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杨泉的《物理论》

杨泉的《物理论》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杨泉的《物理论》魏晋时期,玄学虽风行一时,但反对玄学的各种思想也不断出现。他的著作多已佚失,现存的只有《物理论》残卷。杨泉依据当时天文学知识,提出了事物以水之气为本的思想。他在《物理论》中记载了科学史上东汉时期扬雄与桓谭关于天体观的一场争论。杨泉还认为,天地以至万物都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人之所以死亡,是由于所禀受的水之气消尽的缘故。

第一节 杨泉的《物理论》

魏晋时期,玄学虽风行一时,但反对玄学的各种思想也不断出现。其中有自然科学家,有儒家、道家和杂家的学者,他们虽然出发点不同,但都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玄学的基本命题和思想提出了批评。这里首先介绍的是杨泉及其思想。

img132

杨泉像

杨泉,字德渊,三国时吴国人。因史书无传,故他的生卒年已无从查考。只知道他是吴国隐居不仕的“处士”。吴亡,不愿在西晋政权做官。他的著作多已佚失,现存的只有《物理论》残卷。

杨泉是研究宇宙天体的自然科学家。当时有关天文学的作品,继东汉张衡的浑天说之后,仍方兴未艾,如陆绩作《浑天仪说》,姚信作《昕天论》,王蕃作《浑天象说》,刘智作《论天》,虞耸作《穹天论》,虞喜作《安天论》,葛洪作《论浑天》,鲁胜作《正天论》等,杨泉的《物理论》也属于这一类作品。他是从自然科学领域走向玄学的对立面和主张神灭论的思想家。

杨泉指出,魏晋玄学“皆不见本”。他批评贵无派的“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无异春蛙秋蝉聒耳而已”;玄学内部各派的争论,是“见虎一毛,不见其斑”,在枝节问题上喋喋不休。在他看来,只有阐述事物的本原才能在理论上批驳玄学。

杨泉依据当时天文学知识,提出了事物以水之气为本的思想。他说:

所以立天地者,水也。夫水,地之本也,吐元气,发日月,经星辰,皆由水而兴。(《物理论》)

这是说,先有水,水蒸发而为气;水之阴气生成有形的大地,水之阳气生成无形的天体。“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以气为从水到天地万物的物质中介,世界上除水之气外,其间并无其他主宰。这种说法显然是从浑天说和宣夜说发展而来。他在《物理论》中记载了科学史上东汉时期扬雄与桓谭关于天体观的一场争论。他说:“扬雄非浑天而作盖天,圆其盖,左转,日月星辰随而东西。桓谭难之”,“浑天说天,言天如车轮,而日月旦从上过,夜从下过,故得出卯入酉”。扬雄是崇信盖天说的,所以杨泉说他“非浑天而作盖天”。这种盖天说的特点,是以天为地之盖,天如磨石,在地之上,向左旋转,日月星辰由于附在其上,故随之由东向西转动。而桓谭是主张浑天说的。浑天说的特点,是以天地浑然一体,类似鸡子或弹丸,地如蛋黄,天如蛋壳,天表里有水,其形浑然,故曰“浑天”。天转如车轮,天上的日月星辰,每天绕车轮(南、北两极)不停地旋转,白天从车轮上过,夜晚从车轮下过。浑天说把天体看成是一个整体,并能解释天体的运行,即日月星辰的位置变化,它比盖天说进步。但杨泉认为,盖天说与浑天说各有缺点,“就浑天之说,则斗极不正。就盖天之说,则日月出入不定”,即盖天说不能解释日月星辰的位置变化,而浑天说不能说明斗极(北斗星北极星)作为星际坐标的性质。

杨泉的观点比较接近宣夜说。宣夜说否定天穹是一个坚固的硬壳的说法,认为天体没有形质,没有边际,日月星辰飘浮在空中,依靠气而做悬空运动,说明在无限的空间中,充满了气体,从而构成各种星球乃至无限的宇宙,此说比浑天、盖天说更为科学。所以杨泉说:“夫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焉。”但他没有在此基础上把“元气一元论”推向前进。为了同王弼所说“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老子》四十二章注),以“气”为“一”、为“无”的观点进行驳难,他又回到了浑天说,依据张衡《浑天图注》“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的论点,在气之上冠以水,以水为气的根,正如他在《五湖赋》中借五湖所阐发的道理“浚矣大哉,于此五湖,乃天地之玄源”。

杨泉还认为,天地以至万物都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就连恒星也并非恒静,只是它的运动“度数有数”,即遵循一定的变动规律。他坚持运动与物体不可分割,称运动乃是“天下之性,自然之理”,“非有使之者也”。这里虽未指名批评玄学,但在客观上否定了“动起于静”“欻然自生”“欻然自死”等玄学观点。

杨泉继承了前人以薪火喻形神的命题,主张人死神(精神)灭,成为神灭论者的前驱之一。他认为,人也是水之气的产物,“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人的生命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他说:“死犹澌也,灭也。譬如火焉,薪尽而火灭,则无光矣。故灭火之余,无遗炎矣;人死之后,无遗魂矣。”(《物理论》)人之所以死亡,是由于所禀受的水之气消尽的缘故。生命与其所禀受的水之气的关系,犹如火依赖于薪。薪尽而火灭,气消人便死。既然火灭无余炎,以此类推,人死之后,必无遗魂存在。因此,他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的寿夭全靠自身的调养,即所谓“养生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这里虽然没有增添新的内容,但是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学与玄学的合流,神灭与否越来越成为神灭论和宗教思想辩论的中心问题。杨泉是从汉代桓谭、王充到南朝何承天、范缜这一神灭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