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知乎创新的商业模式

知乎创新的商业模式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知乎这种知识社交、内容付费的创新商业模式出现,顺应了时代的需求,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创新的商业模式。这是知乎的初衷和想要达到的目标。整个互联网都是知乎的“分销渠道”,所有移动网民均是其潜在客户。

知乎这种知识社交、内容付费的创新商业模式出现,顺应了时代的需求,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创新的商业模式。

运用Osterwalder商业模式要素理论,选取知乎商业模式创新中最具代表性的要素,分析如下:

1)价值主张

知乎的产品迎合知识经济大背景下人们对于高质量知识获取、社会化知识交流和健康知识分享环境的急切渴求,社区迅速发展。其价值主张为:让合适的人来回答合适的问题,让用户分享彼此的知识、见解。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知乎社区是一个网络问答社区,是一个知识分享平台;第二,知乎通过用户众包知识板块,众创问答内容,建立了一个共享经济社区,成为免费使用的公共资源;第三,知乎社区提供高质量的知识内容,这是知乎同其他互联网问答社区最大的区别所在。

正如创始人周源所说,一个人大脑中从未分享过的知识、经验、见解和判断力,总是另一群人非常想知道的东西。这是知乎的初衷和想要达到的目标。知乎的使命是把人们大脑里的知识、经验、见解搬上互联网,让彼此更好的连接。

2)目标消费群体

知乎主要面向以大学生、办公职场人士为主要对象的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社交平台。知乎的生态基于内容输出者、内容获取者以及第三方之间的价值关系。因此,知乎的用户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内容输出者——内容输出者分为两类。一类是各领域的专家级人物,以互联网领域居多,作为知乎的早期用户,这类专家级人物多是社区、移动互联网领域的CEO或者创始人,还有不少经理、总裁级别的专家。另一类是有相关从业经验但还称不上专家的学习型用户。

(2)内容获取者——寻求高质量专业性解答,希望成为某领域专家的小白用户。

(3)第三方——有广告、招聘等引流需求的用户。

3)客户关系

知乎与客户的关系:互动,黏性。一个人讲完,大家可以复议,互相修改答案,可以赞同或反对,可以感谢,可以评论。

知乎更像论坛,用户围绕着某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相关的讨论,同时可以关注和自己兴趣一致的人。对于概念性的解释,网络百科几乎涵盖了你所有的疑问;但是对于发散思维的整合,却是知乎的一大特色。知乎鼓励在问答过程中进行讨论,以拓宽问题的发散性。鼓励答案的非针对性,鼓励答案的Wiki可参考性。

知乎比论坛更加具有排他性,每一个注册用户都有一个PR(Person Rank),用户的每一个操作都将直接影响个人的PR值。在回答的时候,答案顺序按赞同票数排序,赞同票数相同的情况下按个人PR值排序,同时隐藏被认为无效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过滤了相当的垃圾信息。

4)分销渠道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一部电脑或手机和网络,都能搜索并观看知乎的内容。整个互联网都是知乎的“分销渠道”,所有移动网民均是其潜在客户。

5)核心能力

知乎最大的价值还是用户与大量沉淀的优质数据。因此拥有优质的用户群体,以及这个群体生产的好内容是知乎最核心的资源和能力。

周源在一个知乎问题“为什么豆瓣的员工都那么:豆瓣’呢?——知乎”的回答中提到,一个社区想要规模化运转,一定需要4个要素:第一是规模,多才不同,不同即丰富;第二是成本,沟通交流成本要足够低,否则社区运转速度会很慢;第三是清晰度,每个用户都明确从社区中可以干什么,获得什么;第四,这也是最重要的,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文化

从产品层面来说,前三点知乎做的都没问题,从运营角度来说,第四点知乎做得尤其好,这就是知乎能做起来的主要原因——通过足够耐心而精细化的运营进行文化的培育(具体表现为诸如对早期用户的把控筛选、长期内测不开放注册的政策等等)。用户们不断地因为优质的用户群体和这个群体生产的好内容而来。

而从产品壁垒角度来讲,知乎具备一定程度的网络效应,和更大程度的规模效应。对社区来说,用户的网络效应是单点放射状的,即知乎内所谓的“大V”单向输出给他们的粉丝们,所以对于大V来说,是有一定网络效应留存的,但对绝大多数的长尾用户来说,知乎提供的并不是社交的价值,而是阅读和学习的价值。

