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万物皆在变,思维更要“变”

万物皆在变,思维更要“变”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原 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这一系列连锁反应皆是因为其不断在变化。任何时间,任何地区,一切的事情,每一刹那之间都在变化,不会永恒存在的。我们在生活中如果也能做到随机应变、顺势而动,无疑会对我们适应生活、适应现实变化有很大的帮助。认识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本质,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才不会偏离生活的轨道。

原 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

意 译

整个“道”可以姑且看作“一”,“道”产生天地阴阳,二者互相交融又产生和谐之气,最后阳气、阴气、和气三者互相作用产生了万物。

人生智慧

老子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他认为世间万物并非由“神力”所创,而是由“道”所衍生,而道之所以能生万物,是因产生天地阴阳,二者互相交融又产生和谐之气,最后阳气、阴气、和气三者互相作用产生了万物。而这一系列连锁反应皆是因为其不断在变化。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也确实论证了老子的说法,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庄子·齐物论》中说:“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意思是说:你今天靠在茶几上休息的这个状况,跟从前的情形完全两样。

当我们第一秒坐在这椅子上,第二秒已不是第一秒钟了,第三秒更不是第二秒了,每一分每一秒宇宙万物都在变化。这就是孔子告诉颜回的一句话:“交彼臂过。”两个人走路,你过来我过去,两人对面走在一起,两个肩膀刚刚在同一条横线同一个位置上时,两个肩膀这么一碰,一刹那,已经过去了,你往这边走,我往那边去了。任何时间,任何地区,一切的事情,每一刹那之间都在变化,不会永恒存在的。两个手臂一碰,拉一下手,等再拉一次的时候,已经不是原来的了,中间已经有很多变化了。当我们刚刚靠着一坐的时候,当下就过去了,等于佛法的一句话:“刹那无常。”“刹那”是梵音,一弹指就是六十个“刹那”。所以这里尽管是颜成子游在问,但庄子已经点题了:“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吴国的大将吕蒙,十几岁就从军打仗,由于英勇善战,屡建战功,三十多岁就升为中郎将。但他不好读书,常常闹出“张冠李戴”式的笑话。每逢给孙权上书,只能口述,让别人代笔。这样,有时难免词不达意,弄得孙权哭笑不得。所以,吴主孙权劝吕蒙抓紧时间读书,并用自己和别人的体会予以开导,批评他不应强调军务繁忙而不求进步。

吕蒙接受了孙权的教诲,开始发愤读书,而且进步很快。

后来,吴国军事统帅周瑜病死,鲁肃为吴国都督。鲁肃最初瞧不起吕蒙,认为他只是一介武夫。有一次,鲁肃路过吕蒙驻防的地方,看望吕蒙,故意为难他,提出了许多战略上的问题。他原以为吕蒙一问三不知。但出乎意料的是,吕蒙有问必答,且对答如流,特别是如何对付蜀国大将关羽,吕蒙讲了五条应敌之策,讲得很有见地,令鲁肃折服。

鲁肃大为惊喜,拍着吕蒙的肩膀说:“我原来认为你只有武略,是个粗莽武夫,今天同你谈话,才知道你是一个有学问、有见识的人,你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吕蒙回答说:“士别三日,即应刮目相看。”

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我们也必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一切事物,不仅要看到事物的现状,而且要看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的情况。

我们在生活中如果也能做到随机应变、顺势而动,无疑会对我们适应生活、适应现实变化有很大的帮助。

在变化的时代,应当紧跟时代节拍,以变应变,寻找出路,不然你会处于被动地位。要成大事者必须能顺应时势,善于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而不因袭守旧,这是成大事者适应现实的一种方法。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吸取类似的教训:不要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停步不前,须知这样下去,会由进步变为落后;也不要因为遇到挫折和失败就灰心丧气,悲观绝望,须知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吸取教训,挫折会变顺利,失败会变成功。认识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本质,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才不会偏离生活的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