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太极图”源流辩

“太极图”源流辩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史料所见“太极图之于中国古代知识体系质的飞跃”而言,上溯2500年前编撰传世《易经》的孔子,中有北宋哲学家周敦颐,下达近世著名历史学家王国维为代表的历代诸贤,太极之学无不被看作阐述天地、宇宙、万物之本源的“普遍之真理”。因为,两文都直白无误地说明了“太极图”(太一)出于“水”而且为“自然图”的事实。

从史料所见“太极图之于中国古代知识体系质的飞跃”而言,上溯2500年前编撰传世《易经》的孔子,中有北宋哲学家周敦颐,下达近世著名历史学家王国维为代表的历代诸贤,太极之学无不被看作阐述天地、宇宙、万物之本源的“普遍之真理”。抛开太极图何以能成为中国古代普遍之真理这一高度复杂的课题暂且不言,我们首先必须回答“太极图是如何产生、何时产生并被纳入中国古代知识体系”这一相对简单的课题。

20世纪90年代初一特殊自然现象的发现使得这一课题的解决成为可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在夏秋之时的洛汭地区——黄河和洛河交汇处发现一黄河漩涡。由于黄河水浊、洛河水清的缘故,这一夏秋大水之时两水相激所形成的黑白相间的漩涡,正是一幅壮观的“太极图形”。

这个重要发现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一度被人们高度质疑的民间传说。如传世《易经·系辞》所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路史·夏后氏》所载:“始禹之治水七年矣,伤功未就,愁然沉思,于是上观于河,河精授图。”王国维先生在《古史新证》中指出:“研究中国古史,为最纠纷之问题。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故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之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二者不易区别,此世界各国之所同也。”如此,这个重大发现佐证了相关传说中有哪些“史实素地”呢?

黄河漩涡发现于洛河汇入黄河的洛汭地区,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大禹也因为治水多次到过洛汭地区。《竹书纪年》载:“禹贡导河,东过洛汭。”《尚书·禹贡》载:“(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史记·河渠书》载:“太史公曰:余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厥洛汭,大伾,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甚哉,水之为利害也!”而且,大禹也与《易经》之中“圣人”的称谓相吻合,由此,我们可否推定这一切巧合交叉的中心“大禹”及其“太极图”应为传说中的“史实素地”呢?

如果认可了大禹及其太极图这一对史实素地,1993年发现的湖北荆门郭店楚简和明代初年赵谦(1351—1395年)《六书本义》中的“天地自然河图”又必然地印证“河出图”的历史真实。因为,两文都直白无误地说明了“太极图”(太一)出于“水”而且为“自然图”的事实。

郭店楚简中的《太一生水》篇,直言“太一藏于水”。该墓墓主为楚顷襄王的老师。作者在第九章中已经论述了五帝典籍的产生、发展直至散逸的历史过程。其中就有大禹创立的太极思想。这批楚简的发现说明,在老子道法、孔子儒学之外,还另有一批散逸的周王朝秘学典籍。《太一生水》等上古文学自称“缵禹之绪”是顺理成章的。

天地自然河图

明代初年赵谦之《六书本义》书中出现一酷似传世太极图的“天地自然河图”。并说:“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之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8]

荆门郭店楚简和大禹所处的时代相距近2000年,明初赵谦更是与大禹所处的时代相距3000多年,郭店所述“太一”,赵谦所述“天地自然河图”和大禹发现的“太极图”——黄河漩涡是一回事吗?如果是,他们又有什么样的传承关系?为什么存在着那么多离奇隐晦的历史传说?而这样的“史实素地”又是在什么样的知识架构社会背景中发生的呢?

明代初年赵谦《六书本义》所载“天地自然河图”“世传蔡元定得之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并非虚言。这不仅有《朱文公文集》中收录的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给蔡季通的信为证,信中说:“前日所说摩崖刻河、洛、先天诸图,适见甘君说阁皂山中新营精舍处,有石如削,似可镌刻,亦告以一本付之。”[9]亦有清容袁氏《谢仲直易三图序》为凭。其曰:“上饶谢先生遁于建安。番阳吴生蟾往受易,而后出其图焉。建安之学为彭翁,彭翁之传为武夷君,而莫知所受。或曰‘托以隐秘’,故谓之武夷君焉。始晁以道纪传易统绪,截立疆理,俾后无以伪。至荆州袁溉道洁,始受于薛翁,而易复传。袁乃以授永嘉薛季宣士龙。始薛授袁时,尝言河洛遗学,多在蜀汉间。故士大夫闻是说争阴购之。后有二张,曰‘行成精象数’,曰‘演通于玄’。最后朱文公属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或言‘洛书’之传,文公不得而见。”[10]

果真如此,此图流传途径又是如何呢?

