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游”与席勒的“游戏冲动”

“游”与席勒的“游戏冲动”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游”与席勒的“游戏冲动”席勒继承了康德“审美不涉利害”及“自由游戏”的思想,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展开了艺术与游戏关系的论述。与席勒“游戏冲动”的美感状态一样,庄子认为只有在“游”的体验中,才能获得最高的美感,同时,只有在“游”的境界里,才能进入绝对自由,实现最高的人格。

二、“游”与席勒的“游戏冲动”

席勒继承了康德“审美不涉利害”及“自由游戏”的思想,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展开了艺术与游戏关系的论述。

席勒认为,人具有两种自然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即人的本能的冲动和欲望,它要求理性形式获得感性内容,把潜能转化为实在,使人成为一种物质实在;一种是“形式冲动”,即理性给自由意志和认识判断制定的规律,它要求感性内容或物质世界获得理性形式,使客观世界显现出和谐法则。前一种冲动,是要使我们自身内在的必然性的东西转化为现实性,后一种冲动是要使我们自身之外的实在服从必然的规律。不论是用第一种冲动还是用第二种冲动规定人的生活,都不会让人处于自由的状态。人只有在审美活动中,即处在“游戏冲动”的时候,才处于自由的状态,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实际上,席勒所讲的“游戏冲动”,也就是“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综合。作为“游戏冲动”的对象是“活的形象”,在“游戏冲动”中,达到了感性与理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因而才产生出心灵的优美和广义的美感,产生出完整的人格和人的自由。所以,他说:“人同美只应是游戏,人只应同美游戏”,“只有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8]。这就意味着他已经把游戏提到了人的本质的高度,把游戏与美、游戏与人的本质统一起来。统一的基础是自由,因为游戏的本性是自由的,而审美的本性和人的本性也同样是自由的。

在席勒看来,“游戏冲动”是产生于人对于事物外在形式的兴趣和爱好,而不关涉事物的内在性质或内容,因此,人的“游戏冲动”是摆脱了物质内容,不计利害关系,无功利的自由活动。正因为如此,美感和艺术才能在此冲动中产生。

席勒的游戏说是以他的剩余精力说为基础的。他认为只有当人类在满足物质需求之后才有剩余精力,有了剩余精力才会有游戏冲动,在游戏冲动中才能产生美感和艺术。

斯宾塞赞同席勒的游戏说,他从生物学的角度对人的剩余精力的产生作出了新的阐释,认为审美活动作为游戏冲动,是和人的机体的生物学功能完全分离的,因而没有任何功利性目的。谷鲁斯则对此进行了新的探讨和研究,认为游戏并不是生物功能得到满足的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动物幼年和人的童年时期,为保存本能和适应生活所做的“准备和练习”。剩余精力是游戏得以产生的有利因素,而不是必要的条件。作为游戏,它根源于人的自由本性的要求,惟有如此,才能说明艺术往往是在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时的创造。

值得注意的是,弗洛伊德在谈及文学的本质时,对游戏做了精神分析的解释。他认为游戏本属于儿童的活动,当人到成年后就不做游戏了。但“本我”要求执行“快乐原则”的要求并未消失或改变,于是就以幻想代替游戏。幻想实际上就是在头脑中制造一个能满足“本我”自由要求的想象的世界。幻想就是“白日梦”,而文学的实质就是“白日梦”伪装的结果。

席勒之后,斯宾塞、谷鲁斯、弗洛伊德等人,从生物学、心理学等角度,对游戏现象的本质和根源进行了多方探讨。尽管有许多不同的见解,但都肯定游戏的灵魂是人的主体性自由,游戏不涉利害,游戏同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在“审美不涉利害”的审美态度上,庄子和席勒、康德是一致的,都强调游戏是摆脱了物质内容,不计利害关系,无功利性、无目的性的自由活动。除此之外,席勒的“游戏冲动”还把游戏同人的本质和完整的人格联系起来,这就使他的游戏说不只局限于对艺术本质的研究,而是拓展出一定的人生意义,因此,庄子以人生自由为主题的游戏思想,与席勒的游戏思想具有更多的一致性。庄子也同样是把“游”看做是人的自由本质的最高规定,只有能“游”的人才是自由的人,才是完整的人,也只有自由的人才能逍遥而游。庄子笔下的那些“至人”、“圣人”、“神人”等,都是些能“游”的人,都是自由的象征,理想人格的化身。“游”与“游戏”之所以相通,就在于有着共同的本质——自由。同样,人的本质也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自然的天性。与席勒“游戏冲动”的美感状态一样,庄子认为只有在“游”的体验中,才能获得最高的美感,同时,只有在“游”的境界里,才能进入绝对自由,实现最高的人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