也就是说,知乎最成功的点,也是最大的壁垒,其实是它的规模效应。人越多,每个问题就越可能被适合的人回答,就越可能留下和新增好的“知识”,也就越吸引人。

6)关键活动

知乎基于互联网内容的海量性,一方面不仅需要对知乎社区问答内容进行监管和筛选,还需要对知乎用户日常行为进行有效管控,以保证知乎社区高质量内容和氛围的营造;另一方面,还需要对知乎社区问答内容加以补充和迭代创新,以增加用户体验,保持社区内容的新鲜感。这些都是其关键活动。

互联网时代追求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知乎在社区运营方面特别重视用户体验,其CEO周源提到,“人才是主角,要尊重人的社群本性,顺势而为,避免将规则凌驾于用户之上。”知乎特别重视用户体验:知乎在社区产品推送方式,采取所谓的“低损失筛选方式”,是指用一种切片式的测试提醒用户有新功能要不要尝试一下。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的测试数据符合预期,那么再考虑逐渐扩大,这样用户体验起来也会更加舒服。知乎社区趋向于建立一个基于自组织管理的智慧型社区,知乎在后台监管和大V牵头,用户高质量参与社区讨论的Follow模式基础之上,实行友善积分制度,用户可以举报社区出现的不文明行为,作为知乎社区用户素质的评判标准。

通过多角度挖掘内容价值,利用传统方式与新型模式相结合。知乎作为国内知识型社交方面的代表性产品,其在商业化的探索方面也保持着较为谨慎且冷静的态度,2010年至2014年,值乎平台上的直接商业化体现较少,保持了较高的内容质量和友好的社交氛围,也建立了品牌的差异化形象。随着网络信息超载,冗杂信息不断增多,近两年来,网民对于优质内容的渴望与认可度不断提高,知乎立足自身的内容资源与用户社交关系,对内容价值进行多角度的挖掘,从而拓展出了特色的商业模式。

知乎所在的细分市场是“智力资本交易平台”。在智力资本层次方面,知乎在格理集团GLG之下,其问答的内容可以简单到个人爱好。例如笔者收到一个问题,问香港有什么好的小吃如果知乎的智力层次再向上发展,可能做到格理的层次——讨论商业知识或市场经验。但是知乎要做到赏金公司InnoCentive的级别——提供发明专利或解决科技难题,恐怕比较难。当然,这也不会是知乎的目标。

7)盈利模式

知乎是一个多边平台。利益相关者中有提问者、回答者、关注者,还有广告商。近年来,对于知乎的盈利模式,周源表态:知乎要做互联网基础设施,产品做好盈利自然而然,现在先不着急考虑盈利。互联网盈利模式大致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倒卖流量,或者是最常见的售卖广告,当然广告又分硬广和软广,形式多种多样;另一类是比如IAP(应用内支付)、增值服务这样的收费项目。对于具体的营业收入来源的方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1)用户内容付费。比如付费提问,尽管按照周源最初的构想,人们在知乎写下回答是认知盈余,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价值、获取自我认同感,而不是为了赚钱。但就目前内容付费的发展态势,知乎顺应潮流推出了付费提问,付费听讲座(知乎Live)、付费转载等服务。

(2)侧边栏原生广告。知乎之前在侧边栏投放过广告,但是知乎始终对投放广告十分慎重,目前为止广告投放较少。因为硬广的投放无疑会引起用户的反感,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页面空白区,并且根据用户的接受程度选择广告投放,是知乎未来需要研究的重要命题。

(3)出版。知乎尝试过众筹出书,一年销售了接近10万册,另外知乎也在和作者合作出电子书。但是出版版税太低,仅靠出版业获取利润太难,显然也并不能够成为知乎主要的盈利模式。

(4)线下活动/线下实体店/知乎周边。知乎举办过很多次成功的线下活动,也肯定会继续举办下去。如果再进一步设想,可不可能开线下实体店?另外,最近知乎推出了吉祥物刘看山的众多周边,从笔记本、手机壳,到杯子、袜子,应有尽有。但是这些更多是起到塑造知乎文化、培养用户的忠诚度的作用,无法成为知乎主要的盈利方式。

(5)卖大数据。比如Foursquare就收集了很多商家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后把结果卖给商家。但是知乎上的数据都是文字,首先要进行量化分析,通过人工提炼和机器学习的模式,但要克服自然语言识别的难题,一旦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社群经济的变现也是其收入来源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