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北地区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

苏北地区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魏善涛摘 要 苏北地区是江苏省经济洼地,能否在发展中实现转型升级,能否实现振兴崛起,关系到全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本文着重分析苏北地区当前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探讨该地区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途径及对策。关键词 苏北经济 发展转型 方向对策苏北地区包括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五市,与苏南五市相比,经济总量差距较大。

魏善涛

摘 要 苏北地区是江苏省经济洼地,能否在发展中实现转型升级,能否实现振兴崛起,关系到全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本文着重分析苏北地区当前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探讨该地区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途径及对策。

关键词 苏北经济 发展转型 方向对策

苏北地区包括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五市,与苏南五市相比,经济总量差距较大。2012年江苏省GDP总量达4.86万亿元,苏北地区GDP总量是1.08亿元,占比为22.2%,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00亿元,苏北地区刚突破1000亿元,占比约20%。最新出炉的全国城市GDP五十强排名中,苏南五市有四个入选,其中,苏州第6、无锡第9、南京第14、常州第33,可喜的是,最新的排名中,苏北有徐州、盐城两市进入。但全国人均GDP城市排名中,苏北五市没有一个城市包括县、县级市进榜。所以,江苏省到2020年要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如何提高苏北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经济总量和幸福指数至关重要。

苏南地区经济崛起的因素有三条很重要: 一是苏南地区的区位优势,比邻“黄金水道”长江,东有上海市西有省会南京市的经济带动与辐射;二是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较早,尽管改革开放前十多年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但转型升级较快,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三是苏南地区文化底蕴深,发展观念进步。而反观苏北地区,徐州区位优势相对较好,经济上也只是领军于苏北;有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之称的连云港市是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但是区位优势发挥的差强人意,其港口对市域经济包括苏北其它几个市的辐射带动力多年来一直未有大的显现。

上世纪90年代,苏北地区工业企业也曾有所发展,但因国家加强淮河流域污染治理,工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一个地区经济能否繁荣,主要靠制造业、旅游业等。宏观来看,我国经济初期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大多得益于制造业出口,尽管生产效益低、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但毕竟也赚出了“第一桶金”,“中国制造”直到今天在全球经济影响还是很大,对于欧美经济甚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在苏南地区的表现尤为明显,反观苏北地区,制造业多年来一直未能形成规模优势,主要还是一些中小企业。

一个地区的发展与其文化底蕴是很有关系的,即所谓文化生产力。相对苏南地区,苏北地区干部群众的文化观念落后,谨小慎微,思想解放明显滞后,这是导致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苏北五市近十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得益于如火如荼的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改善了人居,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最终买单的是购房者。一方面,群众住房条件改善了,但是口袋里钱少了,消费水平势必下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财力增加了,而财政支出却并不科学,普遍的情况是,基础设施投入过大,而涉及民生改善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投入又偏少,群众幸福指数普遍偏低。近些年来,政府主要的精力主要也是放在抓经济上,而地区间经济竞争异常激烈,招商引资热度居高不下,苏北工业经济并未真正取得高速优质发展,不少地区新上项目主要还是环境污染较重、资源消耗大、科技含量不大的中低端项目,而且人力资源匮乏、产业链条不整、服务环境较差,并未形成良性发展格局,为了发展,饥不择食,急功近利的粗放式发展仍未有根本性改观。

农村发展仍然处于低水平阶段,农民收入普遍较低,传统农业经济很难让农民致富,目前苏北地区多数农民主要靠进城打工增加收入,而农村教育、医疗条件并没有根本性的进步,农民社会保障依然处于较低水准,农民生不起病、农民子弟上不起学的情况仍很普遍,改善农村环境、提高保障水平,一直是农民的心声。

1. 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向节能环保型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牺牲环境、资源高消耗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实践证明,这种增长方式完全背离造福人类的目标,不仅危及人民的生命健康,牺牲的环境、资源代价还将绵延后代,也很难持续发展下去。苏北地区坚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否则将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将更加严重。

