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德修养的方法

道德修养的方法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不论是哪一种可能性,都不意味着西方没有道德修养及其方法。孔子极为重视道德修养方法的探究,提出了学、思、行三种主要的道德修养方法。修正错误与涵养善端是道德修养的一体两面,相辅相成。

第二节 道德修养的方法

既然理想道德人格是道德修养的目标,那道德修养就是个人自觉提升人格道德水平或塑造理想道德人格的途径与手段,而且还是舍此就再找不到第二个的唯一的途径和手段。因而每个希望提升自己人格道德水平的人,都需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德修养的方法。道德教育固然也能提升人格的道德水平,但对受教育者来说,它不属于个人自觉、主动提升自己道德水平的活动。

一、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

道德修养的方法在西方伦理学史上鲜有讨论,这可能与西方伦理学家认为它纯属个人经验领域的东西,不具普遍性和规律性有关,也可能是认为它根本就不是一个能说得清的问题。不过不论是哪一种可能性,都不意味着西方没有道德修养及其方法。西方文化是基督教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文化,而基督教让人普遍尊奉的赎罪积善、祈祷听教、忏悔改过之类,其实就是一些道德修养的方法。

与西方传统伦理文化不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儒道释三大流派都对道德修养有大量精僻的论述。

儒家伦理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主流与正统,在教人如何进德达善、修身自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孔子极为重视道德修养方法的探究,提出了学、思、行三种主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7)又说:“不学礼,无以立”(18),“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9)。其意是说,不学习礼节条文和古代圣贤的言论,智仁勇信直等道德意识就会产生各种流弊。思即思考、反思。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20)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1)认为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成为有道德的人。“行”即对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的实行、履行。孔子把“行”看做教育学生的主要科目之一,认为仁者必须践行道德,做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22),才算有德。

孔子以后,孟子提出了“存心”、“养气”、“寡欲”和“反躬内求”等修养方法。

荀子提出了“以心知道”、“善假于物”和“锲而不舍”的修养方法。

《大学》提出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养路径。这就是说,修养需先从格物开始。格物,即是格除内心邪妄的物欲。物欲消解,如拨云见日,内在本有的智慧之光自然显现,智慧能辨明是非正邪,故举心动念无不中正,心契中庸之道,意识得以真诚无伪。有正心诚意的涵养,修身才能得力。以上,格物致知是枢纽,是“内圣”的紧要功夫。不顺从物欲,而应降伏物欲,其目的在于显发本有的智慧。没有智慧的人,易受私欲牵制,心不正、意不诚,由之造成诸多的恶业,导致人格的瓦解。所以,正心诚意的关键在致知,致知得力于格物的功夫。

宋明理学家则又创立了“居敬穷理”、“自存本心”和“省察克治”的修养方法。

总之,儒家的道德修养的方法甚多,计有: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志、力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自省、自讼、格心、自治、反身求诚、见贤思齐、闻过即改、存心养性、养浩然之气等。

从上述方法看,儒家道德修养有两方面内涵:即涵养善端与修正错误。前者是指在肯定自己有倾向于善的内在禀质的前提下培养善的品质,后者指要同经常困扰自己的邪恶念头作斗争并努力修正不良品质。修正错误与涵养善端是道德修养的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相对而言,道德修养应先在纠邪改过上下手,筑造一道坚固的道德堤坝,防范贪欲之水的泛滥。

与儒家不同,道家的修养方法强调的是:对外忘物,对内忘己,对世忘人,消解心知的枷锁、情感的执著、人世的系缚,根除伤生伤性的“四六”之害。

“四六”之害为庄子所提,“四”是指“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这四大害。“六”是指四大害中的每个又包含六小害。其中,贵、富、显、严、名、利六者,是“勃志”之害的表现;容、动、色、理、气、意六者,是“谬心”之害的表现;恶、欲、喜、怒、哀、乐六者,是“累德”之害的表现;去、就、取、与、知、能六者,是“塞道”之害的表现。庄子说:“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23)即要从贪欲、意欲、情欲、知欲中解脱出来,养精修性,虚静淡泊。因此,“修道”的方法,一为“心斋”,二为“坐忘”。心斋是净心法,坐忘是禅定法。使心不动不染,如虚空之无,离形去知,内外双忘,最后达到天人统一的“同天”境界。(24)

佛家的修身方法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定慧双修”、“止观双运”。

《维摩诘经》卷五僧肇注:“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天台宗创始人智img2说:“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止或定,是使所观察的对象“往心于内”,不分散注意力,着重于佛教思维修习。慧或观,是在止或定的基础上,集中观察和思索预定的对象,得出佛教的观点、智慧或功德,着重于学习佛教义理,培养佛教智慧。这两者相辅相成,以止(定)消除烦恼,为增长智慧创造条件,以观(慧)断除妄惑,产生正确的证解。修持过程中偏于任何一方,都不能达到涅槃境界。通过双修双运,解决贪欲与真理、无知与智慧、妄念与自性的矛盾,灭除贪欲、无知和妄念,使自己具有佛教智慧,觉悟本性。禅宗有“渐修”、“顿修”两派,各有特点。南禅传法强调“自性自度”、“自悟修行”、“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向内体验,“我”即是“佛”,在对自我和心的修正中获得最后解脱。他们所主张的自戒、自度、自修、自证,强调启发个体生命的智慧,使众生的内在优美潜质得以显发出来,使之不受外在规范的束缚、支配。(25)

