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仁者爱人的胸怀

仁者爱人的胸怀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日 仁者爱人的胸怀 杀身成仁的精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前者见于《论语》第九篇《子罕》第二十九章,后者见于《论语》第十四篇《宪问》第二十九章。我认为仁者具有无私爱人的胸怀故不忧,仁者具有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故不忧,仁者具有仁慈爱人的美德故不忧。仁亲,亲仁互训,说明仁爱之道是以亲爱人为基础的。孔子还告诫人们观察仁爱亲人的方法。仁者爱人,仁爱亲人。

第五日 仁者爱人的胸怀 杀身成仁的精神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对松柏赞美的话,充分体现了松柏精神。这句话,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生动形象的比喻。这样一句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松柏的话,出自《论语》,出自两千五百余年之前的孔子之口。

《论语》第九篇《子罕》的第二十八章记载了孔子的这句名言。庄子对孔子的这一名言进行了诠释。《庄子》第二十八篇《让王》详细地记载了孔子赞美松柏的这一名言。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遭到了困窘,七天没有吃到粮食,喝的是藜菜汤,汤里一粒粮食也没有。脸上呈现出疲乏的颜色,然而却在室内一边弹琴一边唱歌。颜回在一旁选择藜菜。子路与子贡在一起议论说:先生一再遭到鲁国的驱逐,从卫国走后,卫国人将先生所踏的脚印铲去,在宋国讲学的时候与学生聚集在一棵大树下,宋人将孔子讲学的这棵大树砍掉,在商、周境内遭到困窘,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遭到围困,企图杀害先生的人竟然没有罪过,凌辱先生的人竟然无人禁止。处于如此难堪的境地,先生还一边唱歌一边弹琴,乐声未曾断绝,君子之无耻也,难道就是这样吗?

颜回没有参与子路、子贡的议论,但他走进屋里把子路、子贡的议论向孔子作了报告。孔子推开琴,感慨地长叹一声说:由与赐都是见识短浅的人,把他们召来,我要告诉他们一番道理。

子路、子贡走进屋里,子路说:像我们现在这样的处境可以说是穷途末路了。孔子严肃地说:这是什么话!君子能够通达道理便可以叫做通,不通达道理那才叫做穷途末路呢。现在我孔丘掌握着有关仁义之道的大学问而遭受紊乱社会所造成的祸患,为什么要把这种处境叫做穷呢!所以,经过自我反省不是不通于道,而是在灾难面前不丢掉自己美好的品格。严寒的天气到来了,寒雪与冰霜降临了,这时候我才知道松树和柏树的茂盛。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所遭受的困厄,对于我孔丘来说,不正是一件幸事吗?

孔子取过琴来继续弹琴唱歌,子路兴高采烈地拿起盾牌在跳舞。子贡说:我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代得道之人,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古人的快乐不在于困难和顺利,而在于是否有美德在身上。一个人如果具备了美好的品格,那么他遇到困难与顺利时的态度,就会像冬天和夏天的交替以及风雨的降临一样自然坦然淡然泰然。所以,许由快乐地生活在颍水之阳,而共伯则悠然自得地生活在共丘山上。

庄子笔下孔子赞美的松柏精神,是一种具备美德的精神境界。

在《论语》中,孔子所赞美的松柏精神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或者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前者见于《论语》第九篇《子罕》第二十九章,后者见于《论语》第十四篇《宪问》第二十九章。均为孔子之言。前者紧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章之后。可以视为《论语》编纂者对松柏精神的诠释。后者云: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子贡认为孔子具备了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高贵品格。

仁者为何不忧?我认为仁者具有无私爱人的胸怀故不忧,仁者具有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故不忧,仁者具有仁慈爱人的美德故不忧。

一部《论语》关于仁者爱人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大致可以从爱亲人、爱友人、爱大人、爱众人、爱贤人等五个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

