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做人要讲诚信

做人要讲诚信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课 做人要讲诚信孔子说子贡问“政”。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孔子认为,这需要一种强大的力量,即信仰的力量。这里的信仰除了表示一种坚定不移的理念之外,还有一层重要的含义就是忠诚和信用。诚信的表现就是诚实、信用,说到做到,有诺必守。全军将士得知此事,都十分佩服曹操严于律己的精神,更加自觉地遵守军纪。

第一课 做人要讲诚信

孔子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于丹说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

他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矫情,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爸爸说

孔子在这里传递给人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长发展的信念,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本篇表面上讲述的是国家安定祥和需要的基本条件,本质上却阐述的是天地人和谐相处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天空之下,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与天地和睦相处,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呢?孔子认为,这需要一种强大的力量,即信仰的力量。所以,当子贡问国家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些条件时,孔子重点谈到了“信”。

孔子说,足兵、足食固然重要,但那是物质的,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里的信仰除了表示一种坚定不移的理念之外,还有一层重要的含义就是忠诚和信用

诚信的表现就是诚实、信用,说到做到,有诺必守。

你作为一个孩子,从小时起,爸爸妈妈就教育你要做诚实的好孩子,这对你将来走上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很有帮助的。现在给你讲个故事吧,你就知道诚信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有多重要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正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

“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并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这样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出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也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再说一个反例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二十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这烽火台原来是为防备犬戎侵犯建造的,目的是当犬戎来犯时,燃起烟火,以便各诸侯国前来相救。此时本是太平时节,烽火台骤起烟火,各路诸侯果然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当他们弄明白这是周幽王为博妃一笑的游戏之后,都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风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酋夷犬戎大举攻周,周幽王的烽火再燃起时,各路诸侯却都没有来,因为谁也不愿意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都城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乱兵所杀,西周就这样灭亡了。

这样的故事还很多很多,比如“狼来了”的故事就是你非常熟悉的,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法国作家大仲马说: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了生命。不诚实,不守信,你会慢慢地失去别人的信任,变得孤独无助,直至寸步难行。即使你改过自新了,恐怕也难以挽回原来的形象。因此,一个人只有走正直诚实的人生道路,才会是问心无愧的,前途才是正大光明的。

妈妈说

孔子总是喜欢用浅显明了的道理来说明某种社会问题。他在这里所讲的“信”,不仅指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诚信问题,更指人与人之间、人与国家之间的信仰、信用问题。

不诚实的人没有人会喜欢!你随意说句谎话,许诺了不去兑现,自己也许觉得没什么,但在别人那里,你的形象就大打折扣了。即使你以后说真话,守信用了,别人对你也不会像刚开始一样信赖了。

松下幸之助有句话: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而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你听一个故事,看看三国时的曹操是如何坚守信用的:

曹操所部军纪严明,他命令全军将士“上至统帅,下至马夫。行军训练不准调戏女子,不准践踏庄稼,不准打骂百姓,违令者斩首”。因此,全军将士行军训练十分谨慎,遇有麦田,骑兵下马,扶麦而行。百姓见状,交口称赞。

有一次,曹操外出巡察,他骑的战马受惊,跃入麦田,践踏了一片麦苗。曹操请求掌管军法的监军对自己按军纪处分。

监军认为事出有因,丞相不是故意践踏庄稼,不能以斩首论处,便说:“按照《春秋》大义,法不加尊,您身为全军统帅,虽犯军纪也不能斩首。”

曹操听后非常惭愧地说:“我自己制定法令,却不能以身作则,那怎能统帅全军?”

监军认为:“统帅违纪,非同小人,可以免刑。”

曹操见监军不敢按军法行事,便拔出佩剑,想自刎谢罪。随从众将纷纷跪下求道:“丞相身为全军之首,国之栋梁,怎能轻生?若将您斩首,就是斩全军之首。全军将士由谁统帅?”

曹操听了众将劝慰,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恳切地说:“我虽不能斩首,但一定要加刑。”说着,他取下冠带,用剑割下一大把头发,掷在地上,以代斩首。接着,曹操传谕全军:“人之发肤,受之父母。将违纪统帅割发代首,以明军纪,望全军将士引以为戒。”

全军将士得知此事,都十分佩服曹操严于律己的精神,更加自觉地遵守军纪。

曹操之所以能崛起于乱世,以微弱之势日益发展壮大,最后统一北方,建立不朽功业,这与他给人的“信”是分不开的。

在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受利益驱使,背信弃义,自私自利,以致身败名裂,为世人所不耻,因此,你从小就要树立重诺守信的观念,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