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二五”期间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与路径问题研究

“十二五”期间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与路径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二五”期间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与路径问题研究《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以及《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都强调上海要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十二五”期间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与路径问题研究

《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以及《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都强调上海要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这里的制造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加工和生产,应该是由设计研发、采购、物流、生产、销售和服务组成的系统。

先进制造业与一般制造业而言差别在于其“先进性”。这里的“先进性”体现在:一是产业的先进性,即体现未来经济发展方向、产业技术走向以及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作用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战略产业。二是产业链环节的先进性,即产业链环节中利润率较高,控制力较强的某些环节,例如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环节、控制市场的销售和采购环节、体现品质和品牌的服务环节等。三是产品的先进性,即在产业链生产环节中能够用较少的要素投入(土地、资源、能源)生产出较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既体现在产品的异质性、高品质、高技术含量上,也体现在产品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对环境的影响较低等上。四是产业运行机制的先进性。产业运行机制的先进性其实反映的是一种制度设计,包括企业制度、产业内的企业构成、产业创新体系的完整性、市场化程度等。较好的产业运行机制能够使得产业具有持续创新的动力、面对市场波动的抗风险能力,进而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综合来说,先进制造业即由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或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产业,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具有较高的利润率和较强的产业控制力的产业链关键环节,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产品以及能够进行持续创新、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的产业运行机制所组成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由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可知,先进制造业是一个产业体系,不仅包括高端的产业,还包括产业链的高端、产品的高端以及完善的产业运行机制。因此,对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和路径问题的研究,不仅要探讨产业发展方向、构造合理的制造业产业结构,也需要深入到产业内部,掌握产业链关键环节,提高产业控制力和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打造高端产品,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需要研究如何保持产业持续的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最终目的是提高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

一、“十一五”以来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一)“十一五”以来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概况

按照《上海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十一五”末,即2010年上海工业总产值规模将达到2.5—2.7万亿元,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占40%左右。截至2008年末,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要力争实现从“发展中调整”到“发展中提高”的转变,经过“十一五”以来的调整和提高,上海先进制造业中一批重点产业、关键领域、龙头企业和重点产品在国际市场已经初具竞争力,基本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产业价值链构成、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以及产业创新体系。

从产业体系构成看,“十一五”期间,上海基本形成了航空航天、船舶、信息化学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产业,电子通信、精品钢材、汽车、石化、成套设备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和光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共同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格局。

从产业价值链构成看,“十一五”以来,上海先进制造业不断向商务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和设计创意等环节拓展,形成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态势。先进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高附加值环节不断加强,总集成、总承包能力不断提升,核心部件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设计研发、采购、物流、加工制造、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先进制造业价值链体系。

从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构成看,“十一五”期间,上海先进制造业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研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实现了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中低速柴油发动机、轨道交通大车、船用曲轴、液化天然气船、ARJ飞机、8500TEU集装箱船、1.65万吨油压机、万吨级丙烯酸新技术、单克隆抗体药物、TFT驱动芯片等核心技术的重要突破。宝钢、上汽、电气、振华重工、沪东造船等大型企业集团立足自主创新,上海先进制造业产品日益高端,宝钢的汽车板、船舶板等精品钢材,石化产业的精细化工、装备产业的核心部件和极端制造、电子信息行业的集成电路、汽车产业的自主品牌汽车等,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上海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品牌。

从产业创新体系构成看,在上海先进制造业中,基本形成了外资、国资为主,民资为辅的市场主体结构。各市场主体在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设计研发、销售物流等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衔接日益紧密。数量众多的大学、研究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推动着产业创新,产学研结合的共性技术平台也不断发展,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不断探索。随着上海国际化、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上海的创新环境日益完善,对创新人才的集聚作用日益显现。一系列的产业政策从财税、土地、人才、项目审批等方面突出了对产业创新的鼓励。