仁者爱人,仁爱亲人。

仁爱亲人,表现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夫妇互敬、慈爱子孙、礼待亲戚诸多方面。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是为人的根本,是仁爱之道得以产生形成的基础。《论语》的编纂者将有若的这一名言放在《学而》的第一章之后,教导人们要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培植为人的根本,打牢爱人的基础。学会从爱自己的亲人入手,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奠定仁爱之道的厚实基础,争取做一个真正仁爱的人。一部《论语》二十篇五百一十一章,开宗明义第一篇第一章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教导人们学什么习什么,为什么而喜悦?孔子教导人们学仁爱之道,习仁爱之道,因学仁爱之道而实践仁爱之道而喜悦。学仁爱之道实践仁爱之道从哪儿入手呢?从爱自己的亲人入手,所以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爱亲人是仁爱的第一要义。《说文解字》训仁为亲也,训亲为仁也。仁亲,亲仁互训,说明仁爱之道是以亲爱人为基础的。在《论语》中孔子将亲与仁连用作为合成词“亲仁”。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而亲仁,谓能亲爱仁爱亲人与众人。孔子要求后生小子学会仁爱亲人与众人,告诉他们在父母跟前就应该孝顺仁爱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要敬爱兄长,行为谨慎循规蹈矩,言语诚实坚守信用,广泛地仁爱众人,能够做到亲爱众人与亲人。只有这样躬行践履亲仁之道以后,有剩余的力量,才去学习古典文献。因而子夏认为贤贤易色、事父母能够尽心尽力就是学习仁爱之道的典范了。孔子还告诫人们观察仁爱亲人的方法。他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在孔子看来,仁者爱人仁爱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形成和继承好的家风,当他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要看他有无继承父亲仁爱之道的志向,当他父亲去世之后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仁爱之道,如果他能长期践行他父亲的仁爱之道,发扬光大仁爱之家风而不败坏仁爱家风这就可以说是仁爱孝顺的儿子。仁人孝顺父母不要违背礼节,当父母还活着的时候,要依据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当父母去世之后,要依据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依据规定的礼节祭祀他们。简而言之,就是善养、慎终、追远的仁爱意识和仁爱品格。仁者爱人,仁爱亲人。其突出表现就是仁孝爱亲之道。孔子在《为政》中强调指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仁孝爱亲之道贵在敬爱亲人。故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敬爱亲人,尊敬亲人,是孝子对父母热爱的最美好的表达方式。为此,孔门撰写《孝经》,详细阐述了仁孝爱亲之道。《孝经》共十八章,第一章为“开宗明义”。认为仁孝爱亲之道是先王的至德要道,用仁孝爱亲之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仁孝爱亲之道是美德之根本,教之所由生者也。并且提出了仁孝爱亲之道“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忠孝双全的扬名荣亲立身原则。也可以说就是要求人们致力于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孔子告诫颜渊,仁爱就是克己复礼,克制规范自己,使自己的观察方式、倾听方式、言语方式、行动方式都合于礼的规范,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爱的人。追求仁爱,实践仁爱,完全靠自己自觉自愿,而不是靠他人强迫。由此可知,在孔子的思想中仁与礼是不能分离的,不能离开礼去谈仁的理论,也不能离开仁去孤立地谈礼的理论,更不能说仁为核心礼为形式的仁礼观。

仁者爱人,仁爱亲人。这是个人品德建设、家庭美德建设的基石。仁爱亲人,具体说来,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周武王伐纣,谓商王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法天明道为之。”[1]大学之道,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赞美追求仁爱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仁爱之美德。亲民,就是仁爱人民。至善,就是追求完美的仁爱之道。《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对周文王追求践履仁爱之道的赞美,也是号召人们学习周文王,追求完美的仁爱之道。

仁者爱人,仁爱大人。

仁爱大人就是仁爱君王,仁爱领导人。

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仁爱大人的命题,但是仁爱大人的思想却是比较丰富的。一部《论语》“大人”一词仅出现两次,但从这两次出现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大人”在孔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在孔子看来,大人仅次于天命,或者说大人与天命、圣人之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周易》中,大人的地位很高。乾卦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与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被《文言》作了很详细的解读。《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2]大人之德广大悉备,与天地之大德同,与日月之光明同,与四时之赏刑同,与鬼神之吉凶祸福同,大人严格恪守天道、顺奉天时,大爱无垠,仁慈博爱,具有极大的人格魅力,具有极强的领导力,具有极高的凝聚力。这样的大人,孔子自然要赞美。孔子赞美大人,充分肯定君子对大人的敬畏,反对小人对大人的轻视。在古代对于居于高位的人称作大人。大人一般指君王。仁爱大人常常被赋予忠君之思想。如《八佾》第十九章:鲁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是人君仁爱人臣。臣事君以忠,是臣子仁爱君王的表现。臣事君必须热爱君王,忠于君王,服侍君王必须尽心尽力尽礼,必要时为君王献出自己的生命。子夏说:事君,能致其身,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赞美那些忠于君王,为君王献出生命的仁爱之士。子张也赞美那些见危致命的读书人。孔子提倡以仁爱之道事君,反对欺君。《宪问》第二十二章: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不欺君是仁爱君王,对君王说真话是不欺君的表现。是孔子仁爱之道在事君时的践履。所以在研究孔子仁爱之道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对仁者爱人爱大人爱君王的研究。仁爱君王是《论语》仁爱之道题中应有之义。

仁者爱人,仁爱贤人。

《论语》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不仅要求人们仁爱亲人、仁爱众人、仁爱友人、仁爱大人、仁爱君王,而且还要求人们仁爱贤人、仁爱能人、仁爱仁人,重用仁人贤人。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xiàng,同“向”。)也吾见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

