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圆内方,做人不能太老实

外圆内方,做人不能太老实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十分赞赏“外圆内方”这个成语。我们经常会教育别人:做人要老实安分。现如今,说你这个人太老实,那无异于骂你这个人太迂腐。有了责任,“老实”人一定排在第一个位置上,等待挨批。生活中一些蛮横霸道的恶人之所以能得意一时,就因为社会上老实人太多。做人不要巧言令色,逢迎巴结,但也不要做常常吃亏的“老实”人。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十分赞赏“外圆内方”这个成语。他在给儿子写的座右铭中就有这样的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老先生的话,实际上是对“外圆内方”的一个很好的解释。“圆”就是要“和若春风”,对朋友、同事、左邻右舍,要敬重、诚实、平易近人,和气共事;“方”就是要“肃若秋霜”,做事要认真,坚持原则。“取象于钱”,则是以古代铜钱为形象比喻,启发人们要把“外圆”与“内方”有机统一。真可谓喻简意赅,发人深省。

我们经常会教育别人:做人要老实安分。老实没错,人人都希望别人老实,喜欢和老实的人相处,因为老实人实在,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意别人吃亏,老实的人从不算计别人。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一旦过了火,事情就走向了反面。老实可以,但太老实就要不得了。“吃亏是福”把吃亏与福连在一起,更多的是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不公正现象的一种消极屈服和无奈,书之聊以自慰,获得心理平衡而已。现如今,说你这个人太老实,那无异于骂你这个人太迂腐。太老实是木讷、保守,这样的人一生都处于被动中,也注定一生都会平庸,不是没有机遇青睐他,而是机遇来到他的面前他也看不见,更不用说主动去创造机遇了。

要知道,凡事都有一个度,物极必反。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多变,如果一个人过于“老实”,毫无“心机”,不仅容易吃亏而且难成大器。鲁迅说:“忠厚是无用的别名。”话也许太刻薄了一点,但仔细想来,却也觉得并非唆人作恶之谈,乃是归纳了许多苦楚的经历之后的警句。在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实”人被一些爱指使人的同事呼来唤去,凡是脏活累活,或者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也都一点不差地落在了“老实”人头上。有了责任,“老实”人一定排在第一个位置上,等待挨批。而有了好事,“老实”人却一定远远地缩在某个不能轻易看到的角落里。实在的“老实”人,简直就成了职场“冤大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老实人软弱可欺。老实人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怕”字当先。害怕受到伤害,害怕承担责任,不敢突破常规,不敢表述情绪……不管做什么事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躲避退让、被动挨打的地位,更助长了不良用心者得寸进尺的嚣张气焰,而老实人自己,既在利益上受损,又在心情上受折磨,可谓是饱受身心的双重磨难。

生活中一些蛮横霸道的恶人之所以能得意一时,就因为社会上老实人太多。作威作福、发火撒气的人往往找那些软弱善良者,因为他们清楚,这样做并不会招致什么值得忧虑的后果。在我们身边的环境里到处都有这样的受气者,他们看起来软弱可欺,最终也必然为人所欺。一个人的软弱事实上助长和纵容了别人侵犯你的欲望。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实就是一个互相适应的过程。太硬了就会伤人伤己,太软就会被别人压扁,丧失了基本的生存空间。老实人主张“忍”为上,结果往往不能守住自己的最底限,不战而降。缺乏与别人争斗的勇气和信心。而且老实人想当然地认为,只要遵守原则,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想要的结果,去争夺、去斗争是对原则性的一种违背,因而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可取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日益白热化,不去争斗就不会有机会送上门来,因此,在生活中碰壁也是理所当然。为什么有的人兢兢业业,职位仍然停留在公司的最底层?原因就是他太“老实”了,不懂人情世故。这样的人怎么能胜任领导的工作?所以,他只能数年如一日地干着刚进公司就干的工作。也由于他太“老实”,从来不懂拒绝,所以同事有什么事就爱指使他。就是因为太“老实”,所以才使得同事爱欺负他,领导不重视他,吃了亏,也有口难辩。做人太“老实”,就难免会落得如此下场。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老实”人在群体中基本上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没有什么实际影响力,也很难出类拔萃,成为领导者。

一、老实人受气的原因

(一)“老实”人不善于表现自己

尽管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也不去争取,会觉得不好意思;自己的优点与能力常常不为人所知,给人的印象很平常,甚至常常被人遗忘还有这样一个人存在,很难引起他人的重视。

(二)“老实”人不知道为自己的将来计划和打算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凑合着过日子,胸无大志,也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偶尔也有自己的想法,却没有话语权,没机会表达,一旦有机会表达又没有信心,所以即使把想法说出来,也不会得到他人的重视。

(三)“老实”人不懂得交际

不会运用社会资源,总是单打独斗,人善被人欺,太窝囊,在处理各种关系上原则有余、圆通不足,很难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也往往比较孤僻,不主动和别人交往,不主动和别人接触。本来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再不主动,还能期望别人主动结交?所以太“老实”的人往往没有多少朋友,也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他们没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也不加入任何的利益团体,只知道过自己的生活,更没有给别人带来好处的能力,而给别人带不来任何好处的人,在整个利益关系的链条中就会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地位。

