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治国利民的政治思想

治国利民的政治思想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治国利民的政治思想杨万里生活的时代,正是南宋政权面对金人大举进犯却无力抵抗的衰败时代。因此,治国的出发点是为民着想,要团结民心,实行仁政以养民。治国既要“以仁义统天下”,轻赋薄敛,不能搜刮民财,又要省刑罚,不能滥用刑罚,对人民不能施行严刑峻法。他主张要以法治国。因此,要有法行法,立法守法,不要破坏法的施行。

第五节 治国利民的政治思想

杨万里生活的时代,正是南宋政权面对金人大举进犯却无力抵抗的衰败时代。他做过多年的朝廷命官,接触各种官吏,了解社会政治情况。他又是一个正道直行、清正廉洁的人。因此,他面对当权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昏庸贪鄙,重用奸臣,残害忠良,敲剥百姓的罪行,给以无情的揭露。他不仅思想敏锐、观察深刻,而且直言敢谏,为民说话。在他的诗词中,常常以古讽今,以景物喻人事,以自然比社会,用以揭露统治者的罪行。至于他的文论,更是慷慨激愤,极言时事,指斥时弊,陈述扶国抗金之利害,痛斥投降求荣之非策。他在上皇帝的许多《书》、《札子》、《策》中,都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为国为民担忧的思想。他在许多《论》、《传》、《墓志》、《神道碑》、《行状》中,论述了救国利民之策,撰写了当时许多忧国志士的生平事迹,同样表明了他的爱国爱民的思想和抗金的主张。

尤其是杨万里的《千虑策》三十道更为可贵。其中包括《君道》、《国势》、《治原》、《人才》、《论相》、《论将》、《论兵》、《驭吏》、《选法》、《刑法》、《冗官》、《民政》等十几项,每项又分为上、中、下等篇目。在这里集中表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点。

杨万里指出,由于皇帝荒淫无度,挥金如土,百般奢华,而使各种苛捐杂税、繁重徭役残酷地压在人民的头上,尽管名目繁多,赋税加倍,超过祖宗,几倍于汉唐,但是,却入不敷出,国库日益空虚,人民愈加贫困,其根源就在皇帝的敲剥。

杨万里还指出,皇帝敲剥民脂民膏,并非其一人,而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上起皇帝,下至大大小小的各级官吏,他们组成一个官僚群,形成一个剥削网,狼狈为奸,上下勾结,官官相护,而残害人民,鱼肉百姓,官吏为皇帝搜刮民财,皇帝保护害民官吏。凡是害民的、卖国的官吏,皇帝就喜欢、重用;凡是廉洁的、贤明的官吏,皇帝就厌恶、加罪。因此,他认为,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是人民的仇敌、对头。

杨万里目睹当朝统治者都是些“不虑民事,而虑财赋”之人,他们只顾为自己掠财夺钱,搜刮民财,而不问民情,不问民政,因而造成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冤狱并至,惨死甚多,毫无生路。杨万里指出,由于在上者的皇帝好大喜功、随意挥霍、奖励敲民有方者,而在下者则投皇帝所好,致使里胥、邑吏、狱吏等各级贪官污吏横行无忌,结果造成:“一鸡未肥,里胥杀而食之矣。持百钱而至邑,群吏夺而取之矣。而士大夫方据案而怒曰:‘此顽民也!此不输租者也!’故死于缧绁,死于饥寒,死于疠疫之染污,岂不痛哉!”[62]

杨万里针对当时赋税加重、弊端百出、鄙风盛行的现实,提出了治国利民的主张。他在给皇帝的上书中说:

臣于当世之利病,既略陈一二矣。请复陈帝王治道之要,其大概有五:一曰勤,二曰俭,三曰断,四曰亲君子,五曰奖直言。惟能勤,则一日之中亲学问机务之时常多,亲燕进迄乐之时自少矣。惟能俭,则浮费尽省而用自足,国用既足而民可宽矣。惟能断,则依逢牵制之情皆不得而紊,险诐私谒之事皆不得而至矣。惟能亲君子,则正言日闻,正行日见,而小人自疏,君子自进矣。惟能奖直言,则不逢之门开,敢言之风振,下情日通,奸邪日消矣。[63]