(二)“十一五”期间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特点

1.工业集中投资和产业向园区集聚推动先进制造业规模扩大

“十一五”期间,上海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3。投资的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在36个先进制造业行业中,装备、船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等重点产业投资比重较高,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纺织业及纺织服装业投资力度明显减弱。从产业投资和产业增长速度的关联看,重点投资行业也是“十一五”期间增长速度较快、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行业。

“十一五”以来,上海延续了“八五”以来产业向园区集中的发展思路,在“十五”时期已有的微电子、汽车、石油及精细化工、精品钢材等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又建成了临港装备产业基地和长兴岛船舶产业基地,使得上海先进制造业在总量上进一步扩大。通过漕河泾、外高桥、金桥、临港、张江、闵行等一批产业特色明显的工业园区实现了产业集聚,通过产业集聚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投资回报率,再加上上海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好的产业配套能力带来上海先进制造业持续的高增长,支撑了上海经济快速增长。在上海先进制造业总产出规模中,41个市级以上的工业园区超过50%。

2.重点项目建设和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先进制造业能级提升

“十一五”以来,上海先进制造业通过大项目建设带动了核心技术的突破,通过核心技术的突破推动着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产业规模和能级的不断扩大,大产业、大项目和大基地建设共同推动着先进制造业不断升级。“十一五”以来,在上海先进制造业内部结构中,重工业比重逐年上升,重化工业化特征明显且呈加快发展的趋势。例如,以电气集团重型装备、沪东重机柴油机等项目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大项目带动装备制造业核心部件和极端制造能力的提升,相应的发电设备、输配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重型机械、微电子装备、环保机械、数控机床及机电一体化设备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通过中低速柴油机、船用曲轴等核心技术的突破,船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液化天然气船舶、超大型油船、超大型集装箱船(8 500箱)及船用核心部件的生产供不应求。

3.以国有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体共同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国有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是上海先进制造业的主力军(1)。从产值规模看,在上海工业产值规模中,60%的工业总产值是由外资(包括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创造的,35%是由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创造,民营企业在先进制造业产值规模中的比重较小。从新增投资看,在上海先进制造业新增投资中,也以外资和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体。从劳动生产率看,上海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中,大型企业高于中型企业,前者大约是后者的2倍;中型企业高于小型企业,前者大约是后者的1.47倍;中央企业高于地方企业,前者大约是后者的5倍。

4.产业非均衡发展影响先进制造业的抗风险能力

一是产业结构的非均衡。在上海先进制造业结构中,在重点工业行业中,低附加值的产业(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较大,而高附加值的产业比重较低,对资源能源的依赖程度高且产业转型的难度大,影响了上海先进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是产业链环节的非均衡发展。上海先进制造业中生产加工的比重较高,与制造业紧密相连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低,不仅影响了整个先进制造业的利润率,也影响了先进制造业的产业控制力,面对经济剧烈波动时,抗风险能力也较弱。例如,电子信息产业是上海的大型产业,出口比重也较高,但整体上集中于电子计算机制造,集中于非核心部件制造、整机组装及代工生产,处于低附加值环节,行业利润率低,在全球金融危机来临时,受到的影响较大。

三是出口结构(市场结构)的非均衡。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外向度较高,市场结构的非均衡发展导致部分重点产业对外需市场的过度依赖。以2008年为例,上海工业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32%,其中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占上海出口的比重更高(2008年两者合计占全上海出口交货值的85%)。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也主要以外部市场为主,出口占各自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也较高,分别是56%和42%。从行业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出口比重较高,占整个出口的52.8%。其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占7%左右。当外部经济出现问题时,影响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健康发展,集中体现在2009年度,工业出口交货值大幅下降,带来整个上海工业的大幅波动。

二、“十二五”期间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现实条件变化

(一)国际金融危机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对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影响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上海的先进制造业受到较大冲击。危机暴露出上海先进制造业存在的问题,部分产业外向度高,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危机使得这些产业率先受到影响。企业缺乏应对危机的举措,在外需市场受到影响时不能及时调整战略,内需市场渠道不畅通等。2009年,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系列产业振兴规划和政策以及上海的积极努力下,上海先进制造业生产经营情况逐月改善,但总的来说依然增长乏力。从国际经济形势看,各国刺激经济的政策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经济没有根本性的改观,这是上海先进制造业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十二五”期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将持续并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例如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带来国际贸易保护的日益加剧,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出口还将面临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等问题的困扰。对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来说,改变对外需市场的过度依赖、内外市场并重,调整出口的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非常重要。

