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统论与现代新儒学

道统论与现代新儒学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道统论与现代新儒学牟宗三提出他的儒学第三期发展说后,杜维明作了继承和发展。如果以儒学这“三统”为标准,现代新儒家最接近传统儒学的是道统。这说明现代新儒家已经打破了传统儒家的“学统”。现代新儒学在“学统”与“政统”上的“出格”与“越界”,是其作为“儒学”合法性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三)道统论与现代新儒学

牟宗三提出他的儒学第三期发展说后,杜维明作了继承和发展。杜认为,儒学的第二期发展的契机是佛学的传入,儒学的第三期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是西方文化——科学与民主;儒学第二期发展的特征是儒学的东亚化,其第三期发展的特征应该是“普世化”(100)。他指出,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可能性在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趋向(对轴心文明重新认同)、“地球村”的新人文主义兴起、现代化的民族性(文化认同、文化的特殊性和具体性)、儒家精神与现代化的兼容性等。此外,现代新儒家第三代的其他人物也对儒学在当代的发展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如成中英的“新新儒学”说(101)、林安梧的“外王——内圣”说(102)等。大陆学者对此也有论述,如蒋庆提出的“政治儒学”说(103)

正当有人在热烈讨论儒学的第三期发展问题时,有人却指出现代新儒学并不是“儒学”。这是赵吉惠在《21世纪儒学研究的新拓展》一书中的观点。他说:“他们(现代新儒家——笔者注)还不能算是由孔子创立、孟子发挥、汉宋新儒家发展传承的‘传统儒学’或‘儒教’的继续和发展。简言之,‘现代新儒学’不是‘儒学’或儒教的一部分,它(或他们)只是对‘传统儒学’或‘儒教’的一种理解、一种阐释、一种发挥。‘现代新儒家’不过是在现代条件下,研究、阐释、发挥、批评、评价‘传统儒学’或‘儒教’的一个思想文化学派、一个现代思想文化史的学术派别。”(104)理由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多是中西融合的。他们并未把儒学作为不可批评的‘儒教’,只是把它视为中华文化遗产,视为可以自由批评的学术文化。”(105)

什么才算是真正儒学(传统儒学)呢?如果仅以是否视儒学为不可批评的“儒教”为标准,实为太笼统,缺乏学理上的依据。事实上儒学从孔子创立以后,便形成了它相对完整的系统。这一儒学系统就是杜维明说的“道”“学”“政”(106),或者叫“道统”“学统”“政统”。“道”是儒学系统中核心部分,用杜维明的话说就是关于“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问题(107),用现代话语说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颜炳罡在谈到“儒者”的标准时其列举的第一条是“承认不承认德性优先,以德驭行”(108)。此“德性优先”可以看作是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在儒学的不同时期和不同人身上尽管对这一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有所不同,比如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但“德性优先”则是他们(它们)的共性。但是,仅以“德性优先”作为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尚有它的不足,即它在“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上缺乏说服力。实际上,儒家的德性学说至少包含两个层次,即作为日常行为准则的道德理性主义和作为终极关怀的道德理想主义。前者的内容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传统道德观念,后者的内容是儒学的最高境界和最高蕲向——“内圣外王”。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归宿。所以作为儒学核心价值观的“道”可以归约为“道德理想主义”。

儒家的“学统”,也就是儒家传统的修学内容与方法。儒家传统的修学内容也就是儒家的经典文本,其核心著作就是四书五经。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地方,儒家的教育和研修的课本可能多种多样,但其宏愿大旨都根源于四书五经。儒家传统的修学方法,在历史上主要形成两类,即汉学和宋学,也就是经学传统和义理学传统。经学重在解释文本,具有传承儒家学术思想的作用;义理学重在理论建构,具有发展儒学学术思想的功能。二者对儒学的发扬光大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儒家在中国实际并没有取得政权的支配地位。秦汉以后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儒家思想,政权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按照儒家的理想组织起来的(儒家其实就根本缺乏对政治组织模式的构想),这其中主要是法家在起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家没有自己的政统。儒家的政统就是儒家主张的政治原则,即孔子的“德治”,孟子的“仁政”,荀子的“礼治”及“王制”等,其最高理想就是“王道”政治。儒家的政统以“德治”为基本原则,以“民本”为核心理念,尽管没有制度化到现实政治行为中去,但在历史上对王权可能的暴虐则起了不可估量的制约作用。

