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逆不臆,信守承诺

不逆不臆,信守承诺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逆不臆而先觉,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臆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与不信;又有不逆、不臆者,然不知致良知之功,而往往又为人所欺诈,故有是言。一次,王阳明接到欧阳崇一写来的一封信。王阳明指出,只有事先不怀疑他人是否欺诈,且能够以致良知的功夫应对世事,才能避免受到他人的欺诈与不诚信对待。一次,王阳明在讲学中,讲了一个曾子为儿子杀猪的故事,来说明无论对谁都要讲诚信。

不逆不臆,信守承诺

不逆不臆而先觉,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臆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与不信;又有不逆、不臆者,然不知致良知之功,而往往又为人所欺诈,故有是言。非教人以存心,而专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不逆、不臆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

——《传习录》

一次,王阳明接到欧阳崇一写来的一封信。在信中,欧阳崇一说,人情诡诈,层出不穷,如果以诚信来对待的话,往往会受到欺骗。因此,他对诚信为人的信条产生了怀疑。

在接到欧阳崇一的这封信后,王阳明立即写了回信,信中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不逆诈、不臆不信,但是做到先知先觉,这是孔子就当时的社会情况而言的。其时,许多人一门心思想着去逆诈而使自己陷于欺诈和不诚信去臆不信,反同时也有人虽不逆诈、不臆不信,但不懂得致良知的功夫,往往又受人欺骗,因此孔子有感而发,说了这番话。孔子的话并不是教人以此存心而一味去发现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存心去发现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正是后世猜忌险薄的人所做的事。只要存有这个念头,就不能进人尧舜之道。不臆不信却被人欺骗的人,尚且还不失为善。但还比不上那些能致其良知,自然能预先觉知的人更加贤明。贤明。你认为只有良知光明纯洁的人才能这样,可知你已领悟了孔子的宗旨了。但是,这只是你所领悟的,并不能落实到实践之中去。良知在人的心中,恒通万古,充盈宇宙,无不雷同。此正是古人所谓的‘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无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人乎?况于鬼神乎?’你所说的背离知觉而暗合欺诈的人,他虽能不逆诈,但他或许不能真的自信。他或许常常有先觉的念头,但他却不能常有自觉。常常希望能够先觉,这样就已陷入了逆诈和不臆信,已足能蒙蔽他的良知了。这正是他不免背离知觉而暗合欺诈的原因。君子修学是为了自己,不曾忧虑被别人欺骗,只是永远不欺骗自己的良知罢了。”

王阳明这段话,可以反映出他与儒家一直强调的诚信为人的原则一脉相承。王阳明指出,只有事先不怀疑他人是否欺诈,且能够以致良知的功夫应对世事,才能避免受到他人的欺诈与不诚信对待。也就是说,以诚待人才能换来别人以诚相待。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诚信是相互的,只有当你以诚信示人时,才能得到他人真诚的回报。

一次,王阳明在讲学中,讲了一个曾子为儿子杀猪的故事,来说明无论对谁都要讲诚信。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人,一说山东嘉祥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他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一生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杀猪的故事载于《韩非子》,是说曾子的夫人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要跟着去。曾子的夫人对儿子说:“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听说母亲回来要给自己杀猪炖肉吃,儿子便不再要跟着去集市了。曾子的夫人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去捉猪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用不着当真。”曾子说:“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靠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亲的教导。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把猪杀了,炖肉给儿子吃。

王阳明对弟子们说:“诚信就是知行合一的表现,心中有‘知’,就要付诸行动,讲诚信就是如此。曾子如果不履行他的妻子对儿子做出的承诺,就会让他的儿子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说话可以不算数,做出的承诺可以不兑现。幼儿正处于模仿学习的阶段,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从小就接受到这种不讲诚信的教育,孩子长大以后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诚信之人呢?曾子通过自己的‘行’,向他的儿子传授了诚信之道。”

在王阳明看来,在这里,承诺便是“知”,而兑现承诺则是“行”,只有将知与行二者统一,才是符合儒家之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