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路与框架

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路与框架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思路、框架与对策季明川[摘 要]本文研究提出了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功能特点和发展框架,包括基本原则、循环层次、生态产业链条构建、重点模式和工程技术等;对循环型生态农业案例进行了解析;提出了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对策措施。推行清洁生产,全程防控污染,使污染排放最小化。

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思路、框架与对策

季明川

(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本文研究提出了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功能特点和发展框架,包括基本原则、循环层次、生态产业链条构建、重点模式和工程技术等;对循环型生态农业案例进行了解析;提出了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框架;对策措施

1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功能和特点

1.1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含义

循环生态农业是高技术、知识化农业,是依据现代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及循环经济理念,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知识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经济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依据上述原理形成的循环生态农业综合配套技术,主要是指高产、优质、高效、资源节约(节水、节地、节能、节本)型高新技术、农作物病虫草害生态控制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技术、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等。

1.2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功能和特征

循环型生态农业体现了以下功能:(1)农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本质特征,即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2)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增长持续性,生态效益持续性,社会效益持续性三个不可分割的方面;(3)以配套的高新技术体系为支撑的科学化、知识化农业,区别与以经验决策和传统技术为基础的传统农业;(4)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及农业物质循环、清洁生产工艺,体现了“3R”原则。

2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的思路与框架

2.1基本原则

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和减少废物优先的原则。减量化原则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而在农业生产全程乃至农产品生命周期(如从田头到餐桌)中减少稀缺或不可再生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再使用原则是指资源或产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如畜禽养殖冲洗用水可用于灌溉农田,既达到了浇水肥田的效果,又避免了污水随意排放、污染水体环境等。再循环(资源化)原则是指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循环利用和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减少废物优先的原则要求将避免废物产生作为经济活动的优先目标。

其他相关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和整体性协调原则、生物共存互利原则、相生相克趋利避害原则、最大绿色覆盖原则、最小土壤流失原则、土地资源用养保结合原则、资源合理流动与最佳配置原则、经济结构合理化原则、生态产业链接原则和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双赢”原则及综合治理原则等。

2.2循环层次

农产品生产层次。推行清洁生产,全程防控污染,使污染排放最小化。农业产业内部层次物能相互交换,互利互惠,废弃物排放最小化。

农业产业间的层次。不同产业间相互交换废弃物,使废弃物得以资源化利用。

农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层次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2.3生态产业链(体系)构建

2.3.1农业的生态产业链(体系)

由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生态牧业及其延伸的生态型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构成,不同生产和消费之间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和产业生态链等方式形成网状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生态产业体系(链网)。

2.3.2产业部门生态体系构建

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量上是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有机体。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产业网络,其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

2.3.3支撑技术体系

包含:农业清洁生产理念与生态技术体系;资源替代理念与资源高效利用及循环利用技术体系;生命周期理论及环评技术;农业生态管理理念与生态管理技术体系;农业产业生态链原理与技术体系;循环生态农业的相关法规、优惠政策和保障体系的建立。

2.4重点推广模式

由山东循环型生态农业的示范经验表明,适宜推广的重点模式包括:(1)以防治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的主因子调控模式;(2)充分利用时空资源、高产高效的生物共生互利模式;(3)以农业废物资源化为主的优化配置的物质良性循环模式;(4)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开放复合模式;(5)区域整体布局、综合发展模式等。

2.5重点工程技术

经试验示范表明,农林复合工程技术,农田立体间套工程技术,庭院生态工程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工程,生态控制病虫害工程,高效节水工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工程技术,水田种养共生互惠工程技术,农畜产品加工增值工程技术,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技术,农业和农产品标准化工程技术,农业产业化工程技术,市场贸易工程,生态文化工程,“三农”统筹工程,城乡统筹发展工程等,是循环型生态农业应重点推广的工程技术。

3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案例

3.1龙头企业带动型案例(以凤祥集团为例)

