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安时处顺”,恬淡寂寞

“安时处顺”,恬淡寂寞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安时处顺”,恬淡寂寞“安之若命”讲的是人应该如何面对无法抗拒的外部力量,听任命运的安排。“安时”就是要安于现实,安于自然和社会环境。如果说“安时”是侧重于处理人与客观环境的关系,那么“处顺”则是侧重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安时处顺”,就要面对所处的一切客观现实,做到无时不安,无处不安,无事不安。应该指出的是,庄子的“外化”有

二、“安时处顺”,恬淡寂寞

“安之若命”讲的是人应该如何面对无法抗拒的外部力量,听任命运的安排。至于如何才能摆脱各种限制,真正走向无待逍遥,庄子在书中有较多的议论,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安时处顺,恬淡寂寞,正如《大宗师》篇中所说的:“安时而处顺,哀乐能入也。”“时”不是只限于时间、空间,也包括整个客观环境。“安时”就是要安于现实,安于自然和社会环境。如果说“安时”是侧重于处理人与客观环境的关系,那么“处顺”则是侧重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庄子认为,尽管人们可以在精神领域实现“逍遥游”,但还不能脱离现实的生存环境,不能摆脱各种社会关系,所以既要有精神上的“逍遥游”,又要有现实中的“安时处顺”。自然界和社会是多变的,人既不能干预,也无力与之对抗,只有听任命运的安排,安于现实,随遇而安,顺世随俗。只要思想上具备了这种自觉意识,无论现实多么险恶,也无论遇到什么困境,内心始终处于宁静、平和的状态,可以在精神上免受痛苦,形体上免遭伤害,从而在身心上感到一种自由的满足,有一种超脱的感觉。庄子在《大宗师》中讲了一个寓言:子舆有病,他的好友子祀去探望他。他说:“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子祀曰:“女恶之乎?”他又说:

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 灸;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假使把我的左臂变成鸡蛋,我就用它来孵化小鸡;假使把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就用它来打斑鸠……人的获得是适时;人的失去是顺应;能安心适时而且顺应变化的人,哀乐的情绪就不能侵入他的心中,这就是古时说的解脱束缚。那种不能自己解脱的人,就会被事物束缚住。万物都不能胜过天,古来就是如此,我又有什么厌恶的呢?在这里,庄子强调了只有安于天命,顺随自然,哀伤和乐观便都不能进入心怀,才能解除各种困扰,让精神得到解脱,从而获得自由和满足。

“安时处顺”,就要面对所处的一切客观现实,做到无时不安,无处不安,无事不安。同时也要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能否处理好同他人的关系,也关系到人是否能真正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自由。“顺”就是顺从、随和。顺从人,就是顺从所有的人,不论你是否喜欢。不但要顺从多数人,也要顺从少数人。对任何人都不能有丝毫的抵触心理,也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对别人有算计之心。在《人间世》中,庄子借遽伯玉之口说:

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汝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这就是说,与人相处,要有一个基本的态度。要表现得亲近他,内心里要想着顺从他。他如果像婴儿那样天真烂漫,你也姑且随着他像婴儿那样天真烂漫;他如果不分是非界限,你也姑且随着他那样不分是非界限;他如果无拘无束,你也姑且随着他那样无拘无束。只有这样引导他,才能走上无过失的道路。只有顺尽人意,听之任之,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才能自然随和。相反,如果与人相处,争长论短,自视甚高,锋芒毕露,就会引来麻烦。正像自不量力的螳螂,“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人间世》)人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揭别人的短处,要做到随遇而安,就必须顺世随俗。“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秋水》)

不能否认,庄子“安时处顺”的处世原则,客观上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有些人会以此为由,乐天安命,不问世事,采取消极、宿命的态度,甚至也会被那些喜欢苟且偷生、阿谀奉承的人用来充当借口。但对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应当从积极的意义上加以理解,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把握庄子思想的主要意图。一方面要看到庄子主张“当其时,顺其俗”的一面;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庄子强调“就不欲入,和不欲出”(《人间世》)的一面。无论怎样处世,庄子始终是主张以坚持独立人格为前提的,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庄子讲的亲近、和顺都是有一定的限度的,绝非一点原则不讲,也不是同流合污。“顺人而不失己”,(《外物》)“顺人”的前提是“不失己”。所谓“不失己”,就是不失人格,不失原则,不失尊严。总的说,“顺人而不失己”,就是要做到尽量避免与他人发生摩擦,同时又能做到不卑不亢。而真正做到上述两点,并非是一件容易之事,这需要有很高的修养和达到很高的境界。

与“顺人而不失己”相呼应的是“外化而内不化”,在《知北游》中,有一则颜渊与孔子的对话: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 。”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

古时候的人,外表变化而内心凝静,现时的人,内心游移而外表不变。随物变化的,内心却凝静不变。化和不化都是安然顺性,安然和外境相顺,参与变化而不妄自增益。庄子所讲的“外化”,就是指表面上顺应世俗的变化。“外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所谓“内不化”,就是指人在万物纷纭中保持内心的虚静安宁,坚守本心本性不被改变,亦即“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使物之外而守其宗也”。(《德充符》)“内不化”的基本特征是“自事其心”,真正聪明人,既能做到“外化”,也能做到“内不化”,就是说既能顺应变化,也能安于不变,因而能够达到“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的境界。“外化”和“内不化”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外化”是化解矛盾,避免与外界的摩擦,从而保持宁静,即“内不化”的状态;而“内不化”则可以保持心灵的纯洁性,保证“哀乐不能入”。“内不化”是“外化”的目的,“外化”是“内不化”的条件。事实上,庄子更重视的是“内不化”,“外化”只是条件或手段,根本目的是“内不化”。

应该指出的是,庄子的“外化”有明显的圆滑或无原则的宽容倾向,客观上容易给人以消极的影响。但是“外化”毕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庄子顺世态度更为本质的方面还是“内不化”,是为了让人在纷繁复杂、充满险恶的社会生活里,保持和维护心灵的宁静,免遭世俗的缠绕和人为的伤害,从而获得具有独立人格意义的精神自由。

要做到“安时处顺”,保持住本心本性的“内不化”,就应该具备恬淡寡欲、寂寞无为的良好心态。庄子认为,这是能否做到“安时处顺”的前提条件。因为欲望是扰乱人心的重要因素,人要满足各种欲望,就不可能心甘寂寞。心灵一旦失去了安宁,就会导致各种动机的产生,甚至违背自然本性而采取偏激行为。因此,必须泯灭或克制人太多的欲望。只有无欲才能恬淡,无为才能寂寞。做到了恬淡寡欲、寂寞无为,忧患就不能进入,邪气就不能侵袭。就会像圣人一样:没有天灾,没有地祸,没有外物的牵累,没有人为的非难,没有鬼神的责罚;就不会为功名利禄、富贵显达所动心,也不会为获得身外之物而去争斗;与世无争,无忧无虑,面对喧闹的尘世,熙熙攘攘的人寰,“入其俗,从其俗”,(《山木》)合于自然的德性,顺世而游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