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技术让制造更灵活

技术让制造更灵活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数字技术将在拉动式经济中扮演关键的赋能角色。“活产品”将成为工业市场的核心。内置软件的“活产品”能预测需求并加以应对,将成为读懂用户心思的好伙伴。紧密连接的“活产品”将成为工业市场的主流,充当紧密联系制造商和客户的纽带。能识别意图的人体传感器已在制造当中,并将在全面实现数字化设计和制造时担当主角。

显然,数字技术将在拉动式经济中扮演关键的赋能角色。在现今的初步阶段,我们感受到数字与实体产品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而这一点将在未来二十年变得愈发强烈。

联网的新兴智能设备将得到更广泛地应用。这将增强员工的行动力,使工作流程变得自动化,还能将数字化机器融入工作,促进员工对实际情况的洞察和控制力。

到2040年的拉动式经济及其以后,本书中描述的所有技术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这些技术也将在工业生产中处于更复杂的位置,与产品、运营、客户、交互和员工深度融合。

“活产品”将成为工业市场的核心。内置软件的“活产品”能预测需求并加以应对,将成为读懂用户心思的好伙伴。紧密连接的“活产品”将成为工业市场的主流,充当紧密联系制造商和客户的纽带。

卖家与买家之间的互联意味着产品制造将不再局限于某家工厂。在竞争动力与个体客户偏好的驱动下,将形成多样化的流程,并在拉动式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设想在2030年,某汽车制造商的复古车系列需要大量的零部件。其采购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企业可集中策划,待客户订购后再到本地生产。或者可采取桌面制造的方式,企业提供定制化设计,再由客户在其3D打印机上进行生产。再者,客户可在制造平台上设计零件,再由企业负责生产和运输。第四种方法是开放式制造,也就是由企业提供蓝图,再由客户在本地设计和生产零件。

到2040年,工厂中的工业制造也会发生类似的变化。工业格局将变得更加分散,快速成型、大规模定制、分散和快速制造将成为常态。从前需要半年才能得到的原型,届时在一周之内便可完成。

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后,单位价格就会下降,促使支付能力攀升,从而激发对个性化服务和成果的需求。在上述发展的带动下,资产和资源利用率通常也会提高,为客户和企业创造更丰厚、更可持续的成效。

现在,位于中国深圳的多家手机制造商就已先声夺人。这些制造商能把手机制成汽车钥匙的样子,并能在短短几天内交予客户。

即便是汽车等目前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其生产流程都将更加灵活,从而打造出定制化产品。服务于全球市场的大型、专门工厂将寿终正寝,能快速应对本地需求的小型工厂将成为时代的主流。

但是,本书反复提及的工业平台仍将是二十年后拉动式经济的一大显著特征。对于纷繁复杂的各类开发商来说,硬件是核心,而硬件的开发取决于各类应用程序和软件。

苹果公司和iPhone所开创的平台模式将普及到许多工业产品当中。在拉动式经济中,平台硬件将成为强大生态系统的核心。

没有平台产品充当核心的较弱生态系统仍能正常运转。但到2030年,生态系统将是企业生存的前提,所有企业都将成为生态系统的一员。统筹重要平台和生态系统将不完全是老牌工业企业的专利,拥有灵活初创模式和颠覆能力的新竞争者将成功崛起。毫无疑问,像优步一样的服务同样能玩转工业界。

鉴于将产生庞大的工业数据,并需将其传回中央处理器以供分析和自动化流程控制,联网功能可能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因而边缘计算或雾计算也将得到广泛应用。软件即服务的概念将成为渗透整个工业界的标准。汽车、重型设备和公共设施制造商运营自身服务器农场的时代已不复存在,而是会将数据上传云端以便储存和处理。

不断延长的电池寿命将大大促进信号采集设备、语音识别设备、无线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眼下,移动设备的通用电源、无线充电、充电界面、太阳能和运动充电器、燃料电池和生物燃料正在飞速发展,并投入大规模生产,以满足对设备电力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

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将使大型工厂获得史无前例的生产力,仅需少数几个高技能主管在工厂和控制台监管即可。而且,软件驱动的各类眼镜和穿戴技术也将增强机器操作者的能力,弥补其在视力、听力和体力上的弱势。

协作机器人将应用于企业各个部门,帮助研发和客服部门大幅提升生产力。据估计,到2030年,最少有30%到40%的工业岗位将被协作机器人取代。内含智能算法的协作机器人甚至可充当白领,成为董事会成员。

自动化流程优化、可穿戴计算机、机器学习和情境感知服务所带来的巨大优势,必将给企业的管理工作带来影响。过去,分配任务和协调是企业主管的工作。但随着原本面向众包和企业应用的软件算法可胜任这类工作并取代主管,中层管理者这一职位将逐渐走向衰亡。到2030年及其以后,企业的日常运营需搭配先进的预测性工具。

纵观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声音、触觉和手势将在新时代主导企业内外的人机交互。具备响应和预测功能的系统将通过眼球跟踪、情绪信号和其他非语言线索来探知意图。毫不夸张地说,协作式计算机将能读懂人心。

这将需要多传感器接口、增强现实和智能触摸屏等技术。能识别意图的人体传感器已在制造当中,并将在全面实现数字化设计和制造时担当主角。(5)

通过传感器和数据流,机器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紧密联系。这些技术将充分利用人类感知,从而变得更加敏锐,甚至可以做到隐形。因此,我们也将见证人类、机器、平台以及交通、医疗、安全和城市等广泛智能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家用空气净化器或汽车将与健康检测仪一同接收公共污染信息。桥梁和道路将变得智能,并与个体交通参与者进行互动。

本书已强调,软件将成为未来开发商和客户的主要价值来源。鉴于目前软件的飞速发展,到2030年其先进程度可想而知。作为工业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保持软件与硬件的紧密同步是至关重要的。本质上,目的就是要缩短硬件的发展周期,使其跟上软件开发的步伐,并使工业产品更加趋近于软件。

软件与硬件之间的共生关系会进一步加强,彼此相互协调、并驾齐驱。由于材料能任意变型或能改变导电性等物理性质,硬件也能做到像软件一样实时更新,从而能与软件一起协调发展。

最后,在超级云计算、动态和虚拟网络架构以及认知计算的基础上,互联网及其在产业界的分支——产业互联网将充分释放潜能,以意想不到和快速变革的方式实现自身发展。

需达到的目标有,企业具备自组织能力,仅需从外部进行远程控制,或生态系统在评估和交付成果时发展出自我决策的能力。

算法将利用庞大的数据总结出人类与机器的行为模式。为了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算法将改变自身代码,但这一过程也将产生意外和不稳定因素。

最终,“活产品”、超个性化与高度灵活的生产设备将一同改变工业格局,加快回流趋势,届时小型自动化工厂会迁至离终端客户更近的地方。全球化的概念将被“定制化经济”所取代。

在如此环境中,网络架构的设计需能充分利用神经网络在决策方面的优势,也就是能选出最优路径来连接各个网络。

按照拉动式经济的定义,快速行动是第一要义。因此,无论向市场推出何种硬件产品或服务,都需最大限度地实行模块化,企业供应链也是如此。着手投入拉动式经济,并判定企业将担当统筹者还是供应者的角色。

企业应始终保持软件开发的思维模式,牢记客户需求,并相信能在数周内造出任何产品,或至少完成可投入测试的原型。把用户体验作为战略重点并假定企业将以某种方式与产品相连。使产品面向低成本制造,但便于根据市场偏好进行定制化,并且假定产品的生命周期短但循环范围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