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建设经验

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建设经验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创业项目是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的源泉。除缺乏资金支持,缺乏基本技能以外,就业创业项目以及相关支持措施的缺位也成为阻碍浙江青年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

创业项目是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的源泉。在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做好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建设,是将各种就业创业项目与广大青年就业创业者进行有效对接的关键环节。项目平台不仅能为青年创业者储备优质的创业项目,也有助于引导青年创业者选准项目、选好项目,进而成功创业。

近年来,浙江共青团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主导作用,鼓励激发基层团组织的活力,积极引导广大青年投身项目竞赛和项目发展,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已初步建立,并形成了项目发展、导师扶持、基地孵化等三大工作领域,上述三大阵地的开辟将成为青年就业创业者找准合适项目、成功推进项目的重要基石。

一、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创业失败的理由往往是“创业项目不对头”或“创业项目选择失误”;成功创业人群也多归因于“良好的创业项目成就事业”。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的确能有效减少投资回报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成功的筹码。但青年由于受自身管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普遍感到确定创业项目“十分头疼”“很难抉择”,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投资现象。

除缺乏资金支持,缺乏基本技能以外,就业创业项目以及相关支持措施的缺位也成为阻碍浙江青年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这个现实要求:首先应该在全省形成青年就业创业项目发展平台,针对青年人有激情、有胆量但少理性、少能力的特点,通过项目竞赛的方式,发现、选拔、培育一批优秀的就业创业项目,在全社会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其次,建立青年就业创业导师扶持平台,为青年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咨询辅导工作。第三,由政府出面,积极创造条件,成立直接服务于青年创业的项目和技术研发机构,源源不断地提供适用于青年创业的项目和技术,如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主题的“景观设计”与“高级会展设计”、服务于通讯公司或网站的“彩铃设计”、填补国内配餐领域空白的“营养配餐”等创业项目,使其成为吸引并奖励青年创业的直接动力。同时,也要以政府购买等形式引领企业、创业者等共同开发创业项目,全力推动此类创业青年顺利创业。最后,建设创业基地支撑体系,畅通青年创业的信息交流。应该多为青年创业拓展场地,不断加快并扩大创业开发基地建设的步伐,力争形成各类特色鲜明的项目孵化基地或创业中心,以基地为综合平台,使创业者通过入驻基地获取各类帮扶,并由此带动新的创业者。

二、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

项目服务是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按照团中央“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省”的总要求,共青团浙江省委将项目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列入团省委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省五大平台之一,紧紧围绕青年就业创业的现实需求和共青团的中心工作,周密安排部署,创新工作思路,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主导作用,发动基层团组织的组织活力,运用团组织所擅长的社会化动员能力,调动组合各类社会资源,积极引导广大青年投身项目竞赛和项目发展,初步建立形成了项目竞赛、项目扶持、导师帮扶和基地孵化等工作阵地,围绕促进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

(一)科学规划,上下联动,初步形成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工作体系

共青团浙江省委在前期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团省委关于开展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方案》要求,明确了全省范围内的重点要求,各市及各条战线的侧重点和突破方向,各级团组织也都因地制宜明确了本地本单位推进项目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具体举措。注重示范引导,在全省确立一批示范市、县(市、区),推广工作经验,加强示范引导,更好地提高全省各地加大重点项目的落实力度。

在重点工作方向上,共青团浙江省委明确了围绕为“两创”总战略培养新生代创业人才,打造一条将赛事选拔、导师帮扶、项目孵化、组织交流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青年创业“服务链”,为项目服务平台建设指出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注重对基层的指导帮扶,先后印发《关于开展浙江青年创业创新行动的意见》(团浙联〔2008〕1号)、《浙江共青团导师带徒管理办法》的通知(团浙〔2009〕62号)、《关于组织开展青年创业创新送服务的通知》等文件,指导规范了全省项目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注重统筹规划,督促试点工作落到实处,先后印发《共青团浙江省委关于开展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团浙〔2010〕27号)、《关于下发共青团城市战线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指导性目标的通知》(团浙〔2010〕40号)等文件,对项目服务平台建设提出了可量化、可评估的实践标准,有效促进了试点工作的全面开展及迅速推进。

各级团组织在共青团浙江省委的精心安排、周密部署下,统一认识,营造氛围,健全机构,制订方案,落实行动,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工作成果。各类充满着实践智慧的工作载体不断涌现,青年就业创业项目发展的优秀典型闪耀光芒,一个脚踏实地、富有实效的项目服务平台工作体系初步建立。

(二)精心组织,突出品牌,系列化品牌化开展青年就业创业项目竞赛

共青团浙江省委坚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创业浙江”“挑战杯”等为代表的各级各类青年创业创新项目竞赛,通过赛事的锤炼,培育成熟的创业创新项目和创业团队,提高青年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创业创新潜力的青年。

一方面广泛开展“创业浙江”——青年创业创新项目竞赛,通过分领域、分层级竞赛的方式,挖掘树立青年创业创新优秀项目和典型示范群体,给广大投身创业创新的青年提供展示、交流、提升的平台,并以项目竞赛为牵动,着力培育各个青年群体的创业创新意识。一是面向青年学生,大力开展“挑战杯”创业创新系列竞赛,既注重与浙江的区域经济特点和产业发展导向相结合,又努力扩大竞赛覆盖面,通过成功举办首届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创业创新竞赛,将“挑战杯”竞赛延伸至高职高专院校,构建起分类分层的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竞赛体系。二是面向青年职工,大力开展青工技能创新项目竞赛。三是面向青年农民,大力开展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竞赛,通过县级初选、市级竞赛和省级决赛,运用浙江省创业就业基金会对优秀项目给予一定的贴息补助和奖励,同时提供导师、政策、阵地、信息等服务,扶持了一批青年创业典型,示范带动了更多青年投身创业创新实践。