在中国传统修养方法中,儒家走的是入世的道路,不像道家、佛教是超世、出世的套路。尽管有此分殊,但还是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这就是将道德论与认识论融为一体,突出了主体内心的理性自觉,特别是躬行践履、习成而性成的思想,闪烁着实践哲学的光辉,值得我们很好地加以总结、清理,批判地借鉴、吸取。

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倾向。

一是有脱离实践的倾向。虽有躬行践履、习成而性成的理论思想,但实际中坐禅(佛教)、心斋和坐忘(道家)、闭门思过(儒家)的修养形式又阻断了修养与实践的联系。

二是有为修养而修养的倾向。除明代的《大学》有修身养性(内圣)旨在齐家治国平天下(外王)的含义外,其余几乎都没有谈到为何要修身养性的问题。

二、适合现代社会的道德修养方法

现代社会已不是传统社会。结合现代社会之特点,总结提炼传统道德修养之精华,可将能适宜今人所用的基本道德修养方法概括为以下六种。

一是外求博学。通过广泛学习伦理理论及道德知识,了解是非善恶的性质、种类和识别标准,了解道德规范的分类、层次、内容,了解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的方法,以使自己能分辨种种似是而非、伪善实恶的情状,并能权衡出不同选项之利弊大小,择大善而行。只有如此,个人的道德修养才有正确的方向感,不至误入歧途。

二是内省改过。以道德标准时时反省对照评价自己已有或将有的品行。一旦发现过失,当即改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改之为贵,改就进步。改过须发儒家所说的“三心”。第一要发耻心,思忖古之圣贤,今之君子,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为师,众口交誉,我何以一身瓦裂,邪念恶行缠缚,几与禽兽为伍,可羞可愧。第二要发畏心。“蚁穴虽小,能溃千里之堤”。小过不改,终成大祸。人稠广众,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怎不胆寒。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何不战栗。由是生起畏心。第三须发勇心,见过不改,多是因循退缩,苟且侥幸,今生起耻心畏心,故应奋然振作,雷厉风行,小过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过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

三是自问反思。时常抽出时间找清静地方沉思,向自己提一些终极关怀方面的问题,如: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幸福是什么?人的价值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生活?我应当怎样生活?我应当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应当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应当如何看待生与死、爱与恨?我应当如何处理物质与精神、金钱与尊严、自由与责任、自爱与博爱、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尽管没有唯一的终解,但个人在反复思索和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扩展自己的道德知识,加深对道德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不断深化自己对人生的体悟,使自己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追求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

四是情绪调适。在个人道德生活中,许多遭遇和特殊情境会激发出形形色色的情绪体验,如羞愧、内疚、同情、尊敬、钦佩、义愤、轻蔑、自豪、自卑、焦虑、烦恼、忧愁、恐惧等。这些情绪体验可能兼有正负两方面的道德效应。如羞愧可能导致自卑,也可能催人奋起;内疚可能激发出补偿行为,也可能转化为对他人的仇恨;自豪可能生出自尊,也可能生出孤傲;羡慕可能变为嫉妒,也可能变为发愤;嫉妒可能引出陷害行为,也可能引出赶超行为;面对焦虑,有可能使人格得到升华,也有可能走向消极避让、自欺欺人的道路。正因为各种情绪均有正负道德效应的走向,所以个人必须正视这类情绪,并设法使之转化为正面的道德效应。其调适方法是:对某种特定情绪已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或行为,参照他人经验进行理性的审视。经审视,确认为符合善的要求的,予以坚持或努力向这个方向转化;发现不符合善的要求的,立即纠正或防止向这个方向发展。

五是躬行践履。认识到是属于善的规范,诸如自强不息、与人为善、友爱互助、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忠于职守、尊老爱幼、孝顺父母、拾金不昧、成人之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在生活中就要照着做,积极地去践行。且不可知行不一、言行不一。因为只有通过不断地践行,长时间地去做,才能把自己所认可的道德规范变成自己的内在品质。

六是砥砺磨炼。除了日常每个人都必然会有的道德实践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去寻找或制造一些特殊的或平时难遇的道德实践机会来磨炼自己,以增强自己的道德素养。具体说来可通过两种方式入手,一是可以像青年毛泽东那样自找苦吃,如在闹市读书培养自己不受外界干扰的能力,用风浴、雨浴、吃硬蚕豆等做法锻炼自己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二是可以积极参与社会上开展的各种道德活动,如充当社会志愿者、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充当生态环境宣传保护者、充当正义维护者等,从中增加对道德的体验,并磨炼自己坚持德行的意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