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技术发展方向将发生较大变化,对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科技和新产业的提前来临,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的要求日益严格,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新一代IT产业和绿色制造业成为新的潜力产业。未来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将不再是资本、资源和劳动力的竞争,碳生产率和节能降耗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因而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必然成为上海先进制造业新一轮发展战略的重点。

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萎缩、资源瓶颈和低碳经济对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形成双重压力。发达国家技术走向、国际产业格局调整对上海先进制造业提出新的要求。“十二五”期间,上海需要培育新的战略产业、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对资本和资源的依赖,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形成以高端制造业以及较强的产业控制力为基础的健康的实体。

(二)国家战略调整、上海城市功能转型对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影响

2009—2010年,国务院出台多个国家性的区域发展战略,体现国家新一轮发展战略思路的变化,除了注重沿海布局外还开始注重沿边开发,从东部、南部延伸至中部、西部和东北等地。

在新一轮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重心逐步向内地移动,随着全国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内地省市产业配套能力的提高,加上劳动力、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具有较好的条件,今后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将成为一种趋势。另外,国家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对上海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长三角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提高,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延长线,江苏沿海会迎来较快的发展,上海在新一轮发展中如何把握主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率先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率先实现产业对接,占领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增强产业控制力成为重要的任务。

在上海自身的发展战略中,“四个中心”建设是国家战略,是国家对上海城市功能塑造和提升的要求。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建设都离不开实体经济,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支撑。长期以来,上海先进制造业支撑了上海经济增长、带动了要素集聚、促进了商品贸易,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大浦东区形成、虹桥商务区的建设、迪斯尼项目落沪等,国家对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新的内涵,这要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来支撑,也需要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研发中心的支撑。

(三)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现实条件变化

2008年,上海人均GDP突破10 000美元,按照工业化理论,上海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高技术化、高加工度化是后工业化时期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典型特征,从上海先进制造业的现实条件看,则面临着规模扩张、投资驱动的不可持续,以及能源环境压力增大和商务成本提高的问题。

第一,总量规模和发展速度不可持续。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先进制造业长期保持2位数增长,先进制造业总规模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 600亿元,到2008年达到25 968亿元,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有所下降,为24 888亿元,按照“十一五”规划,至2010年将达到25 000—27 000亿元,随着总规模基数的不断扩大,上海先进制造业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不断减弱,规模扩张和发展速度不可持续。

第二,投资驱动与空间约束日益矛盾。一直以来,投资驱动是上海先进制造业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的主导因素之一。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需要以土地、项目为载体,需要资金来支撑。从上海的现实看,土地的制约越来越强,大项目也在不断减少,“十二五”期间先进制造业面临空间约束和载体约束。另外,从投资的资金来源看,一直以来外资是先进制造业投资的重要来源,但近三年来,利用外资出现下滑。“十二五”期间,这一趋势还将持续,资金来源不足对先进制造业投资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能源供应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上海先进制造业中重工业比重较高,而且随着工业化的推进,重化工业比重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对能源需求形成高度依赖,上海的能源供应在总量和结构上都存在着矛盾,保障经济运行的“煤电油气运”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另外,重工业对能源高消耗带来较高的碳排放,上海的环境容量有限,能源环境承受能力都受到考验。

第四,生产成本和商务成本不断提高。上海工业用地的供求矛盾使得土地价格不断上升,厂房、办公房租赁价格不断上涨和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职工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等综合成本支出增大提高了上海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另外,随着上海新一轮发展,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虹桥商务区、迪斯尼等项目的陆续建成,上海的商务成本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商务成本提高会带来企业利润的下降和产业的外移,制约了成本型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推动着上海先进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型。

