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神”与“形”

“神”与“形”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形”与“神”的问题,在我国古代美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直接涉及了文艺审美与“神”、“气”之关系,这些关于“神”和“气”的见解,对我国古代审美理论的形成,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它又强调了“神”为“形”之“君”,即“形”是受制于“神”的。对“神”与“形”的关系问题,《淮南子》的基本观点是以神为主,神形皆备。

“形”与“神”的问题,在我国古代美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哲学领域到伦理观念,儒道各家都讨论过这一问题,《淮南子》在许多地方涉及了这问题,其主要特点在于批判地继承了儒道两家的思想,且又有所发展。

关于“形神”问题,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形”即形体、形式,属于事物之外在的可以感知的具体现象;而“神”即精神,属理念的范畴,是事物内在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如荀子说的“形具而神生”,形是外在形象,神是精神因素。《周易》中也常谈到“神”,有时含“神妙”之意,如说“阴阳不测之谓神”。但通常也指精神范畴的东西,如说“观天之神道,而四地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卦彖辞》)。所谓神道,就是精神性的东西。而《周易》所说的“象”,则一般属“形”的范畴,所谓“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系辞下》)。在庄子那里,“道”是神,“物”是形;意是神,形色名声是形;主观精神是神,五官形骸是形。所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庄子·知北游》)等等,都是以精神和形体对举而言的。不过,庄子谈形神的关系,主要是从修道养生角度来谈的,而《淮南子》则在谈养生的同时,还引申到审美领域中,如在《淮南子·原道训》中说:

 

形、神、气、志,各居其宜,以随天地之所为。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

 

又说:

 

今人之所以眭然能视,然能听,形体能抗,而百节可屈伸,察能分黑白、视丑美,而知能别同异、明是非者,何也?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

 

上一段话是就养生而言的,但其理同样适用于文艺创作。所谓志者,即人的思想和感情,而支配人的思想感情的因素则是神、形、气,缺一不可。气是人的血气、个性、气质,是人的精神和形体获得生命力的元素,对作家创作来说,也同样是决定艺术生命的主要元素。故中国传统之文论历来强调“文以气为主”。刘勰在《神思》篇中说:“神居胸臆,而气志统其关键。……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这就是《淮南子》的养生论对文论的深刻的影响。

在《淮南子》看来,人完全是自然的产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形、神、气皆受之于天地,即所谓“以随天地之所为”。这是一种自然唯物主义的见解。与此同时,它又把人的生命(性)划分为形、气、神三个方面。“形”是人的身体(“形骸”),“气”是充斥于人体中的“血气”,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生命力,而“神”则是为人所独有的感觉、意志、情感、思维等等的总和,其中也包含了“视美丑”的能力。《淮南子》认为人所以能“视美丑”,乃是“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的缘故。这就直接涉及了文艺审美与“神”、“气”之关系,这些关于“神”和“气”的见解,对我国古代审美理论的形成,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淮南子》所谓“神”有时又被称之为“心”,且在不少地方还强调了“神”(心)对“形”的主宰作用。如果没有“神”(心)以及“神”所主使的感官,人就不可能感受到美。《原道训》指出:

 

夫心者,五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气,驰骋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门户者也。是故不得于心而有经天下之气,是犹无耳而欲调钟鼓,无目而欲喜文章也,亦必不胜其任也。

 

《淮南子》把审美感觉看作自然形成的人所具有的一种感觉能力,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其次,它又强调了“神”为“形”之“君”,即“形”是受制于“神”的。它说:

 

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原道训》)

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精神训》)

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太冲。(《诠言训》)

身处江海之上,而神游魏阙之下。(《俶真训》)

 

夫目视鸿鹄之飞,耳听琴瑟之声,而心在雁门之间。一身之中,神之分离剖判,六合之内,一举千万里。(《览冥训》)

 

这些话,也都是从道家养生的理论来说的,但同样和美与艺术有密切的关系。以神为主、以形为从的理论,应之于艺术领域,可从两个方面去看:第一,从创作实践来说,是讲作家的主观精神(包括思想感情、个性气质、审美能力等等)的主导作用,没有这主导作用,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美的作品。如《说林训》中所说的:“使但吹竽,使氏厌窃,虽中节而不可听,无其君形者也。”“但”和“氏”是传说中的有名的乐师,意思是说,让但吹竽,却让氏去给他按孔,虽然合于节拍,但不中听,因为这样的演奏是不可能发挥演奏者的主观能动作用的,也就是“无其君形者”。第二,从艺术作品本身来说,那就要以神为主、以意为帅,并有优美的艺术形式,才能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如《说山训》中所说的:“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意思是说,由于画家没有表现出这主宰形的“神”,所以西施的面孔画得很美,却不可爱;古之壮士孟贲的眼睛画得很大,却不可畏。

对“神”与“形”的关系问题,《淮南子》的基本观点是以神为主,神形皆备。这一理论,对我国古代审美理论的影响是颇为深刻的。虽然“形”与“神”的概念早在先秦哲学中也已经有了,但把“形”与“神”作为一对互相依存的概念而同艺术创造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自觉联系起来,则始于《淮南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