如果以儒学这“三统”为标准,现代新儒家最接近传统儒学的是道统。现代新儒家以文化高于政治,而又将道德置于文化的最顶端,这当然是主张“德性优先”。其继承宋明儒学的心性学说,构建道德形而上学,并以道德理想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明显地对传统儒学的道德理性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就学统和政统来说,现代新儒家却越出传统儒学的界限。在学统上,其思想来源不再限于传统儒学的经典文本,而是大量借助西方生命哲学、唯心主义哲学,甚至基督教神学的观念,来阐述其道德理想主义主张。这说明现代新儒家已经打破了传统儒家的“学统”。就政统来说,现代新儒家不是超出了界限的问题,而是根本改变了传统儒学的“外王”理想。他们追求的不再是儒家传统的政治理想——“德治”“仁政”等“王道”政治,而是西方的民主政治。

现代新儒学在“学统”与“政统”上的“出格”与“越界”,是其作为“儒学”合法性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但是,任何一种学术理论或学术流派,要不断发展就必须不断有所“出格”或“越界”。宋明儒家尽管是接着先秦儒学讲,但却吸收了道家尤其是佛学的诸多思想。现代新儒家尽管吸收大量西方思想,但却是接着宋明儒学讲。从先秦儒家到宋明儒家再到现代新儒家,尽管他们的具体主张大有差异,但作为维系儒学“道统”纽带的“内圣外王”理想却没有变。正是这一理想,使得现代新儒家与宋明儒家以至先秦儒家,在“基本精神、内涵、特征”上有相一致的地方,此即他们对“文化危机的挽救”“意义世界的追求”和“终极关怀的寻觅”(109)。从这一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家思想作为“儒学”仍旧有它合理的根据。

综上所述,现代新儒家的“儒学第三期发展说”旨在强调:在坚持儒学传统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的前提下,赋予儒学在新时期新的功能即开出民主政治。这一从儒家德性开出现代民主的理路是否畅通,将在下文讨论。

【注释】

(1)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19页。

(2)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学案》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

(3)郑家栋:《现代新儒学概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版。

(4)罗义俊:《当代新儒家的历程和地位问题》,载罗义俊编著:《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6页。

(5)张立文:《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第76~77页。

(6)张立文:《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第70~87页。

(7)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263页。

(8)王邦雄:《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看当代新儒家的精神展开》,载罗义俊编著:《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78页。

(9)林安梧:《当代新儒家述评》,载罗义俊编著:《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142页。

(10)余英时:《从传统迈入现代的思想努力》,载罗义俊编著:《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193页。

(11)余英时:《从传统迈入现代的思想努力》,载罗义俊编著:《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193页。

(12)余英时:《现代儒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192页。

(13)罗义俊:《近十余年当代新儒学的研究与所谓门户问题》,载罗义俊编:《理性与生命(一)——当代新儒学文萃》,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24页。

(14)李翔海:《“现代新儒家”概念之我见——兼论余英时思想之学派归属》,天津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

(15)在对现代新儒家的界定上,台湾学者李明辉是个例外,他的界定相对于港台其他学者比较宽泛。被他列入现代新儒家的人物中不仅包括钱穆、马一浮,还包括贺麟。而且他不把现代新儒家的学术思想理解为一特定学术派别,而是理解为一“思想方向”。见其作《当代儒学的自我转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49~50页。

(16)郑家栋:《当代新儒学史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301页。

(17)郑家栋:《当代新儒学史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301页。

(18)张灏:《新儒家与当代中国的思想危机》,载罗义俊编著:《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48页。

(19)张灏:《新儒家与当代中国的思想危机》,载罗义俊编著:《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48~49页。

(20)张灏:《新儒家与当代中国的思想危机》,载罗义俊编著:《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49~52页。

(21)张立文:《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第76页。

(22)施忠连:《新儒家与德、赛两先生》,载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研究论集》(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4页。

(23)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2月版,第4页。

(24)伧父:《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载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2月版。

(25)李维武主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3页。

(26)牟宗三:《历史哲学》《政道与治道》等书。

(27)《唐君毅全集》卷四之二《中国文化与世界》,1989年版,台湾学生书局,第22页。

(28)《唐君毅全集》卷四之二《中国文化与世界》,1989年版,台湾学生书局,第25页。

(29)《唐君毅全集》卷四之二《中国文化与世界》,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版,第26~27页。

