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易”为“变”的变易思想

“易”为“变”的变易思想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易”为“变”的变易思想杨万里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深邃思索《易经》的思想内涵,吸取了《易经》的发展变化观点,并作了引申和发挥。在古代“圣人”运用“易之道”来“变而通之”,“以利天下”,这并非“圣人”的主观臆想所致,而是反映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易之道”的结果。所谓“易”,就是生生变化之道,生生不息之理。

第三节 “易”为“变”的变易思想

杨万里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深邃思索《易经》的思想内涵,吸取了《易经》的发展变化观点,并作了引申和发挥。在引申和发挥中阐发了自己的辩证法的发展观。

杨万里认为,《易经》一书所讲的变易之道,就是讲阴阳二气发展变化规律的。所谓“易”就是“变”。整个宇宙中的一切都在“变”,太极在变,阴阳五行在变,人和万物在变,自古及今的一切,无一不变。他在《诚斋易传·自序》中说:

易者,何也?易之为言变也。易者,圣人通变之书也。何谓变?盖阴阳太极之变也,五行阴阳之变也,人与万物五行之变也,万事人与万物之变也。古初以迄于今万事之变未已也。

宇宙中的人和万物,古往今来的一切都在变易,这种变易的动力,不是来自外力的推动和主使,而是由其内在固有的矛盾、遵循自己的法则而发生变化的。《易经》是人依据事物变易的法则和现象而制订的。因为天地万物有“易”,所以人才能作《易》。在古代“圣人”运用“易之道”来“变而通之”,“以利天下”,这并非“圣人”的主观臆想所致,而是反映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易之道”的结果。

杨万里所说的“易之道”,是指阴阳二气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所以说:

《易》之道,何道也?天地而已矣。天地之道何道也?一阴一阳而已矣。[23]

大哉乾元,何大乎?乾元也,乾之大者,以元而大也。何谓元?曰:是不可言也。其阴阳未形之初乎,肇而一谓之元,一而二谓之气,动而无息谓之道,融而无偏谓之和。[24]

阴阳一气而二名,阴言静,阳言动,阴外无阳,阳外无阴。[25]

从混沌无形的“元气”演化为阴阳二气的发展变化,既是气之变,又是易之道,这就是万物生生变易之道。

元气之所以能发展变化而产生万物,这种生生不息之易,就在于元气中包含着阴与阳两个矛盾着的对立面,阴阳二气是一气而二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气的特点是静、降、沉,阳气的特点是动、升、浮。由于阴阳二气及其所产生的事物内部的阴阳、刚柔、乾坤、升降、浮沉、动静两个方面的相摩、相荡、相推、相移的错综矛盾运动而产生聚散、隐显、著微、消长、死生的千变万化,就是“鬼神”之义。杨万里说:

变化者,天地之至神也。孰得而见之者?形象著而变化不可隐矣。大哉易乎!大哉作《易》之圣人乎!天地且不得隐,而况人物万事之变乎!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何谓也?曰:此言天地斡流而成万化之神,乾坤错综而生六子之妙也。以乾之刚而错摩坤之柔,以坤之柔而错摩乾之刚,一刚一柔,相推相荡,鼓之以雷霆而为震,莫之鼓而鼓之也。润之以风雨,而为异、坎,莫之润而润之也。日月运行,夫寒暑为坎、离,莫之运而运也。然得我之刚者,为长男、为中男、为少男;得我之柔者,为长女、为中女、为少女,成男、成女,莫之成而成也。三才之天、地、人,《易》之乾坤其神矣乎!其妙矣乎![26]

事物的产生发展、运动变化,是由其内部阴阳两个矛盾的对立面斗争而促使的,即“乾坤错综”,“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这就是“阴阳消息之理”。所谓“易”,就是生生变化之道,生生不息之理。杨万里说:

《易》者,何物也?生生无息之理也。是理也,具于天地,散于万物,聚于圣人,形于八卦,合而言之命之曰《易》,别而言之,自无象而之有象,则谓之乾。[27]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由于阴阳矛盾对立、交际、往来、屈伸、进退的变化而存在和发展,运动是事物产生的动力和存在的形式。杨万里说:

阳也,刚也。……阴也,柔也。纯阳无吉凶,纯阴无吉凶,或以阳杂之阴,或以阴杂之阳。顺则合,逆则战,逆顺相推,合战其变,而吉凶生焉。……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盖谓某卦之吉凶,生于某卦之变化,某卦之变化,生于阴阳之推移。[28]

天下之理,可进则进,而不为躁;可退而退,而不为怯。[29]

阴阳矛盾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各种现象,是万物生生之理,也是“天下之理”,这就肯定了矛盾斗争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宇宙万物的各种发展变化、运行不止的推移,是由其自身内部矛盾促使的,不是外力推动的,因此说是“莫之鼓而鼓”,“莫之润而润”,“莫之运而运”的。事物为什么能够自己运动呢?因为一切事物都存在自己运动的机制、机能,所以才运动不止,生生不息,生机勃勃,否则事物就不成其为事物,而会病死了。杨万里说:

天下有同然之机,不动于静,而不得不动于动,不得不动于动者,执其机以触其机也。……故夫天下之情不病其不决然,病其欣然者之不动也。……是故欣然之心者,进道之机也欤!圣人者得是机而执焉,复执是机而触焉,惟其不触天下也,触则天下之机动矣。然则天下之所以决然趋于道者,圣人有以动其道之机也。[30]

