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率性而为之

率性而为之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王阳明看来,诚的本质便是明,而明则是一种率性而为、修道的必需智慧。回来后,王阳明受到父亲的严厉申斥。王阳明二十六岁时,在京师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在激烈无比的战斗中,局面越是危险复杂、令人疑惑不定时,王阳明的心反而越清明冷静。这种超人一等的智慧和能力,虽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王阳明的天资较高,但它们也实在是得益于王阳明持之以恒的格物致知修养,得窥儒家之“中”,拥有心灵智慧的缘故。

率性而为之

先生曰:“子思性、道、教皆从本原上说。天命于人,则命便谓之性;率性而行,则性便谓之道;修道而学,则道便谓之教。率性是‘诚者’事,所谓‘自诚明,谓之性’也。修道是‘诚之者’事,所谓‘自明诚,谓之教’也。圣人率性而行即是道。圣人以下未能率性,于道未免有过不及,故须修道。修道则贤知者不得而过,愚不肖者不得而不及,都要循着这个道,则道便是教。”

——《传习录》

这是王阳明在回答弟子马子莘的问题时说的一段话,意思是:子思所提倡的性、道、教都是从最本质的方面来讲的。天命在人,那么命即在性;率性而为,性即为道;修道而学,那么道为教。率性是“诚者”这事,正如《中庸》中所说的“自诚明,谓之教”。圣人率性而行就是道。圣贤之下的人不能率性,他们的行为难免过分或欠缺,因此必须修道。修道后,贤明的智者不会过分,愚昧不肖者不会不及。依循这个道,道便成了教。

在王阳明看来,诚的本质便是明,而明则是一种率性而为、修道的必需智慧。当这种智慧不受外界事物所扰时,其发挥出来的作用便会越强大。王阳明十五岁那年,突然心血来潮,一个人骑马过去边关要塞考察,一个月后才回来,弄得家人四处寻找,心急如焚,以为他出了什么事。回来后,王阳明受到父亲的严厉申斥。这件事虽然体现出他胸怀大志,但正如他后来所说的,“圣人以下不能率性,于道未免有过不及,故须修道”。

在其后的岁月里,王阳明受娄谅“格物致知”之学的启发,遍读圣人学说,又经历官场沉浮,终于在龙场悟道中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不仅创立了心学,而且成为大军事家,实现了少年时代的远大抱负。

王阳明二十六岁时,在京师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当时明朝边境深受所谓的“套虏”侵扰,朝中上下忙着推选能独当一面的将才,却因长期以来朝廷崇文抑武,一时竟找不到得力干将可派,慌乱得不可开交。

王阳明看到当时所设的武举考试存在很大的弊端,就是只注重选拔懂得骑马射箭的人,而不能发现培养深谙军事韬略,能运筹帷幄领兵打仗的将才。如此下去,国家必将在军事上衰弱不堪,江山社稷毫无安全保障。于是,他便开始研习兵法,凡是能找到的兵法秘籍都悉心钻研,获益匪浅。

他研究兵法的方法很独特,不是像别人那样把兵书背下来就算了事,而是用“心”习之,务求达到消化理解、融会贯通,让书上的知识了然于心,形成可以灵活运用的能力。每次宴请宾客,他总是把果核收集起来在桌上排列阵势推演兵法,类似现代军事演习中的图上推演作业。有时,有人笑他太痴,认为他这样做不过游戏耳,是童子之举,他也毫不在乎,不为所动,而是坚持不懈,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一次,他领命督造威宁伯墓,仍然不放过钻研兵法的机会。他把民夫按兵书上的“什伍法”来编制队伍,有条不紊地调遣他们劳动。休息时,他还兴致勃勃地指挥民夫排兵列阵,演习诸葛亮的“八阵图”。

就这样在反复的琢磨研习中,王阳明逐渐把兵法精髓融会于心,掌握了运用自如的奥秘,这就是他对兵法的理解——“此心不动,随机而行”。他认为,所谓的兵法精髓,绝不是书本上死的、教条的东西,而是与心融合在一起的具有活力的东西。要通过反复的研习与锤炼,让那些知识融会在心灵中,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一旦遇到情况,要做的只是随机应变而已。这也就是修道。

据《明史》载:“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意思是,整个明朝一代,作为文臣领兵打仗,能用兵如神、克敌制胜的,没有哪一个人能比得上王阳明。在激烈无比的战斗中,局面越是危险复杂、令人疑惑不定时,王阳明的心反而越清明冷静。他指挥若定,所考虑的问题和计谋不会遗漏任何一个细节。这种超人一等的智慧和能力,虽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王阳明的天资较高,但它们也实在是得益于王阳明持之以恒的格物致知修养,得窥儒家之“中”,拥有心灵智慧的缘故。

由此可见,我们的心就是一种能力,能随着学习和磨炼的程度而提升自身的境界,最终达到率性而为,而无过无不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