这就是说,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是和孔子的知人善任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樊迟不能理解孔子仁者爱人知人的思想精髓,孔子便告诉他,仁者爱人知人的精髓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就是说仁者爱人要把正直的贤能之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加以重用,这样树立榜样,能够使那些有毛病的人知道向正直的贤人学习,让自己也成为正直的贤能之士。子夏明白孔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仁爱人才的深刻意义,所以他说:老师这话意义多么丰富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仁爱贤能之士,把皋陶提拔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上加以重用,那些缺乏仁爱精神的人便迅速改正自己的毛病,树立仁爱之心,抛弃不仁爱之心,不仁爱的人就很少很少了。汤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仁爱贤能之士,把伊尹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加以重用,不仁爱的人大都变成了仁爱正直的人,不仁爱的人就很少很少了。

仁爱贤人,举荐重用仁爱之士,也可以说是孔子仁爱学说在为政中的体现。当鲁哀公向孔子请教“何为则民服”时,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就要求领导人、决策者、管理者重视真正的杰出人才,重视仁爱之士,重用德才兼备的大才,以仁为本,以人为本,礼贤下士,重视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则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用仁慈爱人的美德指导政治工作是孔子仁爱学说在政治建设中的运用。一部《论语》处处都闪烁着仁爱之道。故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雅传。

《论语》中记载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还体现了中华民族杀身成仁的民族精神。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梁皇侃《论语义疏》:志士仁人,谓心有善志之士及能行仁之人也。无求生以害仁,既志善行仁,恒欲救物,故不自求我之生以害于仁恩之理也。生而害仁,则志士不为也。有杀身以成仁,若杀身而仁事可成,则志士仁人必杀身为之,故云有杀身成仁也。杀身而成仁,则志士所不吝也。孔安国曰:无求生而害仁,死而后成仁,则志士仁人不爱其身也。缪播曰:仁居理足,本无危亡。然贤而图变,变则理穷,穷则任分,所以有杀身之义。故比干割心,孔子曰:殷有三仁也。[3]

朱熹《论语集注》:志士,有志之士;仁人,则成德之人也。理当死而求生,则于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当死而死,则心安而德全矣。程子曰:实理得之于心自别。实理者,实见得是,实见得非也。古人有捐躯殒命者,若不实见得,恶能如此?须是实见得生不重于义,生不安于死也。故有杀身以成仁者,只是成就一个是而已。[4]程子所谓是,可以理解为真理或规律性。《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毛泽东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5]毛主席所说的“是”与程子诠释杀身成仁为只是成就一个是而已的“是”有相同的含义。

曾子将孔子杀身成仁的精神发挥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以仁爱为己任,终生追求仁爱,直到生命终结为止。立定志向追求仁爱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理念。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匹夫不可夺之志就是仁爱之志,为实现仁爱之志而献身。

孔安国说: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皇侃说:此明人能守志,虽独夫亦不可夺。若其心不坚,虽众必倾。故三军可夺,匹夫无回也。

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这些注释都没有指出匹夫不可夺志之志,是什么志。我认为孔子所讲匹夫不可夺志之志,就是志士仁人所立的仁爱之志,也就是杀身成仁之志。只有真正树立了仁爱之志,杀身成仁之志的仁者,才能临危不惧,勇于牺牲,敢于献身。

杀身成仁,惟有心系天下,全心全意为祖国、为人民的志士仁人乃能践履笃行之。学问惟有寡欲者能精审,节义惟有寡欲者能卓立。

革命烈士夏明翰1928年2月8日在汉口被捕,次日英勇就义。临刑前写下壮烈诗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此乃杀身成仁之典范也。又如谭嗣同血染菜市口,杀身以成仁。戊戌变法失败后,有人劝说谭嗣同出奔避难,谭嗣同则坚决拒绝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写下了著名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充分体现了谭嗣同杀身成仁的英雄气概,彰显了中华民族勇于牺牲的民族精神。

杨昌济说:吾观世之君子,有杀身亡家而不悔者矣。彼非不欲生,实不忍以一身一家而害天下后世也。家有大难,死一男而生一家,孝子所愿也。天下万世有大难,死一男一家而生天下万世,仁人所愿也。成仁而死,则身死而心生。害仁而生,则身生而心死。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人之心非他,即天地之心也,非徒以私利其身而已。彼仁人者以心为天地之主宰,而身为心之庐舍,则其以一身为腕固宜。夫仁人之甘心死以成仁,庸众之所以不喻也。非达性道之源者,曷足以语于斯![6]

杀身成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勇前进。杀身成仁的精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牺牲精神。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之一。

【注释】

[1]《尚书·泰誓下》。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第182页。

[2]《周易·文言》。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第17页。

[3]皇侃:《论语义疏》卷八。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论语》,第270页。

[4]朱熹:《论语集注》卷八。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论语》,第647页。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出版,第759页。

[6]《达化斋日记》,载《杨昌济文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