2X2+2XY。所以两性的生产数,大略相等。至雌雄的第二性征,即形状色彩等,其遗传质概和性染色体有连带的关系。此外形质的遗传质,也有和性别相关的。如父母有一对不同的形质,遗传于其子;在雌体上此为优性时,在雄体上则彼为优性。是为伴性遗传。有角的羊和无角的交配所生的子孙,凡具杂种性型的,雄的皆有角,雌的皆无角。美洲种的鸡,以花雄和黑雌交配,则花为优性,杂种皆花,但纯种中雄的皆花,雌的皆黑。若黑雄和花雌交配,则杂种中雄的似母,雌的似父,累代如是,是为交叉遗传。至纯种则雄的皆花,雌的皆黑。此等伴性遗传的实例尚多,概可依遗传定律说明其关系。生物学家应用这遗传的法则,改良品种,称为育种,在农林畜牧上,很著效益。如英国种的小麦,产量较多;瑞士种的小麦,能耐寒冷。两种交配后,可得产量较多能耐寒冷的纯种。又蚕的杂种中,有吐丝很长,饲育日数很短的;若造成纯种,这形质不能两全,所以常制出杂种的蚕卵,饲养较有利益。吾侪人类,亦当然可依遗传的法则,以图体格上品性上的改良。但人类的婚姻,非如他种生物,可以由专门家配合,且生产较少,世代较长,均非他生物所能比拟,所以此事殊不易实施。唯禁止精神病及恶疾者的结婚,以免不良形性的遗传,改良生活状况,普及教育,以后天的教养,改进先天的禀赋,实为使人类或民族优化的方法。研究这种学术的,特称为优生学。

生物既具有进化的可能性,但进化的原因,学者间尚未有论定。拉马克氏谓:“生物形质的变化,原因于环境。当环境改变时,生物体某部分使用较多,某部分使用较少,或全不使用,于是使用的部分发达,不使用的部分萎缩。这形质传之子孙,若子孙亦在同一环境中,继续使用或不使用,如是数代或数代之后,形态上遂显著变化。长颈鹿颈部的发达,乃其祖先常伸颈以食高树叶的结果;露脊鲸无齿,乃其世代吞食小动物,不用齿咀嚼的结果。”这学说颇为一时所信,称为使用说或称拉马克主义。但后得性不能遗传,既为学者所公认,则因环境而起的变异,自不能认为进化的原因〔19〕。至达尔文氏则谓人类所饲养的动物,如鸡、鸽、犬等,及栽培的植物如小麦、芸苔、菊、牵牛等,本为野生动植物的一种,经人类饲养栽培以后,品种很繁。其由一种而分为多种的原因,则由生物的形质,各有变异。人类饲养栽培时,各各选择其形质合于己意的,繁殖其种类,其形质不合人意的,为人类所摈弃,不得留遗其种类。这个称人为淘汰,经数十百代人为淘汰的结果,品种遂殊。自然界的生物,因生存竞争的激烈,其受自然界的淘汰,和人为淘汰相同。生物的形质,适于环境的,得生存以残留其子孙,不适的尽归死灭,不得留遗种类。这种自然淘汰,经数千万代以后,其适应的形质显著,遂与其祖先的形质截然不同。同一祖先所留遗的子孙,各因其环境的不同,各具特异的适应形质,遂成为现世界千态万状的生物。达氏又将高等动物因求偶的竞争而起的淘汰,称为雌雄淘汰。高等动物的性色,达氏也用雌雄淘汰来说明。这种学说,称为淘汰说,也称达尔文主义。在19世纪后半期中,这学说很占势力,社会事物,受这学说的影响很多。但达氏的自然淘汰说,本由人为淘汰说体会而得;人为淘汰的效果,仅能将若干纯系混合的品种,分离为纯系,无形成新种的可能。自然淘汰,对于已形成的各种间,虽发生关系,但与形成新种无关,和人为淘汰相同。所以淘汰说只能认为进化的助因,不能认为进化的主因。以后的学者对于淘汰说怀疑的,则信仰使用说,主张由环境影响而起的诱发变异,为进化的原因,称为外围影响说,亦称新拉马克主义。否认使用说的,亦信仰淘汰说,主张以自然淘汰为进化唯一的主因,称为淘汰万能说,亦称新达尔文主义。二氏学说以外,又有杂种说和偶然变异说。前者谓新种由杂种而成,认交配变异为进化的主因;但交配变异,不过将两种遗传质混合,不能发生具有新遗传质的新种。后者以偶然变异为进化的主因,此变异与环境无关;其形成新种,固属事实,但谓进化的主因,专属于此,亦未能置信。所以进化的原因,尚无定论。就今日所研究而言,则新种的形成,约有三端:1.外界的刺戟影响于生殖细胞时;2.相异的遗传质混合发生变异时;3.遗传质的偶然变异。这三端能形成新种,均为确实的事实。更于形成的新种间,行自然淘汰,使适者生存,遂为进化的原因。

【注释】

〔13〕细胞为1665年英人呵克(Hooke,又译胡克)所发见,经生物学继续研究,至19世纪中,始知动植物体各部分,悉为细胞所成。

〔14〕人类的染色体,考察者不止一人,古耶尔(Guyer)在1910—1914年间考察黑人细胞内染色体,女为24个,男为22个。1912年微尼怀台(Winiwarter,又译威尼沃特)考察白人细胞内染色体,女48个,男47个。1917年由维蛮(Wiemann,又译威曼)研究的结果白人黑人的染色体,不论男女,均为24个。最近1921—1923年,沛泰尔(Painter)于白人及黑人的睾丸中,查得染色体为48个。其他各家研究的结果亦同。

〔15〕近时法人擘克排脱(Raonl Pictet,又译皮科特)由多数实验的结果所得结论,为“生活非一种特别的作用,不过为在原子特别排列的状态中所起的化学作用”。又德人冯德(Wundt)谓“原形质存在海底取出时,尚能蠢动”,故他以为“原形质为化学物质中最高等的,其唯一的性质为生活”。

〔16〕此处所述后得性不能遗传的证据,均未精密。断臂跛足的人,断尾的鼠,皆不适于环境,非由环境诱发而起,其不能遗传,自无可疑。但此等证据,均不足以破拉马克之说。因拉马克的使用说,固以由环境诱发的变异为主,在同一环境内,固有遗传的可能。至环境复旧,变异消灭,但在环境未复旧以前,不能不认为新种,故鄙意以为论进化的原因,当以拉马克氏使用说为长。附记于此。

〔17〕X染色体为1912年微尼怀台(Winiwarter)所发见。

〔18〕Y染色体为1917年维蛮(Wieman)所发见。

〔19〕参看前“后得性不能遗传”的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