另一方面联合省科技厅、教育厅、财政厅组织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自2006年始,每年在省内高等院校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的研究项目中,择优选择约300个项目进行资助,资助的经费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具有创新性的科技研究,每个科技创新项目可以获得5000元到8000元的经费支持。截至2011年,累计择优扶持学生科研项目6500余个,金额达3800余万元。目前,部分“新苗人才计划”科技创新项目已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

除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竞赛项目,杭州、宁波、温州等各地市、区、县也相继开展了数十个具有各自突破点和特色的青年创业竞赛项目,积累培育了一大批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优秀项目,培养选拔了一大批具有深厚发展潜力的青年创业典型。

(三)统筹兼顾,整体设计,着力打造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扶持整体链条

共青团浙江省委注重大力推进青年创业项目培育、选拔和成果转化工作,积极搭建项目服务平台,与在各个领域中组织开展的青年创业创新项目竞赛紧密结合,探索诸如“项目+培训”的培训机制、“项目+导师”的帮扶机制、“项目+政策”的培育机制和“项目+资金(政策)”的实践模式等全链条的项目扶持模式,构建优秀项目的培育和扶持平台,帮助青年把创业计划变成创业行动,把创新项目变成创新成果。

通过行之有效的实践,积极探索项目的推介和成果转化机制。以展馆设摊的方式集中展示青年创业创新优秀项目,与省内外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成功企业家和科技孵化基地进行现场洽谈,探索新技术、新项目与创业投资资金、创业导师、孵化基地的有效对接方式,促进政府和民间资金扶优扶强,提升青年创业项目向市场转化的成功率,培育更多的高新技术项目和新生代创业者;综合加强项目培训,利用专业社会力量开展对青年的创业培训;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导师带徒等途径,培育一批科技含量较高、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产业化前景的“创新型”项目,一批处于创业起步阶段、以创业带动就业为目的的“初创型”创业项目,以及一批具有发展潜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成长型”创业项目。

全省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地区已经基本建立了一个囊括不同创业领域、符合青年创业需求的青年创业帮扶项目库,并结合项目库特点,举办各类形式多样的青年创业项目发布会,将各类青年创业项目、人员纳入相应的创业培养帮扶计划中,给予创业培训、导师带徒、信贷支持和项目孵化等重点帮扶,使人才、项目、资金得到有效对接。

(四)教育引领,示范带动,积极推进青年就业创业导师帮扶工作

共青团浙江省委非常重视发挥社会动员能力,统筹社会各界资源,构建以青联、青企协(青商会)、农村青年兴业(星火)带头人协会组织和各地优秀企业家为依托,以企业家与创业青年结对帮带为载体,融经验传授、业务支持、资金入股、关系协调于一体的导师帮扶平台。

项目服务平台建设试点以来,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了能够覆盖各试点区域,以各级青年企业家协会的会员、青联委员为主体,同时聘请政府部门、有关专家等为补充力量的创业导师团。在工作实践中,以“X+1”结对帮带为主要途径,即X名企业家和职能部门导师结对扶持一名创业青年,为青年创业提供专业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截至2011年,全省聘请创业导师4000余人,结对创业青年数达到1万余人。创业导师的帮扶为全省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建设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五)统筹资源,系统建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孵化工作凸显阵地扶持效用

在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创业孵化基地是推动和实现青年成功就业创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共青团浙江省委依靠自身力量,借助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大学科技园区、小企业孵化园等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主动为入驻基地的青年创业项目提供从政策支持、创业基金、园区配套、产业配套到生活服务的“一条龙、一站式”服务体系,从而有利于增强创业青年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青年创业稳定率,最终促进青年就业创业项目的“落地”。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团组织基本都配套成立了青年创业服务中心,帮助创业青年入驻各类创业孵化园,为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的市场化、产业化提供阵地保障。如杭州的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宁波的鄞州青年创业园等孵化基地,在全省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促进创业青年实现梦想的良好摇篮。

(六)典型塑造,宣传引导,在全社会营造了项目服务平台建设的良好环境

为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业、熟悉创业的良好氛围,共青团浙江省委自2007年以来先后举办两届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之星”评选活动,从毕业十年内和尚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中分别评选出数十位大学生成功“创业之星”和最具潜质“创业之星”,在社会上树立了鲜明的青年就业创业典型,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

除此之外,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在浙江共青团网站上开辟专栏,编发《全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简报》,对项目竞赛、导师帮扶、基地孵化等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进行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宣传引导工作。

共青团浙江省委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的工作实践中,紧紧围绕浙江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扎实推进青年创业创新项目竞赛为龙头的系统性工作,初步构建起一个以“赛事培养+项目扶持+导师帮扶+基地孵化”为基本模式,体现共青团主导和社会化运作相结合,融青年就业创业项目发现、选拔、培育、推介、孵化等为一体的促进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