“机”为机制、机栝、时机,自然和社会的事物都有其固有之“机”,人只有认识了它,才能把握它,推动事物的转化。事物皆动,动必有机,只有“得其机”,“触其机”,才是掌握了事物的变化之道,促使事物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

杨万里看到了事物是自己运动的思想。他指出,正因为事物是自己内部矛盾推动其运动,所以才运动不息,变化不穷,变化日新。他说:

终始变化者,恒之道,所以久而不穷。

变而不穷者,《易》之道;用而不穷者,《易》之人。[31]

何谓尚其变?乾坤阖辟,《易》之变也。乾,阳也,阳主乎开;坤,阴也,阴主乎闭。先言坤,后言乾,静而后动也。坤,闭也,闭极必开;乾,开也,开极必闭。闭者开,开者闭,变而未已,是故已往者故,方来者新,此《易》道之所以通而不穷也。[32]

万事万物,就是在阖辟、闭开的对立统一中进行着新与旧的交替。“天非和不立,物非和不生。”“融而无偏谓之和。”[33]“和实生物”,万物都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变化日新,不断发展。

据此,杨万里探讨了事物转化的规律性,论述了事物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转化思想。他说:

或问:物有相反相成何也?杨子曰:反者激之极,成者反之定。故饴之甘其极,必酸;茶之苦其极,必甘也。[34]

天下之理,屈之甚者,伸必烈;伏之久者,飞必决。[35]

静极生动,动极生静,一动一静,至诚无息,兹谓有常,方以类聚,人以群分,吉凶生矣。[36]

任何事物发展变化到极端、顶点,就要向对立方面转化,从自然物到社会政治事务都是如此,“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君位之极者,治极不生治,而生乱。”[37]物极必反,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道理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杨万里以万物在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变化,来说明物极必反的道理。他指出,“春而万物欣欣焉,夏而万物油油焉”,这是“万物之至愿”,可是秋天“摧之以风霜”,冬天“毒之以冰雪”,而使“欣欣者悲”,“油油者瘁”,正是由于天地对万物这种由仁反而为残,才使万物不断得以茂盛发展,否则万物无来岁可继。

杨万里还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由“积之有渐进而不已”最终达到“极点”,就要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人要善于观察,认识这种变化,防微杜渐,才能转祸为利,避免祸患的发生。他说:

栋梁拱把之积也,圣人小善之积也,在积之有渐进而不已耳。[38]

福生于一小善,祸起于一小不善,万者一之积,大者小之积,善可积也,不善不可积也。积斯渐,渐斯极,极斯作,及其作而固之,其有及乎!弑逆国家之大祸,圣人不忍言,臣子不忍闻也。探其初,亦止于萌,一小不善之心而积之也。《传》曰:“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故一小不善之心在下者,不可不察之于己,在上者不可不察之于人,察之早,勿使之渐,则国之祸不作矣。[39]

杨万里初步看到了或猜到事物发展由渐积到突变,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道理,这是难能可贵的。他还肯定了量变和质变的普遍性和无限性。他说:

曷为变?曷为化?是不可胜穷也。尝试观之云行乎,炳而黄,黯而苍,此云行之变也;倏而有,忽而亡,此云行之化也。变者迹之迁,化者神之逝,天地造化皆若是而已。[40]

杨万里的发展观,由肯定“易”就是“变”始,进而展开了论证。万物都在变易,变易的动力在于阴阳对立矛盾斗争,有斗争就有转化,转化的形式、规律是物极必反,由量变到质变。由此他进一步肯定万事万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根据,即“生生无息之理”,“动静不息之道”。人只有认识了这些“天下之理”,“消长之理”,“死生之理”,才能进退有常,处险不惊,防微杜渐,转祸为利。这些辩证法思想是深刻的。

我们也应看到杨万里的辩证法思想所表现出的不彻底性。他一方面看到事物是“终始变化”,“久而不穷”地发展着,另一方面又认为事物是“恒立不易”,“久而不变”地存在着。他断定男尊女卑,天尊地卑的“定位”是不可改变的。特别是他用自然现象来说明社会中人的贵贱、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道,不仅把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混为一谈,而且视为恒定不变的。人只有“通于君臣上下之定理”的“不可易”,做到不失礼,不僭越,社会才能安定。他说:

男尊女卑,尊卑定位,然后天地、日月、春秋、君臣、父子、长幼之常分正矣。正则可久。久则可恒。[41]

在这里,杨万里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杨万里的发展观,还表现出循环论的倾向。他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最终结果,还是要返回原来的样子,而不是无限地上升发展。他说:

五色之变,始乎金,终乎水;五味之变,始乎土,终乎火。水、火者,阴阳之初也。极其变者,反其初也。

昼而夜,莫之异也;温而寒,莫之异也;得而失,生而死,异焉何哉?[42]

始而终,终而始,始而复始,终而复终,始终变化而未已,此阴阳不测之妙也。[43]

事物的变化,只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变化,这种变化当然不会产生质变和新事物,更没有不同事物的区别和差异了。杨万里泯灭了事物的千差万别性,而认为一切都是“莫之异也”。这使他的发展观黯然失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