治国利民,兴利除弊的措施是要勤俭,决断,亲君子,罚小人,奖直言。勤学习,多办事,则游逸享乐之时就少了;节省浮费,则国用足,民可宽;断事公正,不徇私情,则险事少;亲君子,则正直之言行日增,小人自然就会疏远了;奖直言,则直言敢谏之风日振,下情能通于上,奸邪之风日消。要做到这些,就要有诚心,树立自信之心,如此则国可治。同时,杨万里主张提高办事效率,提倡人少多办事,反对冗官不办事,数官办一事。他认为,人浮于事,数官办一事,这样只能使冗官、贪官们不为公,而为私,不任责而任功,互相推诿,不负责任,结果造成争功推责,弊病甚多,这就是“以人胜事之病也”。[64]

杨万里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命脉、根本。因此,治国的出发点是为民着想,要团结民心,实行仁政以养民。这是治国之大计。他说:

孰为君职?曰:君职在养民,养民在仁政。《文中子》曰:“七制之主,以仁义统天下是也。”[65]

臣闻保国之大计,在结民心,在薄赋敛;薄赋敛,在节财用。[66]

国君的职责在治国养民,养民之政为仁政,故要以仁义治国。保国之大计在固结民心,轻赋薄敛。因此,要节俭财用,不能奢侈浪费。因为“用节而后财可积,财积而后国可足,国足而后赋可减,赋减而后民可富,民富而后邦可宁。不然日复一日,岁复一岁,臣未知其所终也”[67]

治国既要“以仁义统天下”,轻赋薄敛,不能搜刮民财,又要省刑罚,不能滥用刑罚,对人民不能施行严刑峻法。只有“省刑罚”,而使“民被其深仁”,才能使民服,天下治。如果实行严刑峻法,必然使民不服,最终要被推翻,遭到杀戮。杨万里说:

大扺法之太峻,非人主之福也。法太峻,则其下皆有不自安之心,下有不自安之心,人主欲求自安不可得也。故纣及身而灭,秦二世而亡,太武及身而弑。[68]

杨万里反对严刑峻法,但不是不要法治。他主张要以法治国。在他看来,“法存则国安,法亡则国危”[69]。因此,要合理用法,认真执法,使民守法。用法才能使民不犯法,法不用等于无法。合理用法,量刑得当,就是行仁义。这样既可以惩治“已犯”,又可以折服“未犯”。他说:

古之立法,不惟惩天下之已犯,亦以折天下之未犯。盖已犯之必惩,未犯之所以必折也。是故惩之者法之义,折之者法之仁,义行故仁不究,仁行故义不数,仁义相有而不相无,此法之利也。……夫民之所以畏法者,何也?非畏法也,畏刑也。法不用则为法,法用之则为刑;民不犯则为法,民犯之则为刑,是以畏法也。有法而不用,不如无法,何则?无法则民未测其罪之所当,有法而不用,则民知其法之不足忌。有法而民不忌,是故布之号令,不曰号令,而曰空言;垂之简书,不曰简书,而曰文具法。至于为空言文具是无法贤于有法也。[70]

有法不行,不如无法。因此,要有法行法,立法守法,不要破坏法的施行。尤其是执法者,要执法行法,以“清介洁廉之行”去“执法”,从而做到“不动而民随,不令而民应,于影响不求不争于民而民知逊,不求不贪于民而民知廉”,如此“则天下之治如指其掌”[71]。他指出,法之所以不行,就在于统治者破坏法律。因为在下之人不敢坏法,只有在上之人才“自坏其法”。所以他要求在上之人,执法行法,不要自坏其法。

杨万里并非一味以法治国安民,而主张礼与法并用。他说:“礼者,免刑之大闲;刑者,复礼之严师。”[72]礼与法要相辅为用,不可偏废。

杨万里依据“物极必反”的道理,说明执法要有度、适当,不能无限放宽,失去法力。他说:

圣人之仁,必有所止;仁而无止,则将以仁天下,适以残天下。仁而至于残,非仁之罪也,仁而无止之罪也。事固有所极,有所反,仁而无止,则其极不得不反而为残。残非出于仁之外也,而生于仁之中。[73]

行法要仁而有止,不能仁而无止,仁而无止,坏人乘机作乱,这种仁就变成残了。据此,杨万里主张对那些贪官污吏要施以“严刑”,以求杀一儆百,但“严刑”不可常用。他说:

尧舜在上亦不能使天下必不为恶。夫欲使天下必不为恶者,止于严刑而已矣,过是则无术焉。而严刑者,又不可以常用。时用则王,常用则亡。盖刑者,圣人不得已之具,而严刑者,又天下之所甚不乐之政,以吾之不得已而行天下之所甚不乐,虽尧舜能不究耶!……严刑不可以常用也。[74]

杨万里的政治、法治思想,在当时虽为统治者立论,但也不无合理之处。

【注释】

[1]《鹤林玉露》卷十四引,又见《二微亭诗集》卷上。

[2]《宋史》卷四三三《杨万里传》。

[3]《鹤林玉露》卷四、卷十四、所记合叙。

[4]《鹤林玉露》卷十四引,又见《二微亭诗集》卷上。

[5]《诚斋集》卷九十二。

[6]《诚斋集》卷九十一。

[7]《诚斋集》卷九十一。

[8]《诚斋易传》卷十七。

[9]《诚斋易传》卷十七。

[10]《诚斋集》卷九十三。

[11]《诚斋集》卷九十三。

[12]《诚斋易传》卷一。

[13]《诚斋集》卷九十三。

[14]《诚斋集》卷九十五。

[15]《诚斋集》卷九十五。

[16]《诚斋集》卷八十七。

[17]《诚斋集》卷九十五。

[18]《诚斋集》卷九十二。

[19]《诚斋易传》卷十七。

[20]《诚斋易传》卷十七。

[21]《诚斋集》卷九十三。

[22]《诚斋易传》卷十七。

[23]《诚斋易传》卷十七。

[24]《诚斋易传》卷十七。

[25]《诚斋集》卷九十三。

[26]《诚斋易传》卷一。

[27]《诚斋易传》卷十七。

[28]《诚斋易传》卷十七。

[29]《诚斋易传》卷十五。

[30]《诚斋集》卷八十四。

[31]《诚斋易传》卷九。

[32]《诚斋易传》卷十七。

[33]《诚斋易传》卷一。

[34]《诚斋易传》卷四。

[35]《诚斋易传》卷十七。

[36]《诚斋易传》卷一。

[37]《诚斋易传》卷十二。

[38]《诚斋易传》卷一。

[39]《诚斋易传》卷一。

[40]《诚斋易传》卷一。

[41]《诚斋易传》卷九。

[42]《诚斋集》卷九十三。

[43]《诚斋易传》卷一。

[44]《诚斋集》卷九十四。

[45]《诚斋易传》卷十七。

[46]《诚斋集》卷九十四。

[47]《诚斋易传》卷十七。

[48]《诚斋易传》卷十七。

[49]《诚斋集》卷九十二。

[50]《诚斋集》卷九十二。

[51]《诚斋集》卷九十三。

[52]《诚斋集》卷九十四。

[53]《诚斋集》卷九十三。

[54]《诚斋集》卷九十二。

[55]《诚斋集》卷九十二。

[56]《诚斋集》卷九十四。

[57]《诚斋集》卷九十三。

[58]《诚斋集》卷九十三。

[59]《诚斋易传》卷五。

[60]《诚斋集》卷九十一。

[61]《诚斋集》卷九十三。

[62]《诚斋集》卷六十五。

[63]《诚斋集》卷六十九。

[64]《诚斋集》卷八十九。

[65]《诚斋集》卷九十二。

[66]《诚斋集》卷六十九。

[67]《诚斋集》卷六十九。

[68]《诚斋集》卷一一二。

[69]《诚斋集》卷六十二。

[70]《诚斋集》卷八十九。

[71]《诚斋集》卷六十三。

[72]《诚斋集》卷九十一。

[73]《诚斋集》卷八十九。

[74]《诚斋集》卷八十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