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综合性与创造性

综合性与创造性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董仲舒的思想学说是以儒家为主,同时批判吸收先秦、秦汉以来其余诸家思想而构成的汉代新儒学。这一粗略的描述就很能说明董仲舒思想学说的综合性与创造性,本无需赘述。由董仲舒的进一步阐发,而形成春秋公羊学。其三,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不再兼重“内圣”与“外王”的统一,而是偏重于“外王”理论的构造。所以,应当充分肯定董仲舒对先秦儒学所作的综合创新的努力。

董仲舒的思想学说是以儒家为主,同时批判吸收先秦、秦汉以来其余诸家思想而构成的汉代新儒学。这一粗略的描述就很能说明董仲舒思想学说的综合性与创造性,本无需赘述。但每见学界对董仲舒思想学说提出所谓“糅合说”,故有必要做进一步的评析。

关于董仲舒思想体系,不少论者这样评说,这个体系是以儒为主,同时又糅合了其余诸家思想而形成的。这里所谓“糅合”,意味着董仲舒对先秦诸家思想的吸收是生吞活剥的,吸收后又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这样的评说是不恰当的。事实上,既然学界已肯定董仲舒思想代表了汉代的新儒学,“董仲舒新儒学”已成为一个表征董仲舒思想特征的通用名词,这就表明了董仲舒对先秦各家思想的批判吸收是成功的,创造性地把诸家思想融为一体。这个“体”就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简言之,即“董仲舒新儒学”。董仲舒新儒学之所以为“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董仲舒的儒学思想的核心是宗师孔子,祖述六经。这是董仲舒思想学说之所以被认定为儒学的本质所在。但另一方面,董仲舒思想学说又不再是先秦孔孟所代表的所谓“原始儒学”,而是根据时代的需要,综合了其他诸家思想成分,而成为一个适合西汉社会政治形势所需要的新的儒学体系。其二,在先秦儒家《六经》中,他特重《春秋》及解释《春秋》的《公羊传》。由董仲舒的进一步阐发,而形成春秋公羊学。[18]在公羊学理论中,董仲舒又特重“大一统”观念。他不仅从理论上解释和强调了政治统一和思想统一的重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促成了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政教政策。其三,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不再兼重“内圣”与“外王”的统一,而是偏重于“外王”理论的构造。这是因为在西汉社会,“王”已经是现实的存在。因而,董仲舒比较注重通过抬高“王教”的权威来推行儒家的社会教化功能。其四,正因为“王”已经是现实的存在,如何约束和规范“王”的思想言行,使之符合或接近儒家德政思想,便是董仲舒所要考虑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他选择了“天人感应”论的办法。这在西汉历史条件下,可以说是限制王权的唯一的较有实效的办法。所以,在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就凸显了神学色彩。

若进一步考究,所谓“糅合说”,在潜意识中还反映了一个存在问题,即以先秦孔孟儒学作为评判儒学之真伪的标准。实质上,这是一种以静止的眼光来看问题的方法,是不足取的。从儒学发展史的角度讲,董仲舒的汉代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一种发展。这种发展就表现在——例如可以说,董仲舒批判吸收了法家思想,从而成为“董仲舒新儒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不能说,董仲舒“糅合”了法家思想。因为,所谓“糅合”,意味着所吸收的法家思想仍然是外在于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就是不承认“董仲舒新儒学”已经内在地包含了法家这一思想(当然已不再是先秦法家思想的原貌),就是固执于先秦儒学的标准来评判、取舍“董仲舒新儒学”,这就是以一种静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同理,对于董仲舒批判吸收其余诸家思想也是如此。

所以,应当充分肯定董仲舒对先秦儒学所作的综合创新的努力。从本质上讲,董学就是先秦儒学的汉代现代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