做人不要巧言令色,逢迎巴结,但也不要做常常吃亏的“老实”人。做人,不能一味地退让,是自己的责任,要敢于承担,不是自己的责任,也不能乱往自己身上揽;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该去争去抢,而对自己的切身利益,一定要尽力去争取。没有原则地一味退让,却不知,有时候你吃了亏,别人不仅不感激,还视为理所当然。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要以为有“心机”就是要算计别人,更多的时候,为人处世留一点“心机”,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需要。

二、树立一个不好惹的形象

确保自己不受欺侮就要树立一个不好惹的形象。让那些欺软怕硬的恶人有所畏惧:招惹我是要承担后果并付出代价的。

在社会中生存,事实上,只要你显示出你是一个不受欺侮的人,你就能够做到不受气。你不必睚眦必报,只要你能抓住一两件事,大做文章,让冒犯者品尝到你的厉害,你就立刻能收到一种“杀鸡给猴看”的效果,起到某种普遍性的威胁作用。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但到用时一击必杀,让敌人有所忌惮,产生震慑作用。

(一)泼辣的形象

敢说别人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敢做别人不好意思表现的举动。谁敢让他受气,谁当面就会下不来台。他敢哭敢闹、敢拼敢骂,口才好,又敢揭老底儿,所以,很少有人敢引火烧身,自讨没趣。

(二)实力派形象

在平时就要注意展示你雄厚的力量,如令人可慕的专业本领、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等,这些都会在周围的人群中造成一种印象,即,你是一个能量巨大的人,不发威则已,一旦发威则后果难当。所以人们一般不敢招惹这类人物。持有这种形象的人也很少受气。

三、敢于反抗

面对恃强凌弱者忍气吞声,只会使对方得寸进尺。只有勇于反抗,敢于斗争,才能使自己成为强者。那些老实人从未做过一件自己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他们在第一次受气时就放弃了反抗的企图,这一行为的反复便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式和社会交往模式,造成恶性循环。

因此要真正地进行一次反抗,挺身而出,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卸掉精神包袱,你反而会活得更加自在。

四、用心忍,下手狠,该出手时坚决出手

人们处于劣势时会有求胜的谋略,然而,没有隐忍的功夫就会过早泄露天机,不能在充分准备之后狠狠打击对方。

汉初人杰,张良为冠。汉高祖刘邦曾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张良别号)功也。”单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些字面意义去理解,会误以为张良对刘邦得天下的贡献,主要在于军事——不过一个高明的军师而已。其实不是这样,张良的谋略,是助刘邦取天下的,他是帝王之师,是开国之师。

苏轼在《留侯论》一文中说道: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羽)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此子房教之也。”

张良个人隐忍的本事可以从他和圯上老父相会的故事中看出来。第一次巧遇老父,那老人要他去捡踢掉到桥下的鞋子,张良原本惊愕想教训老人,却又忍住,看他是个老人家,拾起鞋子,甚至隐忍到跪一腿替老人穿上。老人去而复返,高兴“孺子可教”,约张良五日后相见,又以张良迟到为由改期再试,终于授予子房《太公兵法》。

这个因为忍之功夫得到的奇遇,使张良终身不忘忍字诀,以教人律己。不过,张良并非消极的隐忍,而是等待时机一击搏杀。刘邦曾与项羽相约分兵入关,刘邦本来要用全力攻取崤关,张良劝道:“秦兵尚强,未可轻。”让刘邦暂时忍耐,不要硬拼。直到以重金买通秦将叛变,再趁士卒军心不稳,一举进兵夺关。张良在这场战役中,开始的目的,是保存实力,等到时机到来,乘势取胜。

张良的这种“忍”是和“狠”相结合的,开始要硬得下心去“忍”,接下来要狠得下心去抓住战机。古往今来,在政坛、生意场,哪有人不明白“忍”功的重要?小不忍则乱大谋。能忍得住,也能狠得下,那自然能稳操胜券了。张良把握时机、因势利导的关键在于忍。忍得到时机,该狠的时候更能狠;过分强调忍与狠的功夫,不免让人觉得张良是个城府深、心机阴险狠毒的人。但是老子云:“弱者,道之用。”以弱守寡,是循机导势的重要前提。这种功夫,不仅仅是“术”的层次。能融会贯通这至深道理的人,必须涵养功夫达到“道”的境界,张良就是达到这种境界的高人。

所以,刘邦信服张良,主要在于张良至诚无私。虽“忍”不阴;虽“狠”不毒。运用奇谋,因机乘势。只让人感叹智计之巧妙,不致使人们有阴险狡诈的感觉,这里面的学问,幻化无穷,但是基本精神一脉相承。政坛、商场、对上、对下,事不同,理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