从此图“得之于蜀之隐者”来看,此应为夏王朝灭亡之际,夏王朝一部贵族逃亡至“蜀”的产物。夏王朝一部贵族之所以逃亡至“蜀”,绝不是出于偶然,更可能因为那里是大禹的出生地和故乡!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对“禹生石纽说”进行了详细的论证,这里对论证过程就不再赘言了。我们直接引用先生的结论。先生在其文中写道:“昌意到颛顼这一系出于今四川,并不是蜀人独有的传说,而是古代公认的传说。禹生石纽之说放在这样的背景里,便不是独立的了。”“禹生于西姜,是一个极富于启示性的传说,但如何解释,很不容易确定。”“石纽这一带的姜人原非土著。”“姜人到石纽一代是很晚的,在禹的时期,这一地区并没有姜人。”“这样,就有以下三种可能:第一,禹生石纽是姜人到来以前蜀人的传说。”“第二,禹生石纽是姜人带来的传说。”“第三,禹生石纽是夏人自己的传说。”“这三种可能的说法,究竟哪一种对,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理由去判断。无论如何,禹生石纽的传说是很重要的,它反映着古代的历史实际。相信随着考古学和文献学、民族学的发展,会使这一传说得到进一步的阐明。我们探讨已为人们淡忘的古史,必须充分利用一切材料,吸取各种学科的成果。简单地用荒昧无稽之类的语句去否定古史传说,是不能揭示历史真相的。”[11]

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张“天地自然河图”出现的地点也被赵谦解释得一清二楚:“伏羲时,荥阳一带的黄河中有龙马背负这张图浮出水面,所以被称为‘河图’,《周易》说‘河出图’,《尚书》说‘河图在东序’,就是指这张图,而不是指九数图或十数图。”[12]他所说的“荥阳一带”正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洛河水冲击黄河水形成的黑白相间的漩涡即太极图形的黄河和洛河交汇处。只是该图确为“自然河图”,并没有“龙马”背负。

至此,我们可以倒推如下:明代初年赵谦之《六书本义》书中之“天地自然河图”所言不虚。而且赵谦是从陈氏处获得了“天地自然河图”的真实出处。蔡元定入蜀则为受朱文公所托,蔡元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一为传世河图,一为洛书,一则为天地自然河图。之所以朱子托蔡元定寻图,则因当时“始薛授袁时,尝言河洛遗学,多在蜀汉间。故士大夫闻是说争阴购之。后有二张,曰‘行成精象数’,曰‘演通于玄’。”“河洛遗学,多在蜀汉间”自是夏王朝灭亡之际,夏王朝贵族一部将其绝密之学带至大禹老家“蜀”之缘故。后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变换,夏王朝所携绝密之学终究再现于尘世,成为人们争相购买的对象。蔡元定买到了,并得知了天地自然河图(即太极图)的真相,或出于对蜀之隐者“保守秘密”的约定,他并未及时将该图及真相告诉托其如蜀的朱子,故朱子亦莫能见。北京中医大学教授张其成的《易图探秘》载:“检索现存文献资料,发现最早的一张太极图在南宋张行成的《翼玄》中。张行成,字文饶,因学归邵雍人称‘观物先生’。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公元12世纪,绍兴(1131~1137年)进士,乾道二年(1166年)向皇上进呈易学七书,其中《翼玄》即载有此图,称之为‘先天易图’。”[13]张其成还在《易图探秘》中写道:“除了张行成,宋代还有没有人作过‘阴阳鱼太极图’呢?据文献记载,至少还有两个人作过这类图。一个是早于张行成的郑东卿(少枚),一个是晚于张行成的罗愿(端良)。”[14]观张行成《翼玄》之图,显然是组合图,并非太极图原始本图。由此可知,“蜀之隐者”在蔡元定之前并未将太极原始本图及其真相告知世人。让组合图面世,独将太极图及其真相隐藏于世,估计是为了放出手中藏有隐秘的“河洛遗学”的风声,意图换取更多的财产。由此可见,“天地自然河图”必为夏王朝的核心、绝密之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