一、赛事培养模式

(一)基本模式

1.深化以“创业浙江”等为代表的各类青年就业创业项目(能力)竞赛

实践是青年投身创业创新的基本途径。以“创业浙江”——青年创业创新项目竞赛为牵动,广泛开展了系列竞赛、评比活动,在青年学生中举办“挑战杯”系列创业创新赛事,并率先在全国将“挑战杯”竞赛延伸至高职高专院校,积极构建分层级的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竞赛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在青年职工中推进“青工创新创效活动”,在农村青年中开展“创业创新项目竞赛”;在高学历高层次青年中深化“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引导各类青年群体投身创业创新的具体实践。创业类竞赛,既能营造氛围,也能培育项目,还能作为青年就业创业教育的补充。各级各类竞赛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创业潜力的大学生和社会青年,一部分参赛大学生在毕业后直接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竞赛也孕育了一大批创意新颖,技术先进,实用性强,具有较高的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秀作品。

除省级范围的各项赛事以外,各地也基本建立起了反映地方产业发展趋势、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特色的地方性竞赛项目,其中有些赛事有效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平台,有的立足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地方支柱产业,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探索覆盖青年就业创业项目发展全链条的项目发展平台

在各地探索建立融项目比赛、项目征集、项目发布、项目点评、项目优化、项目实施和申报项目资助资金等服务为一体的项目发展平台。与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青年中组织开展的创业创新项目竞赛紧密结合,探索诸如“项目+培训”的培训机制、“项目+导师”的帮扶机制、“项目+政策”的培育机制和“项目+资金(政策)”的实践模式等全链条扶持模式。

(二)特色实践

1.全力依托“创业浙江”创业创新项目竞赛,持续强化示范带动效应

为认真贯彻落实团中央关于“全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文件精神和浙江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共青团浙江省委联合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等单位在全省开展了浙江青年创业创新行动,并通过举办“创业浙江”——青年创业创新项目竞赛(以下简称“创业浙江”竞赛),积极打造服务青年创业就业的新载体,引导和服务广大青年投身创业创新实践。2009年12月,共青团浙江省委在原“浙江青年创业创新基金”的基础上,新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省级公募基金会——“浙江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并以此为依托,通过“创业浙江”年度竞赛,进一步加大了对优秀青年创业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截至2011年,“创业浙江”——青年创业创新项目竞赛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累计收到参赛项目13600多个,11万名青年直接参加了竞赛活动,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取得了突出的实绩,成为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建设的典型案例。

一是注重宣传引导,面向各界青年广泛开展首届“创业浙江”竞赛。2008年1月,共青团浙江省委联合相关单位开展了首届“创业浙江”竞赛。竞赛面向45周岁以下的社会各界青年和青年集体,分为市地赛区竞赛和省属企业、高校为主的战线竞赛,采取青年自主申报创新成果或创业计划,通过层层选拔的方式评选产生优秀青年创业创新项目。经过赛区竞赛和战线竞赛层层评比,共有360个创业创新项目进入省级决赛。为充分体现竞赛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省竞赛组委会组建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科协主席李兰娟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劲分别担任主任和常务副主任的省级专家评审委员会。经过专家评定和社会公证,首届“创业浙江”竞赛评选产生了省级创新项目、初创型创业项目、成长型创业项目金奖30名,银奖45名。在获奖项目的后续奖励和扶持机制上,共青团浙江省委改变了以往单向的“给线、补钱”的奖励方式,实施了“奖励、借贷”的扶持办法。创新项目奖获得“浙江青年创业创新基金”0.5万~2万元的奖励;初创型创业项目奖获得3万~5万元偿还式无担保启动资金;成长型创业项目奖最高可获得中国建设银行200万元的贷款支持,并获得基金30%~40%的贷款贴息。在“创业浙江”——改革开放30周年浙江青年群英会暨青年创业创新表彰大会和浙江省“青年创业”送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上,还对省级获奖项目和青年进行了隆重的表彰。

二是加强重点扶持,面向农村青年积极开展第二届“创业浙江”竞赛。2009年7月,针对农村青年创业缺资金的现状,共青团浙江省委联合省银监局下发了《转发〈关于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导、推动全省各地加强与农村信用联社(合作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小额信贷扶持农村青年创业工作。在此背景下,共青团浙江省委联合相关单位以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为主体开展了第二届“创业浙江”竞赛。根据第二届竞赛农村创业项目为主体的特点,共青团浙江省委制定了竞赛的评比原则和竞赛办法,以县级初选、市级竞赛、省级评定为顺序分级开展。各地团组织按照整体部署,统一品牌,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在县级初选的基础上,各市级组委会共评选产生市级优秀农业项目179个参加省级终审。第二届“创业浙江”竞赛历时5个多月,参赛项目涉及现代农业(农、林、渔、牧、副)、服务业(服务管理、市场中介等)、中小型加工业等诸多领域。在第二届竞赛中,结合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的特点,共青团浙江省委在获奖项目的后续奖励和扶持上采取了贴息奖励和培训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优秀的农村青年创业项目在规定期间内完成还贷的,将获得全额贴息,其中:金奖项目贴息额最高为人民币15000元;银奖项目贴息额最高为人民币10000元;优秀奖项目贴息额最高为人民币5000元。同时,共青团浙江省委还组织获奖农村青年参加经营管理培训和交流座谈活动,进一步提升农村青年的创业素质,促进农村青年发展。