(30)韦政通:《当代新儒家的心态》,载罗义俊编著:《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165页。

(31)罗义俊编著:《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3页。

(32)陈弱水:《儒家的近代命运》,载罗义俊编著:《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185~186页。

(33)罗义俊编著:《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序言第4页。

(34)张立文:《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第74页。

(35)陈少明:《儒学的现代转折》,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6)陈少明:《儒学的现代转折》,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7)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285页。

(38)梁漱溟:《朝话》,中国文化服务社,1937年6月版,第136页。

(39)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版,第32页。

(40)黄克剑:《寂寞中的复兴——论当代新儒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32页。

(41)贺麟:《当代中国哲学》,载《民国丛书》第三编第五卷,上海书店,1948年版。

(42)黄克剑:《寂寞中的复兴——论当代新儒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33页。

(43)蔡仁厚:《唐君毅先生的生平与学术》,载罗义俊编著:《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503页。

(44)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第12页。

(45)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第14页。

(46)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第15页。

(47)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版,第61页。

(48)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版,第180页。

(49)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版,第202~203页。

(50)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版,第70页。

(5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版,第127页。

(5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版,第127页。

(53)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版,第211页。

(54)黄克剑、王欣编:《梁漱溟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243页。

(55)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版,第204页。

(56)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版,第213页。

(57)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版,第214页。

(58)黄克剑、王欣编:《梁漱溟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279~280页。

(59)《朱文公文集》卷四十《答何叔京》第三十书。

(60)《传习录上》

(61)《传习录中》

(62)《传习录上》

(63)熊十力:《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卷上,《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页。

(64)熊十力:《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卷中,《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

(65)[美]杜维明:《探究真实的存在:略论熊十力》,载罗义俊编著:《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66)转引自郭齐勇:《熊十力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71~72页。

(67)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50页。

(68)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53页。

(69)熊十力:《乾坤衍》,《熊十力全集》第七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25~635页。

(70)熊十力:《十力要语》卷三,《熊十力全集》第四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67页。

(71)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58页。

(72)熊十力:《原儒》,《熊十力全集》第六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72页

(73)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4页。

(74)熊十力:《原儒》,《熊十力全集》第六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17~519页。

(75)熊十力:《读经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第760~761页。

(76)张立文:《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第99页。

(77)韩愈:《原道》

(78)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湾学生书局,1987版,第3页。

(79)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湾学生书局,1987版,第4页。

(80)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湾学生书局,1987版,第4~11页。

(81)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9月版,第11页。

(82)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9月版,第11页。

(83)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湾学生书局,1987版,第4页。

(84)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湾学生书局,1987版,第22页。

(85)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湾学生书局,1987版,第16页。

(86)《唐君毅全集》第五卷《人文价值之重建》,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第415页。

(87)《唐君毅全集》第五卷《人文价值之重建》,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第12页。

(88)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9月版,第3页。

(89)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9月版,第6页。

(90)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9月版,第4页。

(91)李维武主编:《徐复观文集》第2卷《儒家思想与人文世界》,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128~133页。

(92)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9月版,第12页。

(93)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9月版,第23页。

(94)《唐君毅全集》第五卷《人文价值之重建》,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第329~346页。

(95)李维武主编:《徐复观文集》第2卷《儒家思想与人文世界》,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133页。

(96)《唐君毅全集》第五卷《人文价值之重建》,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第10页。

(97)《唐君毅全集》第五卷《人文价值之重建》,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第265页。

(98)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版。

(99)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第28~30页。

(100)[美]杜维明:《论儒学第三期》,载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钱文忠、盛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01)成中英:《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334~403页。

(102)林安梧:《从“外王”到“内圣”:以“社会公义”为核心的儒学——后新儒学的崭新思考》,载《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03)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三联书店,2003年5月版。

(104)赵吉惠:《21世纪儒学研究的新拓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65页。

(105)赵吉惠:《21世纪儒学研究的新拓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64页。

(106)[美]杜维明:《古典儒学中的道、学、政》,载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钱文忠、盛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07)[美]杜维明:《古典儒学中的道、学、政》,载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钱文忠、盛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1页。

(108)颜炳罡:《当代新儒学引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49页。

(109)张立文:《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第77~7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