山东凤祥集团是以肉食鸡为原料进行肉食鸡屠宰、熟制品、乳制品、生物制品、调味品、保健品、食用菌、植物油纺织品以及各类畜禽饲料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为主,跨行业经营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在搞肉鸡屠宰加工、带动当地肉食鸡养殖产业发展的同时,把肉鸡生产的废弃物和副产品进行加工,变废为宝,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循环农业产业化之路(框图1)。

img27

框图1 以肉鸡加工为链条的循环农业产业化模式-凤祥模式

3.2生态家园循环模式案例(以沂源县为例)

“生态家园”是在土地承包经营,一家一户农民自己承担组织生产的基础上,以自然界微生物—植物—动物的生物循环为基础,把一家一户的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通过食物链的形式紧密连接,形成生物养分在家庭内部的循环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改良土壤结构,从而有效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自然品质,增加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家园”建设是集微生物利用技术、新能源技术、立体种养技术、农业环保技术于一体的农产品生态技术模式。“生态家园”生产模式加强了微生物在生物养分循环中作用,体现了生物产品的循环作用和增值,使经营者得到自然的无公害的优质动、植物产品。沂源县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实施“生态家园”模式,目前,已在多数农户实施,产生了良好效果。其模式生产过程及产品的形式如框图2。

img28

框图2 生态家园循环过程图-沂源模式

从框图2可以看出,各种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植物形态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一部分作为农户生产的一级农产品(植物产品),另一部分则被农户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加工成畜牧业的饲料,形成动物形态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作为农户生产的二级产品(动物产品)。而各种家禽、家畜的粪便等,农户又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把它分解成有机气体(沼气)和有机混合物(沼渣、沼液)。有机气体是农户可利用的农村再生能源,有机混合物作为有机肥料回归土壤,完成“生态家园”式生产的物质循环。这种循环增加了微生物在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物质分解作用,在每进行一次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农户都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各种动、植物产品,并以此得到自己应得的社会报酬。

3.3农林牧渔结合型循环模式

该模式先后在山东省河口等地区实施,取得显著效果。特点是以林果为主,畜禽养殖与水产养殖相配套,并与种草(菜)相结合。比如池塘(低洼地)养鱼,岸边和闲杂地种草(菜)、种果,平地建立猪圈养猪,猪圈边建立沼气池、生化池。猪粪尿通过沼气池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液、沼渣作为养鱼和种果、菜、草所需的肥料,沼气池产生的沼液和沼渣富含氮、磷、钾和微量元素以及氨基酸,是优质高效的有机肥,不仅能促进果树生长和改良土壤,而且能增强果树的抗旱、抗冻、抗病能力,增加产量,提高水果品质,产生的沼气作为养猪、保温和民用,草、菜作为养鱼、猪的青草饲料,鱼塘泥作为果、草的基肥,它们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相互转化,形成综合利用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农林牧渔结合型循环模式(框图3)。

img29

框图3 农林牧渔结合型循环模式图

3.4食用菌生物链循环模式

该模式用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生产食用菌后的副产品——食用菌糠,既可以返田肥地,又可以作为营养丰富的牧畜饲料,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定陶县马季集是该模式规模化生产的典型。在马集带动下,全县发展规模较大,效益较好。该食用菌生物链循环过程如框图4所示。

框图4 食用菌生物链循环模式-定陶县马集模式

3.5“四位一体”温室大棚循环模式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将再生能源—沼气、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沼气池及厕所等四个因子,依据它们的依存关系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人畜粪为肥源,实行种植业(蔬菜)、养殖业(饲养猪、鸡)相结合的北方庭院生态工程模式。在同一温室内实现种植养殖并举、产气积肥同步和能流物流较快循环的生态系统。该模式在山东省东阿县最早在90年代初期试点示范,后进行了推广,效益显著。“四位一体”温室大棚循环模式示意框图如5。

img31

框图5 “四位一体”温室大棚循环模式图-东阿模式

3.6设施农业生态模式

寿光是我国设施农业模式的典范。在悠闲的梯地面积上,充分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为动、植物生产提供可控制、适宜的生长环境,延长了生产季节,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为循环高效生态农业探索出了一条节地型、集约型、科技创新型现代农业之路。

4循环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4.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

4.2切实转变观念

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型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4.3搞好规划

要加强循环型生态农业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节地、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当地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