三是坚持继承创新,积极开展第三届“创业浙江”竞赛。2010 年8月,共青团浙江省委在认真总结前两届“创业浙江”竞赛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第三届“创业浙江”竞赛。第三届“创业浙江”竞赛重点面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较高,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产业化前景的创业项目和处于创业起步阶段、以创业带动就业为目的的初创型创业项目,侧重于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坚持辐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创新原则,并且突出节能环保原则。最终,第三届“创业浙江”竞赛按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分行业、分类别评选出了《谷绿农品高端农业发展项目》等12个金奖项目、《留驻童音儿童个性化录音制作》等20个银奖项目和《富阳市新沙岛农产品休闲观光采摘》等50个优胜奖项目。获奖项目将分别获得由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提供的一次性资金奖励,奖励金额分别为2万元、1万元和0.5万元,并纳入浙江青年创业创新行动政策扶持范畴。

2.各级各类青年就业创业竞赛活动有效整合多层次资源,形成鲜活品牌

全省各级团组织充分利用本地经济发展的特色及优势,将鲜明的地方经济发展特色融入到各类赛事中。如2010年,杭州先后举办“我的地盘你做主”2010杭州大学生创业活动,杭州首届创业实战营销争霸、第三届“创业浙江”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竞赛、“创业有道”杭州青年网商创业大赛、“抢滩下一个柯桥——2010杭州青年创业英雄大会”、“创业杭州·商城掘宝——2010‘吴山商城杯’杭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绿盛-渔菓杯”杭州大学生创业项目挑战赛、“杭州银行杯”淳安县首届青年创业项目大赛等8场市级创业大赛,“创业杭州”的鲜明形象得以树立。同时,注重统筹各层次、各群体青年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各地团组织分别以在校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城乡青年等群体为重点,积极开展不同领域、类别的青年创业创新项目竞赛。面向青年(大学生),联合工商部门开展了青年网络创业系列活动;面向大学生“村官”,联合组织部门举办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大赛;面向在校大学生,联合教育部门开展大学生网络创业大赛。这些创业竞赛发掘了一批优秀创业项目,并重点在小额贷款、创业技术支持、创业导师结对帮带、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的帮扶措施,帮助其解决创业初期面临的困难。如宁波就以推进农村青年“1+X”创业帮扶计划为依托,开展全市农村青年创业项目竞赛;以组织开展宁波青年自主创新周为龙头,大力开展“青少年发明创新大赛”“发明创新项目成果对接会”“金点子”等系列活动,积极搭建青年创新建功平台,引导青年在推动宁波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成长成才;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载体,组织开展面向大学生和中职学生的一系列优秀创业竞赛,搭建竞争历练和宣传展示平台。

3.各地充分运用赛事培养的各类支撑要素,着力打造后续培养集成式平台

竞赛结束并不意味着对项目扶持的结束,而是项目扶持工程的开端,全省各级团组织从金融跟进、就业促进等形式做好竞赛的后续相关工作,重视诸如金融财税、人才培训、实践锻炼等支撑要素的作用。如杭州广泛开展大学生模拟招聘、就业技能比赛,掀起各行各业青年创业创新的热潮。宁波持续开展了“创业宁波”——全市青年创业大赛,为全体参赛项目提供意向性融资支持,还引入专业风投机构;为参赛选手提供宁波青年创业学院创业培训券。温州以项目竞赛为动力,打造“各领风骚”的“精英图谱”,强化青年就业创业的“自信心”。对农村青年小额贷款创业项目竞赛中运行相对良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创业项目给予一定指导与奖励,建立农村青年优秀创业项目库,适时培育与扶持初创项目使之实现发展;围绕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节能环保、发明创造等环节,开展各类工种、技术的青工技能比武、创新创意活动,促进青工的技能提升、推动企业的技术革新。温州市举行温州青年创业挑战赛,围绕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资助资金申报、孵化项目推荐、导师帮带对接、创投风投推荐等服务,促使创业计划转为创业行动,创业项目转为创业成果。台州开展青年创业创新系列赛事,扶持优秀创业项目,联合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以共同选拔方式产生参赛项目,继而举行台州青年创业大赛,积极组织引导广大青年投身创业实践,挖掘一批优秀青年创业项目,对获奖选手给予低利率贷款奖励和跟踪服务,扶持青年成功创业;积极开展企业青年职工技能大比武和跨企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以青工小组科学技术课题攻关的形式,提高青工技能水平,推动企业技术革新,提高青工综合素质。金华连续两年开展“赢在职场——金华青年就业创业挑战赛”系列活动,包含了创业项目征集、大型现场招聘会、“创业之星”评选等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现场展示多个青年创业项目,帮助青年达成初步就业意向和实习意向。

二、项目扶持模式

各类青年就业创业竞赛是通过赛事扶持模式发现、培育、推介具有市场生存能力和潜力的优秀青年创业项目的先行之举,在赛事扶持的链条后端,注重加强对各类项目的持续性跟踪培育、推介及成果转化等工作。浙江共青团组织在项目服务平台建设中,规定动作有亮点,自选动作有创新,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扶持上取得了丰富多彩的突出成果。

(一)基本模式

1.建设完善各级各类青年就业创业项目库

浙江共青团按照社会化运作模式,对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进行评估,选择确定一批市场前景好、操作性强、适合青年创业的项目,并通过引进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项目、大学生发明项目、社会商业竞赛项目,逐步建立并完善各级各类“青年创业项目库”,切实发挥青年创业导师作用,积极做好各类比赛中涌现的优秀项目的后续跟踪服务工作,整合并推出一批双赢的创业帮扶项目。目前,全省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地区基本建立了一个囊括不同创业领域、符合青年创业需求的青年创业帮扶项目库,并结合项目库特点,举办各类形式多样的青年创业项目发布会,将各类青年创业项目、人员纳入相应的创业培养帮扶计划中,给予创业培训、导师带徒、信贷支持和项目孵化等重点帮扶,使人才、项目、资金得到有效对接。