从后工业化的要求和上海的现实条件看,调整、优化、升级将成为“十二五”时期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另外,后工业化要求形成以服务业和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国际上从工业城市向服务业转型成功的城市往往立足制造业,一方面通过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发展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发展相关的会展业、物流业、大宗商品贸易等,另一方面通过先进制造业升级实现高技术、高知识密集型转型,向结构轻型化转型。对上海这个先进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比重较高的地区来说,先进制造业的调整和转型是后工业化时代新的经济支撑点。

三、“十二五”期间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

“十二五”时期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环境变化和现实条件要求上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方向,以研发、创新和增值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进一步拓展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空间,实现先进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先进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来说,“转变发展方式”将是“十二五”期间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线,重点是发展模式上实现从总量扩张向资源节约、从粗放向集约转型;发展动力上实现从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产业方向上向代表产业技术走向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产业转型;在产业链环节上实现向附加值较高、控制力较强的设计研发、市场服务等环节转型;产品上从一般的加工制造向高端产品提升,品牌化产品转型;产业运行机制上着力于塑造有利于产业创新的体制机制。

(一)构建新型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十二五”期间上海先进制造业的产业体系,应该是由代表产业发展方向和世界先进技术走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国内处于前沿高地的战略产业、能够引领带动上海先进制造业整体提升的先导产业,以及能够突破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制约的基础性原材料产业共同构成。

对上海的技术选择来说,新型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是产生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结构提升的重要力量。其意义在于,首先能够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能够促进制造环节向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环节延伸,尤其是通过总部经济包括跨国公司、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培训中心、销售中心及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集聚人才、提升管理、延伸服务,技术增值。再次,能够创造出多层次、大容量、关联性强的新就业机会。

从目前看,代表世界先进技术走向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有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新一代IT产业和绿色制造业等。在国际国内处于前沿高地、能够引领带动上海先进制造业整体提升以及相应的原材料产业包括新能源及装备、航天航空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重大装备产业等。综合起来,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主要包括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软件信息服务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

对高新技术产业来说,一是要聚集要素投入,注重产业链的完整性和规模化,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上海先进制造业中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二是重点突破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以关键环节的发展带动产业发展,增强产业的主导力、提高产业根植性、控制产业风险。例如,民用航空领域重点在于大飞机的发动机技术、机载设备以及其产业化。新能源领域需要加强前沿技术攻关,打通原材料等关键环节,建成先进的技术研发中心和产业生产基地。三是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关联带动效应,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例如以民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带动上海科研院所、零部件配套、原材料供应等相关产业的有序发展,形成产业体系。在新材料领域,以关键设备配套的基础材料、特种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以及新型绿色环保材料推动航空航天、核电、超超临界火电等产业的发展。

(二)做强产业链关键环节

对上海先进制造业中产值规模较大总体上又处于加工制造环节的产业,考虑到上海的比较优势,可以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发展,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环节、控制市场的销售环节以及体现品质和品牌的服务环节是发展的重点环节,以重点环节的发展提升带动整个产业的附加价值,促进产业链优化升级和产业结构软化,提高产业主导力和控制力,减少市场波动中的风险。

对上海来说,产值规模较大以加工制造为主的产业主要是指一些成熟产业,例如钢铁、石化、纺织产业等,电子信息产业虽然整体上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但就上海的实际情况来看,也主要集中在非核心部件的制造。这些产业需要从产业链关键环节出发,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发展提升产业品质,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例如,钢铁产业立足上海精品钢材等产业基础,向上游和高端发展,不断发展合成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钢铁延伸加工、资源开发和贸易、信息、生产服务、金融服务等相关服务业。完善海外资源供应体系、优化海外营销体系等服务体系。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两端延伸,加强集成电路等环节技术研发力度,发展信息服务业,加速中间环节的转移。轻纺产业注入时尚、创意、设计、策划元素品牌化发展,促进轻纺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同时大力推进新型功能性化纤及材料、产业用纺织品(面向航空、航天、医疗、装备)的研发和应用。石化产业向技术集成、工程总承包和技术输出等生产性服务业方向发展。

