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礼仪的目的

礼仪的目的

时间:2023-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礼仪的目的在儒家看来,礼仪不是以自身为目标的,而是以整肃社会秩序的和谐为目的的,先王的政治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无论何事都由此来运作。换言之,儒家礼仪的目的是设计在名分之下的和谐,不是任意的和谐。实际上,儒家名分的运思,包含了深在的角色意识思想,这一直是被忽视的部分,这自然跟我国哲学文化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分不开。

4.礼仪的目的

在儒家看来,礼仪不是以自身为目标的,而是以整肃社会秩序的和谐为目的的,先王的政治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无论何事都由此来运作。但遇到行不通的时候,不知礼仪追求和谐的特点,为了使事情通行而放弃礼仪的原则采取随和的应对之方,但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礼仪的有无是社会得失的维系,即“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8页)、“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礼记·礼运》,第1414页下)。

这里的和谐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内在方面就是“治人之情”所持有的个人内在性情的和谐;外在的方面就是“国之命在礼”(《荀子·强国》,第291页)所包含的外在社会和谐的追求。在儒家看来,“礼者,养也”(《荀子·礼论》,第347页);对万物而言,根本就无法离开和养而生成,即“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第309页)。而在万物当中,人具有无限的优越性;人和草木、禽兽相比,除有气、有生、有知意外,还有义,所以是天下最为珍贵的存在,这是因为“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第164页);人之所以能群,是因为有名分,名分之所以能运行,就在于礼义的支持。名分和礼义相须而行的话,势必产生和谐的景象,和谐势必合一,合一势必产生强力,这正是人比其他动物强大的所在。总之,人能成为万物之灵,完全是名分和礼义的功劳。

另一方面,人的世界的名分,基于人的辨别的能力。“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荀子·非相》,第78~79页);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不是别的,就是具有辨别能力,诸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这是生而就有的,是无须后天资助的;辨别的重要课题就是名分,而礼义又是名分的核心。

名分和礼义一旦成为人辨别的对象和依据,人和其他万物的和谐和养育就有了保证。换言之,儒家礼仪的目的是设计在名分之下的和谐,不是任意的和谐。实际上,儒家名分的运思,包含了深在的角色意识思想,这一直是被忽视的部分,这自然跟我国哲学文化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分不开。因为,这种职分的思想,历来都被说成是愚民的思想,不利于人才的发展。事实上,在一个具有活性的“量能而授官”(《荀子·正论》,第332页)机制运行的社会里,即使按职分行为而不逾矩,也根本不会影响人才的涌现和创造力的发挥,况且,社会的安定又是多么需要守分行为呢?!而为了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而轻视乃至无视角色思想,不仅歪曲了哲学思想本身,而且也正是今天社会公共交通等秩序水准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