2.努力完善青年就业创业项目培育平台

各级共青团组织在进一步深化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各类农村青年创业帮扶计划、“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各类青年自主创新周的基础上,围绕技能提升、技术创新和开展创业等内容,广泛开展以“创业浙江”竞赛为龙头的各类青年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培育了一批在团内、在社会上和在青年群体中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青年就业创业实践项目,为青年合理选择创业项目指明方向。

3.建设完善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成果转化平台

本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强化社会化运作、把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事业做好做强”的原则,在做好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和青年创业孵化园区建设基础上,汇总、梳理各类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竞赛积累的青年原创性创业项目,加强与专业项目咨询评估公司的合作,着重加强青年创业项目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探索,力争通过专业化服务促进创业项目的转化,使创业项目能早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逐步建设一个创业项目、市场、资金有效对接和交流的转化平台。

(二)特色实践

1.各地创业项目库建设呈现数量足、结构优、后劲大的显著特色

各级团组织在项目库建设中,注重对盈利能力强、吸纳就业人员多、实施效益好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筛选一批适合本地发展、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市场前景广阔的创业项目,择优向社会推介。杭州较早启动了创业项目库建设,通过社会征集优秀且尚未实施的青年创业项目,聘请专家、导师优化项目,对有意实施创业项目的大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并帮助其注册公司,实施项目。衢州在创建青年创业项目资源库过程中,重点将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青年创业创新项目大赛、好青年金点子大赛中部分优秀的创业项目纳入资源库。资源库创业项目以中小型和微型创业项目为主,具备投资少、规模小、收益稳定等特点。嘉兴以建设青年创业数据库为重点,搭建项目服务平台,将创业青年数据库、创业项目库和创业导师库作为青年创业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内容。舟山普陀在网上青年创业项目展示中心展示项目,选择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收效快为特点的项目,初步建立以代加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农业合作生产等为主要行业的青年创业项目库,帮助青年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

2.各地项目库开放式运营,项目推介宣传及成果转化培育工作成效显著

各级团组织非常重视项目培育的个性化需求,做好创业就业项目的跟踪扶持,及时了解和帮助解决各类创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扶持形式,加强对重点项目的指导。对各类竞赛获奖项目进行跟踪,确保相关政策的落实,并提供专家免费指导、青年企业家结对帮扶、帮助联系创业贷款及其他优惠政策等服务。如连续举办了三届的杭州创业项目交易会,主要针对目前青年创业创新项目缺乏资金或项目缺乏推广渠道、商业模式以及实际运作经验等问题,邀请各界百名企业老总、投资者、风投公司负责人、创业导师等参加活动,在现场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洽谈,通过投资、融资、合作、加盟等合作途径,在活动中达成投资意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各地区围绕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资助资金申报、孵化项目推荐、导师帮带对接、创投风投推荐等服务,促使创业计划转化为创业行动,创业项目转化为创业成果。宁波围绕创新成果、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等三类创业内容,进一步加大项目的选拔、培训和宣传力度,积极举办范围广、内容实的多项创业竞赛,并根据实际需求为创业项目提供培训、资金、阵地、导师等服务,为脱颖而出的优秀创业项目搭建平台;另一方面,按照社会化运作模式,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了一批以中国人寿、淘宝、美涂士等为代表的市场前景好、操作性强、适合青年创业的项目,并适时举办青年创业项目发布会,为广大有志于从事创业的青年做好项目对接服务。绍兴以在绍高校为重点,以创业一条街、大学生创业园为载体,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建设,为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提供平台支持,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创设各类载体,通过“青年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等活动,筛选一批青年创业示范户和示范项目,提供信贷、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台州注重发挥项目推介部的作用,与中央财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达成协议,定期和不定期邀请高校专家为青年人才创业提供推介和专业指导。湖州实施青年创业项目评优扶持计划,以在校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等群体为重点,建立完善社会化、常态化的青年创业创新项目申报、评审、扶持、跟踪、推荐的帮扶流程,在资助资金申报、市场信息引导、导师帮带对接等方面对优秀项目提供服务,同时对经扶持成功发展并符合条件的项目积极向经委、农办、科技等部门进行孵化推荐。

三、导师帮扶模式

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最重要的是服务满足其根本需求。根据调研及相关科研成果的结论,青年创业者的主要需求除资金扶持外,还主要集中在导师带徒弟、政策兑现等几方面。导师带给青年创业者的,不仅是经验,还有资本、客户等青年就业创业的关键资源。共青团浙江省委在深化开展“导师帮扶”活动时,注重整合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专家学者的力量,逐步形成了“导师+项目”“导师+资金”和“导师+产业”等模式。

(一)基本模式

浙江共青团统筹整合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专家学者的力量,探索激发导师的荣誉感、责任感与满足其项目扩张的内在利益驱动机制相结合的模式,依托青联、农促会、青企协等资源,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青年创业导师队伍,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指导和咨询。目前,各县(市、区)基本成立了一支涵盖各个创业领域、吸纳多方优势资源、帮扶工作运转良好的青年创业导师团;积极利用媒体等资源,组织开展切实有效的结对帮扶活动,让更多有志有能力创业的青年与导师、创业项目开展结对,每个县(市、区)都举办了形式多样、富于实效的导师带徒弟、项目对接活动,努力帮助青年实现创业梦想;根据青年就业创业需求,组建青年就业创业辅导机构,通过专题报告开展项目管理评估、项目孵化和创业指导等系列服务,提高青年创业的成功率。