(三)打造高端产品和品牌化产品

对上海先进制造业中的成熟产品,国际国内市场同质产品较多,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立足高端,实施精品战略和产品差异化战略,塑造产品品牌,通过集成创新带动其他区域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约束,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减少对能源资源的依赖,以较少的要素投入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从上海的实际出发,汽车、船舶、装备产业、钢铁、石化等成熟产业,都面临国际国内竞争者众多甚至产能过剩的状况,立足高端领域,通过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与其他区域错位竞争是上海的必然选择,也是上海实现与其他区域产业联动、解决上海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重要途径。例如,汽车产业重点是发展自主品牌高档轿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关键总成及零部件的生产,发展新能源汽车,提升发展汽车工业水平,带动长三角汽车零部件的配套发展。船舶业和装备产业立足自主创新,重点发展核心部件和极大、极微产品制造,与沿海其他地区实施错位竞争,同时以核心部件带动沿海其他区域船舶业和装备制造业的配套发展。石化产业向装置大型化、产品高端化方向发展。钢铁产业在全国性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需要继续实施精品战略,打造精品钢、特种钢和高性能有色金融合金为重点,加强与汽车、船舶、核电、航空航天等战略产业的对接,逐步淘汰粗钢的加工生产。另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走出上海整合全国钢铁产能、减少上海能源和环境的压力。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集成电路、通信和网络设备、新型显示等。

(四)构建先进的产业运行机制

良好的产业运行机制是产业持续的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保障,有助于将上海的制度优势、政策优势、技术优势、环境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十二五”期间,构建完善的产业运行机制非常重要,这其中包括完善市场结构、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注重人才培养和储备、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等。形成产业良性发展机制实际上就是创立能够使创新要素功能最大集合、最大限度发挥的软、硬环境,使创新成为上海产业发展的最大竞争力。

构建多元化的市场结构。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鼓励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形成多元化的市场结构,增强市场活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鼓励支持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的产业网络,努力成为全球化网络中的一员,支持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技术开发、生产配套、销售服务等环节建立多元化网络化联系,增强创新网络的本地根植性,增强市场创新活力。

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的制度。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等,建立共性技术平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展新技术跟踪,积极跟踪世界技术发展趋势,加大前沿技术研究力度,不断拓展和增强核心技术链内涵。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技术转化的效率和效果。

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制度。随着高新技术产业、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需要提前注重对战略人才的储备、引进和培养。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对人才结构、数量和层次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建立创新的激励制度,激发创新潜能,注重对创新成果的保护。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投资环境、完善市场服务水平,形成有利于外资、国资、民资等各种市场主体投资高新技术领域、拓展业务的环境,有利于各种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减少交易成本。营造有利于激励创新的政策制度和环境氛围,引导外资、国资和民资研发中心的集聚,对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给予资金上的支持等。

四、“十二五”期间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路径

推进“十二五”上海先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基本路径主要有:一是通过培育实现产业突破、技术突破和市场突破,包括培育产业、培育企业、培育品牌、培育市场、培育环境。二是通过重组优化结构、拓展产业发展的资源约束、空间约束和环境约束,包括产业的重组、企业的重组、园区的重组和市场结构的重组。三是通过提升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产业投入产出率和经济运行效率,主要是对现有产业中企业的技术改造、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及技术和品牌化提升等方面。四是通过淘汰实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减少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淘汰落后的产能、淘汰落后的产业、淘汰产业链落后的环节等。

(一)路径之一:培育——通过培育实现产业突破、技术突破和市场突破

培育产业。对于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目前规模较小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产业,需要加大投资引导、土地供给、支持产业配套、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使之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在国际国内抢占产业先发效应。

培育企业。培育具有技术集成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大型企业。培育具有技术研发能力、产业配套能力的中小企业。形成大型企业为骨干,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市场结构。将提高市场集中度与增强市场活力有机结合,将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有机结合。

