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想象力和知识

想象力和知识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指出现象学的关键是内在化的回忆和外在化的异化,以及提出意识的经验的“拓展——回归”运动方式意味着,思辨知识以回忆和异化为前提。但是人类新思想的源头不是概念本身,而是一些偶发的可遇不可求的转瞬即逝的想象力。罗蒂采纳诗人雪莱的主张来阐明隐喻和概念的关系,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雪莱拓展了“诗”的含义,说诗是“想象力的表达”,诗“与人类的起源同生”。

指出现象学的关键是内在化的回忆和外在化的异化,以及提出意识的经验的“拓展——回归”运动方式意味着,思辨知识以回忆和异化为前提。关于思辨命题,黑格尔在序言中讨论道,判断的内容在其中经过主词而达谓词,需要具有思维能力,这些能力并非自在地是逻辑学的,它们也不能设定逻辑形式。这些能力不是反逻辑的,不是不合逻辑的或反逻辑的或不合理性的。它们是思辨知识的忠实伴侣。但是出于本性,它们不具有思辨的命题形式。回忆通过隐喻、智巧和图画来进行;它使我们易于接近图像的整个画廊。借助于那画廓,意识生发出它存在之系列中各种起始之点和再起始之点。因此,去回忆和去把对象异化并不是去形成一个命题,而是去形成一幅图画、一种意境、一种心态。图画不是命题。所以,图画、意境、心态、体验等是现象学经验的具体展示,是回忆和异化的表现方式。我们把“拓展——回归”运动和由表象而达概念的现象学主题就一致起来了。

通过揭示《精神现象学》主题以及其运动方式,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精神现象学》主要探讨的不是概念辩证法,而是概念的前史。概念的否定的辩证法不是唯一的方法,甚至不是主要的方法。哲学思维不排斥表象思维。新哲学的发祥地在于对精神自身的历史的重新学习和总结。思辨哲学的产生必须经过形象的表象世界阶段;要达到哲学的思辨,必须经历非思辨的形象塑造;要把握哲学真理,必须首先把握其他科学领域的知识和真理;要振兴哲学,唯一的途径是展开对现象领域的全面研究。像黑格尔说的那样,对感性、知性、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宗教、伦理、艺术诸多精神现象的研究是达到哲学真理的必要前提。要理解《逻辑学》和《哲学全书》,必须首先认识《精神现象学》,它们的关系在时序上不能颠倒。

通过对《精神现象学》主题以及呈现方式的研究,我看到,黑格尔对意识经验的内在化和外在化给予了同等关注,把意识经验的历史全部纳入了进来,大大拓展了哲学研究空间。隐喻世界是概念世界的前提,《精神现象学》是《逻辑学》的前提。隐喻是概念的前提。概念是隐喻的意外文字化。这就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同美国哲学家罗蒂提倡的隐喻理论联系了起来。哲学家偏好的是升华为超越纯粹人类的普适框架的普遍主义隐喻,文学家和诗人则偏好人类灵魂最底层的浪漫主义隐喻。但是人类新思想的源头不是概念本身,而是一些偶发的可遇不可求的转瞬即逝的想象力。罗蒂采纳诗人雪莱的主张来阐明隐喻和概念的关系,想象力和知识的关系。雪莱拓展了“诗”的含义,说诗是“想象力的表达”,诗“与人类的起源同生”。[18]诗是“某种神圣的事物……既是知识的圆心,又是知识的圆周;它理解一切科学,而科学必定求助于它。它既是一切其他思想体系的根,也是它们的花。”[19]“正如启蒙运动强调和神化了理性一样,雪莱和其他浪漫主义者强调和神化了想象力。”[20]

总而言之,我们从浪漫主义角度来解读黑格尔哲学的起源,人类的心灵历史成为黑格尔哲学的重要思想来源。黑格尔成为福柯的先驱。黑格尔没有走得像雪莱那么远,但他承认诗的作用,隐喻的作用。由于精神现象学是一种意识的经验的科学,黑格尔的研究同当代心智哲学家莱卡夫提倡的有关心智哲学的三个命题具有呼应关系:心智是天生涉身的(Themind is inherently embodied),思维是绝大多数无意识的(Thought ismostly unconscious),抽象概念是多半隐喻的(Abstract concepts are largely metaphorical)。[21]当然,莱卡夫的心智哲学是在当代认知科学的支持下获得认证的,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更多的是一种哲学猜测。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黑格尔思考哲学问题的方向和思路是正确的。

参考书目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罗蒂:《文化政治哲学》,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

【注释】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7页。

[2]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9~30页。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4页。

[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3页。

[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32页。

[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47页。

[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60页。

[8]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编:《国外黑格尔哲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90页。

[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61页。

[1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274页。

[1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编:《国外黑格尔哲学新论》,第195页。

[1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274页。

[13]Donald Phillip Verene,Hegel’s Recollection:a Study of Images in the Phenomenology of Sp irit,A 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5.p.3.

[1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6页。

[1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47页。

[1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82页。

[1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71页。

[18]Percy Bysshe Shelley,“Defence of Poetry,”in Shelley’s Poetry and Prose,ed.Donald Reiman and Sharon Powers[New York:Norton,1977],480.

[19]同上,第503页。

[20]罗蒂:《文化政治哲学》,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123页。

[21]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New York:Basic Books,1999.p.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