在具体实践中,探索以“导师+项目”的模式,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对接活动,畅通对接渠道,搭建帮扶平台,为创业青年提供产业链接、产品对接、市场对接、信息对接、技术对接、经验对接式的指导;探索“导师+资金”的模式,为优秀的、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建立导师资金支持风险评估及应对机制,建立合理的资金回报机制;探索“导师+产业”的模式,将适当的创业项目纳入到当地主流或导师所在行业的产业集群中去,建立良性的业务联系,为青年创业项目起步发展创设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特色实践

1.各地导师帮扶工作队伍齐、内容实、机制新,示范引领作用明显

全省各级团组织重视发挥导师帮扶机制的实效性。以各级青年企业家协会的会员、青联委员为主体,同时聘请政府部门人员、有关专家等组建创业导师团,不断壮大青年创业导师团,完善导师结构,统筹整合建立全省创业导师人才库,并实行跟踪服务、协调和管理,积极探索导师帮扶激励机制、退出机制和反哺机制。杭州团市委深化“导师带徒”活动机制,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导师坐诊”“导师接待日”“创业沙龙”等活动,为上千人次的创业青年提供面对面答疑解惑的平台,帮助他们解决创业中的问题。宁波青年就业创业导师帮扶工作不断加强,自2008年以来,团市委以“X+1”青年创业帮扶计划为统揽,不断深化导师结对帮扶内容,主动加大帮扶力度,帮助了一大批有志创业的青年实现了创业梦想。一方面,积极依托青联、农促会、青企协等资源,进一步扩大宁波青年创业导师团规模,充实完善导师结构,积极探索导师帮扶激励机制、退出机制和反哺机制,用足用好导师资源,推出更多更好的双赢帮扶项目,让更多有志有能力创业的青年与导师、创业项目结对,有效提升了创业帮扶的深度与成效。另一方面,通过导师积极开展政策帮扶,帮助创业青年用足用好培训、贷款、税收、技改和人才开发等政策资源,切实减轻了青年的创业压力。此外,积极培养各类创业导师典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创业导师。绍兴以市青企协为依托,选择一批优秀青年企业家担任创业实践导师,按公开面试、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师徒关系,为大学生提供手把手、面对面的创业指导;通过扩建创业就业导师团树典型;搭建各类平台,让导师进校园,进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充分发挥导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湖州全市各级团组织积极整合青年创业相关政府处室负责人、农林科技专家、优秀青年企业家、浙大青年硕博士资源,建立各级青年创业导师队伍,以“项目+导师”的模式,促成创业青年与导师、专家、企业家、硕博士结对,为青年提供了市场对接、信息对接、技术对接、经验对接式的指导,实现“传帮带式”的共同提升。

2.各地实践中不断加强导师与企业、项目的无缝对接,突出实效

各地在加强导师帮扶机制建设时,注意以“项目+导师”等模式,大力开展创业项目帮带计划,为优秀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市场、技术、经验等有针对性的服务,切实提升青年创业项目成功向市场转化的几率。并将导师职责进一步明晰:保持与结对创业青年的联系,及时了解结对成长型企业发展的进展情况,适时对如何解决问题和困难给予指导和帮助;根据结对创业青年的意愿,适当安排到导师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帮助创业青年学习体验企业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舟山普陀积极开展“创业实干X+1”计划,建立“普陀创业导师团”,发动区域内青联及优秀青年企业家、机关青年与创业青年开展结对创业行动,构建融经验传授、业务支持、资金帮扶、关系协调于一体的导师帮带平台;衢州为创业青年提供了保姆式全程服务,邀请农、林、水等各方面专家教授、知名企业家等组成了“衢州青年创业导师团”,为创业青年提供项目论证、政策扶持、技术指导、信息咨询等服务,避免创业青年走弯路,用企业家的成功经验启发青年创业;台州加大“导师带徒”活动开展力度,批量充实“青年创业导师团”,多次举办台州市青商大讲堂活动,由创业导师在青年创业创新项目库中选择创业青年和项目,对创业青年进行“一助一”辅导,提供全过程、综合性的创业帮助。丽水市组建了青年就业创业讲师团和导师团,通过授课、一对一结对等方式,重点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观念引导、政策指导、技能辅导、典型带动等方面的服务。

四、基地孵化模式

对于初涉创业的青年来说,资金、场地、创业技能等都是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有些创业者就是由于无法克服这些困难,纵有好项目好想法也难以实现。而各类创业基地(园)、孵化器却集聚了各种政策、资金、场地、信息、导师等优质资源。因此,浙江各级共青团组织在建设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过程中,善于从青年就业创业项目培育、选拔、推介、成果转化全流程出发,注重在发展链条末端形成合力,大力开发、建设各类创业基地(园)等孵化器。共青团浙江省委在部署开展这项工作时,坚持市场法则与组织优势相结合,引导各级团组织采用多种模式建设、运用创业基地等综合性服务平台,提高了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有效性。