2. 扭转房地产拉动经济发展的发展模式

房地产行业膨胀发展导致的泡沫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央不断出重拳打压房价,但在苏北地区,在城市化的幌子下毫无节制地出卖国有土地,甚至填海造地,房地产行业方兴未艾,近年来,苏北地区房地产行业的财税收入占比很大,大部分地区甚至成为财政的主要支柱,急功近利成为一种常态。房地产行业不是不能搞,而必须有计划、有控制地发展,当前这种“摊大饼”的做法必须扭转。

3. 发展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苏北地区低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而且人口比重很大。上一轮的城市化建设力度明显大于新农村建设。政府的行政、财力资源大部分还是用在城市化建设和管理过程,而面广量大的农村地区的各种基本条件仍未有起色。教育、医疗、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完全两重天,因此发展方向必须转变。

4. 工业经济重点向中高端制造业

制造业是一个地区保持经济增长的重点行业,苏北地区过去的制造业主要还是中小企业的中低端水平,近年来,随着江苏南北产业挂钩的推进,苏北地区的制造业正在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但产业集聚效应仍未形成,正在面临本土中高等人力资源匮乏的状况,后续发展仍面临很大挑战。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潜力最大的是消费品市场,当前苏北地区的消费品制造业仍是弱项,需要着力引导。

1. 观念瓶颈

近些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减免了农业税,发放农业生产补贴。但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毕竟还是有限的。苏北地区近些年来地方财政收入也在不断增加,也在搞新农村建设,但农村基本条件还是差强人意,根子上的问题还是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够。

农民是对我们国家的崛起贡献最大的阶层,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的胜利实际上就是无数农民的生命换来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起的那几年,数以千万计的农民饿死了,而正是他们的生命奠定了我国重工业发展的基础,“文化大革命”到处混战,工人搞派系,工业生产也处于停滞状态,唯有农民还在土地上汗流浃背地劳动着,避免了国家经济的崩溃。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市居民生活提高了,农民却没有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还在城市里到处奔波打工,城市越来越美,农民却难以在城市里安居乐业,甚至还遭受形形色色的歧视。搞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就是工业反哺农业,市民帮助农民。这样的理念亟待着力培植,需要大力弘扬,新农村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首要的是突破观念上的瓶颈。

2. 金融瓶颈

苏北地区中小企业已成为市场主体,但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难的瓶颈仍未有突破。企业资金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主体因素。中小企业普遍反映资金短缺,流动资金不足,不少民营企业因缺少资金无法扩大生产。但是企业没有更多的资金扩大再生产,融资较难以及应收账款较多,货款的回笼周期较长都是主要原因。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融资有限,当前的贷款政策限制了企业的贷款额度,一般情况下银行是以企业的厂房进行质押担保,相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3. 人才瓶颈

近些年来,苏北地区新上项目不少,但是本土中高端人才普遍匮乏,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苏北地区广大群众普遍希望子女“跳农门”,即便是市民,多数都不希望子女在大中专院校毕业后回到苏北来发展。二是政策方面,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及相关配套政策还不足以吸引中高端人才。有些地方的政策甚至是“叶公好才”,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还不浓,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还没有形成,留不住人才,特别是中高端人才,这是企业发展面临的很大困境。

1.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苏北地区低收入最大的群体在农村,农民靠传统农业根本不可能致富,农业生产方式必须转型升级。根据国际经验,一国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便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但现代农业体系初期往往需要大投入,一方面需要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扶持,实质意义上就是“以工哺农”,另一方面应该出台更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主、民间资金投入到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上,农民一方面作为现代农业的生产者,获得报酬和养老,另一方面以自己的土地作为股本,获得分红。