培育品牌。聚焦国家战略、重大项目,依托大型企业,针对各产业的创新特点实施品牌战略,在高新技术产业、成熟产业、生产性服务类产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形成上海自身的区域性品牌,通过品牌化、服务化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产业附加价值。

培育市场。对市场结构比较单一的产业和产品,积极培育多元化市场,改变外贸结构,以降低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产业市场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对船舶、飞机、成套设备等资本密集型的大型装备产品,积极发展融资租赁市场,拓展企业融资和销售渠道,做大市场规模,加强供给与需求双方在技术、资金、管理上的互相促进。

培育环境。上海先进制造业中相当部分产品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完成的,改变上海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落后的局面,变模仿创新为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双轮驱动,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企业创新动力弱、中小企业创新环境弱、对外直接投资直接技术外溢弱等问题。培育有助于人才集聚和创新要素集聚的环境。培育有助于激发创造力的创新环境。培育保护创新成果的法治环境。培育有助于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培育有助于提高产业运行效率的社会环境。

(二)路径之二:重组——通过重组优化结构、拓展产业发展的资源约束、空间约束和环境约束

企业的重组。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通过重组等方式进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资源的整合和产品的整合,促进原材料来源的多元化、产品的多元化、市场的多元化以及销售渠道的多元化等,提高企业效率、减少市场风险。例如钢铁、汽车等成熟产业。而上海缺乏发展空间的产业,可以鼓励走出去兼并重组,异地发展,拓展产业空间资源以及产业控制力。通过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重组联动,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企业的技术配套能力。

产业的重组。通过产业链的纵向重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交易成本,促进产学研的一体化,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率。通过产业链横向关联主体的重组,提高研究机构的创新效率,提高市场集中度,减少重复产业和过剩产业,促进销售的网络化和品牌化,提高产品的服务水平。

产业园区的重组。通过产业园区功能的重塑带动园区的重组,形成工业园区特色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产业园区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通过部分工业园区向生产服务性服务业转型,促进产业园区多元化发展。通过不同产业园区功能的差异实现集群跨区域网络的建立,形成各产业园区功能互补、优化互补和资源共享。通过产业园区与区域创新资源的共享,弥补园区创新要素的不足,既提高产业园区的创新能力,也促进区域创新资源的产业根植性,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市场的重组。通过国内国外市场的并重,对上海先进制造业的贸易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发展内需市场,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促进产业安全。积极拓展新的国际市场,通过国际市场的多元化,减少市场的风险。

(三)路径之三:提升——通过提升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产业投入产出率和经济运行效率

通过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单位要素的产出水平。2009年,国家工信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投资指南》,要求在高档数控机床、基础零部件、能源装备、铁路及轨道交通等方面落实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通过落实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提高单位投入的产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碳排放,进而提高企业效益和产业利润率水平。

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用现代通信技术实现先进制造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控制化、精密化、柔性化和生态化,提升上海先进制造业的研发水平、生产水平、管理水平以及先进制造业产品的精密度和深加工度,提升先进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通过核心技术突破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鼓励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全球或地区研发中心、技术培训中心,促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与本地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间的技术合作,使它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通过本地区产学研合作集体突破一批产业发展所必需的产品架构技术、关键制造技术和核心元件技术向研发、设计等产业高端环节发展,通过核心技术的突破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

通过先进制造业的服务化、品牌化提升先进制造业的品质和附加价值。相对于先进制造业加工组装环节的高投入、高能耗和高排放,服务化和品牌化能够以较低的资源消耗获取较高附加价值的环节,转变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式。同时,服务化和品牌化也有助于形成产品的差异化,巩固市场,形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四)路径之四:淘汰——通过淘汰实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减少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产业能耗、环保、投入产出、工艺技术等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标准。除淘汰落后的产品,淘汰落后的产能,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外,特别是淘汰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环节。对产业链中的附加值较低,对土地等依赖较大的生产加工环节进行产业转移,保留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如研发中心、培训中心、销售中心及物流配送中心、企业总部、运营中心等。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 冯梅)

【注释】

(1)相关数据来源于《上海经济统计年鉴》或根据上海经济统计年鉴计算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