(一)基本模式

一是共青团与企业共建,企业的资金、场地优势与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相结合,吸纳青年入驻创业,企业对此进行扶持并享有优先与好的创业项目进行合作或者收购的权利。如杭州青年创业基地和宁波(鄞州)青年创业孵化园。杭州青年创业基地由杭州团市委和浙江赛博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联合创建,提供1.5万平方米的2年免租场地和政策、融资、法律、培训和市场推广等服务;宁波(鄞州)青年创业孵化园由鄞州区青年创业协会与鄞州银行共同创建,2007年起,通过每年一届的鄞州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月”,逐步形成了孵化园服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培训、见习和创业的四大服务体系,使广大青年创业有了强有力的阵地保障。

二是政府建设共青团参与,如设在各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科技孵化器的青年创业园、青年创意孵化基地,共青团依托园区和基地提供的场地免租、政策指导、中介服务、经营辅导等优惠服务,整合青企协的导师资源和募集的创业创新基金,为大学生及社会青年创业提供服务。此外,许多高校也在团省委的积极推动下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如温州大学非常重视创业教育,设立了面积12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目前,该创业园共有42支学生团队,主要从事文化创意、技术开发、销售等行业,注册公司超过十家,最高注册资金500万元。自2007年以来,先后有2000多名大学生入园开展创业实践,累计收入约2000多万元。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园推行“全真环境下的创业教育”新模式,要求进入创业园的学生企业,按照国家工商、税务管理有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优胜劣汰,同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校内外创业导师的指导。创业园成立至今,无一家企业亏损。学生通过创业,个体创业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参加创业实践的学生普遍反映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既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又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每个创业项目都由3~7个学生组建的团队共同经营,团队根据业务的需要继续聘用一些学生。因此,创业学生还影响、带动了校内外数千名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一个“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正在该院形成。

(二)特色实践

1.基地孵化的阵地建设成绩显著,基地数量得到大幅提升

各级团组织积极争取党政领导支持,充分整合资源,纷纷筹建大学生“村官”创业园、青年就业创业孵化园等多种形式的青年就业创业服务组织。如在具有良好工作基础的杭州,注重合作联建青年创业基地,先后建立了杭州青年网商创业乐园和10000平方米的恒生创业加速器等,免费为入驻企业和青年创业项目开展运营培训和管理指导。宁波针对不同行业类别、不同发展阶段创业青年的实际需求,努力瞄准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领域,积极整合资源,依托高校、企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打造了一批行业特色鲜明、服务效果好的专业型、效益型青年创业孵化园,切实满足了广大创业青年的创业需求。截至2011年,全市建立共青团主导的青年创业孵化园7个,其中宁波(鄞州)青年创业孵化园被评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建立青年创业创新实践基地10个,对进入基地的青年创业项目,提供中介服务、授信贷款、场地优惠、科技成果奖励、经营奖励和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政策扶持,为青年提高实践能力,增长创业经验提供帮助。

2.基地孵化的容量和质量呈现递进式上升发展,助力提升青年创业成功率

各地区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类别的创业青年的实际需求,努力瞄准不同行业领域和优势领域,积极整合资源,打造一批行业特色鲜明、服务效果好的专业型、效益型青年创业孵化园,切实满足广大创业青年的创业需求;同时注重做好青年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的宣传、入园创业青年的组织和创业扶持政策措施的协调落实工作。如衢州加快青年创业基地(园)建设,筹建交通银行衢州就业创业学院,带动青年实现抱团创业,团市委还在衢江区莲花镇建立了青年农业创业基地。台州临海抓好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全市建成青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两个,为创业青年提供“低门槛准入,零成本创业”的优惠条件,支持青年投身农业创业创新;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能培训、业务指导、项目推介、媒体宣传等方法,营造“比、学、赶、超”的创业创新氛围,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激发他们的潜能,并以此全面提高员工技能操作水平,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打造一支创业创新实践队伍。绍兴青年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依托现有的企业园区、创业科技园建立青年就业创业孵化基地,通过提供就业导航、就业信息服务、技能培训、资金支持、基地孵化等措施为青年创业就业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性、立体化支持服务。金华开展“青年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建设,依托各类专业市场、专业街以及创业园区等整合政策、资源、资金等要素,提高青年的创业成功率。

一、服务就业创业青年实际需求,突出项目服务平台建设的普遍性

在项目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始终将工作面向最广大的青年,充分尊重青年就业创业的意愿和需求,切实把握青年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迫切问题、现实需求和瓶颈制约,把青年最普遍的就业创业诉求作为选择项目服务平台建设的着力点和工作努力方向的基本标准,体现工作的普遍性;以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狠抓实效的务实态度,不断加大实践探索力度。既结合试点地区实际,力求在“点”上有创新、有突破,更善于在全省范围内从“面”上寻找着力点更大范围地推动工作;同时,区分城市、农村青年的不同集聚方式以及学生、青年职工等不同青年群体的就业创业基础,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工作,在项目服务过程中重点突出大学生、农村青年及大学生“村官”、外来务工青年及社会闲散青年等群体,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积极探索共青团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有效路径。

在工作中坚持尊重主体和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尊重就业创业青年的意愿和诉求,为青年就业创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提供共青团组织力所能及的信息、项目、资金、导师和场所等服务;积极引导青年更新就业创业观念,提升就业创业技能,形成“就业与创业互为基础、互为助力”的良好理念,实现青年的顺利、成功就业创业。在具体工作中,多想想青年需要什么项目,青年在选择创业项目时最需要哪些帮助,青年最需要导师的哪些帮助,青年创业项目在实际运营中最需要哪些指导和扶持等问题,才能真正服务好青年的就业创业需求,真正实现好建设项目服务平台的根本目标。