2. 农民土地开发的成都经验

上一轮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周围的农民土地不断被蚕食,失地农民越来越多。苏北地区农民人多地少,土地被开发,农民获得的补偿却很低。如何让失地农民享受到开发增值,成都市的做法值得借鉴。成都市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而不需要经过政府征用,农民从土地“指标”拍卖上得到实惠。据媒体报道,成都市都江堰市天马镇近年来仅靠卖宅基地的“指标”,村集体和村民就挣了2.8亿元。用这些钱来搞集体住宅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汶川大地震之后的重灾区重新焕发新颜。百姓安居乐业,真正成了城市化最大的受益者。成都市土地产权改革首开全国先河,具有典范意义,值得认真探究,真正以人为本,调整发展思路,更好地谋求民生改善。

3. 让进城打工农民在城市安家落户

苏北地区进城打工的农民很多,他们是城市里最辛苦的建设者,但却不能在城市里安居乐业,享受城市里的优质教育、医疗和优美环境资源。最近,经济学家茅于轼提出的建议值得思考。地方政府是否可以考虑多建一些廉租房,让进城民工也“安得广厦俱欢颜”,同时让民工子弟享受跟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根本上地破除户籍限制。这个门槛应该是很容易打破的,关键在于执政为民的认识高度。

从2007年开始,江苏省探索南北共建园区创新实践,鼓励苏南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落户苏北,到2010年江苏深化南北合作,新批南北共建园区7个,全省共建园区增至27个,苏南开发区共派出137名各级各类干部及管理人员到共建园区工作,各共建园区开发建设公司注册资本总额达到25.7亿元,进一步推动了苏北承接产业转移的速度和力度。这些转移项目规模大、领域宽,产业层次也明显提升,除了机电、纺织、化工外,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项目相继落户苏北。南北共建园区,苏北发展与苏南转型的“双赢”的格局正在不断形成。另一方面,中央企业十多个大型“转型”项目也先后落户苏北地区,这些新上项目无疑给苏北地区工业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当前,对于苏北地区地方政府而言,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对企业发展的服务上,包括项目审批、建设、人才供给以及一些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上,让这些项目在发展中实现转型,尽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特别是人才资源挖掘,应该更多与中高等大中专院校搞好项目人才对接,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中高端人才引进政策。

房地产行业的确创造了很大的税收和土地出让金,但是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必然也随之加大,一个普遍情况是,地方政府每年财政收入都在增加,但总是入不敷出,难有节余,甚至还背上沉重的债务。郎咸平教授认为,我国很多政府早已负债累累,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在苏北地区,同样如此。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与基础设施的政府财政支出比例严重失调,城市日新月异似乎更被视为政绩,而前者总是举步不前,群众受益寥寥。这样的发展战略必须转型,支出较大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严格的项目评估。这一点,美国的制度值得借鉴,市政项目能不能做,必须进行所谓的战略环评,需要各方人士反复讨论。我们的财政支出如果毫无节制,最终背债的是政府,受害还是群众,道理很简单,财政入不敷出了,改善民生就变成了可望而不即的海市蜃楼。

中小企业受技术、资金限制,转型很难,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受到的政策歧视必须彻底改变,地方政府应该构建更好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特别是在融资、税收政策上应该更大幅度的放宽、搞活,在新技术服务上则需要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真正做中小企业的贴心人,中小企业才有可能实现转型,更好更大发展。

旅游业发展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是一个增值的产业,从世界来看,旅游业甚至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导行业,我国最典型的莫过于海南。苏北五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近十年来其发展情况未为乐观,相较于临近的鲁南地区旅游发展,甚至有退步的趋势。旅游业对于苏北地区构建消费型经济社会的潜力很大,应该更大力度的发展。

(作者单位: 连云港市市委宣传部创建办)

参考文献

[1] 魏杰.中国发展转型.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5)

[2] 杨显惠.先让农民崛起.在2012年“中国梦践行者中大行”演讲

[3] 郎咸平.郎咸平沈阳报告会,2011(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