二、加强项目扶持全链条设计,巩固项目服务平台建设的整体性

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建设是一个具有完整上下端的链条,只有加强平台建设的全链条设计,着眼于项目服务平台建设各项要素,突出工作的完整性,努力构建包括项目、辅导力量、资金、阵地和信息在内的全要素、全链条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才会产生应有的实效。

青年就业创业项目的发掘、选拔和培育是各级共青团组织为青年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共青团浙江省委以“创业浙江”——浙江青年创业创新项目竞赛为统揽,在项目服务平台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从“项目选拔—项目建库—项目服务”的项目发展链条。首先要抓好项目源,通过举办“创业浙江”——浙江青年创业创新项目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农村创业青年小额贷款项目竞赛、城市青工技能大赛等项目竞赛等,在竞赛中遴选遵循“发明成果—创业计划—初创项目”发展路径的各类创业创新项目。同时面向青联、青商会等委(会)员所在企业,广泛征集适合青年创业的好项目,从源头上提升项目培育的有效性;其次建好项目库,通过分类把握创业项目的个性化需求,对符合浙江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可行性强的优秀项目进行梳理、汇总,以便不断充实和完善各级青年创业项目库。对入库项目,在做好创业项目与创业青年的有效对接和创业项目跟踪服务基础上,实行动态管理,才能提升项目服务的时效性;再次是要加强项目服务,针对发明成果类、创业计划类、初创类项目的不同特点,分别采取创新成果交易会、进驻创业孵化园、提供导师信息、金融服务等差别化服务措施。通过以上工作,项目服务平台建设的整体性才能得到持续巩固。

三、形成机制合力,落实目标管理,强化项目服务平台建设的联动性

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建设作为服务体系建设的五大平台之一,是全团的一项重点工作,共青团浙江省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项目实施工作纳入全年目标管理,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机构;各市、县(市区)也相应成立工作领导机构,确定具体工作部门,把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常态工作。在工作推动中,既充分认识共青团在项目服务平台建设中的组织优势,团结凝聚团内力量,又要各部门分工负责、通力协作、上下联动、整体推进;既充分依靠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又要充分尊重各环节市场合作主体的利益诉求,主动争取党政资源,大力整合社会资源,在整合各方资源的过程中,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适度支持原则,努力寻求多方共赢机会,不断扩大平台建设合作主体力量,探索党政各部门扶持青年就业创业条线政策与共青团组织群体服务面的结合点,促进项目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的持久性联动发展。

共青团浙江省委在制定统一的工作规划,明确目标、分类指导、协调进度的基础上,构筑了全省各级团组织共同推进服务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工作的整体推进机制,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青年就业创业项目全方位、多层次服务的网络系统。制定出台了有关促进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的考核评估办法,统一步调,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团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建设跨越“及格线”,迈向“冲刺线”。

在项目服务平台建设中,还要根据各地区在区域经济特征、财政体制划分、青年群体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客观考虑基层团组织在项目服务平台建设中面临的工作力量薄弱,财政支持有限等现实条件,确立不同层级团组织的工作侧重点,上下一体,共同推进,进一步强化项目服务平台建设的联动性。

四、完善品牌化、社会化运行,确保项目服务平台建设的专业性

坚持品牌化运作,以“创业浙江”——青年创业创新项目竞赛为龙头,使项目竞赛、项目推介、项目孵化等各个环节和领域,都能够形成独特的工作品牌,凸显项目服务平台的专业化、成熟化运作优势。在项目服务的全链条上,都要突破传统竞技领域,着力增强吸引力,如“行行出状元”——2011宁波市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就在竞赛的组织设计、宣传推介上突出了统一的形象标签、统一的语言风格,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优势和力量。应当对竞赛、项目、典型人物等强化社会宣传,着力提高影响力;对赛事组织、导师扶持等工作进行权威认证,着力体现活动的权威性;要将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的各项工作载体都塑造成行业标杆,着力体现其专业性和导向性。

坚持社会化运行,在工作队伍上,要坚持开放性和多元化。应充分发挥由政府官员、专家学者、青年企业家组成的专业团体在项目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社会精英人士为就业创业青年传经送宝;真正激活青年创业俱乐部、创业园、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见习基地等平台的运作效能,创造更多条件让不同群体、不同层次、处于不同阶段的就业创业青年交流心得,碰撞思想。

坚持项目推进,系统建设,以项目化方式来确保工作的专业性,针对项目服务平台建设中涉及的经济性、专业性领域,切实提高专业研究能力;在工作过程中,要关注各子项目设计是否是促进青年就业创业项目服务平台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关注各项之间的互联互动;强化系统性建设,以项目服务实效为最终检验标准,将项目服务内容以项目化操作方式予以确定,并推动各项任务的落实,确保各项任务的实效,以多项目、重互补、强关联的形式构建完整的项目服务平台建设。

五、坚持继承创新中求发展,保持项目服务平台建设的连续性

在开展项目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及时跟踪就业创业青年的需求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态势,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载体的同时,要注重继承与创新的辩证性,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事实上,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或者进一步深化,是一个能够增强政策信度和效度的理性选择。在继承中要善于阶段化实施,重点突破,根据项目服务平台建设整体工作目标和计划,设定分阶段的实施方案,并对每个阶段设定重点突破的工作项目。如创业浙江项目竞赛就较好地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大赛在保持稳定的基本格局的情况下,每年根据形势的最新变化,对年度主题、覆盖人群、侧重方向等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大赛的品牌影响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保持了高度的识别度和认可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