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在清理三角债中的应用

在清理三角债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在清理三角债中的应用三角债是市场经济中必然产生的,严重的会导致货币危机。及时清理三角债是必要的。[15]三角债的危害在于加剧经济危机。用再生产平衡表清理三角债,就是通过债权债务的循环运动,将一部分债权债务互相抵消,使债务总额降到最低限度。

第五节 在清理三角债中的应用

三角债是市场经济中必然产生的,严重的会导致货币危机。及时清理三角债是必要的。用再生产平衡表清理三角债十分有效。

一、三角债的产生

三角债的“三”不是实数,而是虚数,意思是多。通常人们都把三角债看成是线性的债务链:A欠B的,B欠C的,C欠D的。实际上应该是债务网:A不仅欠B的,还欠C的、D的;B不仅欠C的、还欠A的、D的;C不仅欠D的,还欠A的、B的。互相交织成网。

三角债的产生原因马克思在论述货币的支付手段时已经说过:“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使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的关系也发展起来。这里我们只举出其中的一些最简单的关系。一些商品需要的生产时间较长,另一些商品需要的生产时间较短。不同的商品的生产与不同的季节有关。一些商品在市场所在地生产,另一些商品要旅行到远方市场去。因此,一个商品所有者可以在另一个商品所有者作为买者出现之前,作为卖者出现。当同样一些交易总是在同一些人中间反复进行时,商品的出售条件就按照商品的生产条件来调节。另一方面,有一些商品例如房屋的使用权是出卖一定期限的。买者只是在期满时才真正取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因而它先购买商品,后对商品支付。一个商品所有者出售他现有的商品,而另一个商品所有者却只是货币的代表或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这种商品。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由于商品的形态变化或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在这里起了变化,货币也就取得了另一种职能。货币成了支付手段。”[14]

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卖者由于竞争急于出售商品,而买者由于货币不足,为了成交,双方不得不赊购赊销。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大部分债务都是由此产生的。

二、三角债的利与害

三角债的有利之处在于能够节约货币。“只要把A对B、B对C、C对A等等所有的债权对照一下,就可以有一定的数额作为正数和负数互相抵销。这样需要偿付的只是债务差额。支付越集中,差额相对地就越小,因而流通的支付手段量也相对地越小。”[15]

三角债的危害在于加剧经济危机。“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包含着一个直接的矛盾。在各种支付互相抵消时,货币就只是在观念上执行计算货币或价值尺度的职能。而在必须进行实际支付时,货币又不是充当流通手段,不是充当物质变换的仅仅转瞬即逝的媒介形式,而是充当社会劳动的单个化身,充当交换价值的独立存在,充当绝对商品。这种矛盾在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中成为货币危机的那一时刻暴露得特别明显。这种货币危机只有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和抵销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才会发生。当这一机构整个被打乱的时候,不问其原因如何,货币就会突然直接的以计算货币的纯粹观念形态变成坚硬的货币。”[16]

经济周期的复苏、高涨阶段,货币回流快捷,人们不必太担心偿不起债务,大胆的赊购赊销。在危机、萧条阶段,商品卖不出去,货币回流迟缓,一旦某个人偿不起债务,就会导致一串人偿不起债务。人们普遍担心偿不起债务,不敢赊购赊销,而要求现钱交易。导致本来就已不足的购买力更加不足,换言之,导致本来就已过剩的商品更加过剩。因此,加剧了经济危机。

三、如何用再生产平衡表清理三角债

及时清理三角债对于减缓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用再生产平衡表清理三角债,就是通过债权债务的循环运动,将一部分债权债务互相抵消,使债务总额降到最低限度。如表11-6、表11-7、表11-8。

表11-6 债权债务总表

img169

表11-7 抵消掉的三角债

img170

表11-8 结余下来的债务

img171

表11-6 是一个棋盘式的债权债务表,反映A、B、C、D四者之间的债务网络关系,总债务是67。

表11-7反映通过债权债务的循环运动,抵消掉的三角债。总共抵消掉债务65。

表11-8是结余下来的债务。尚结余债务2,其中A欠D的1,C欠B的1。这点小额债务不再是三角债,而是“一角债”,只能用货币清算了。

如果结余下来的债务还是很大,货币清算不了,就只能实物顶账了。

如果实物顶帐仍行不通,就只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比例),实现收支平衡的办法来清理。

【注释】

[1]何建章、王积业:《中国计划管理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138~139页。

[2]钱伯海主编《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120页。

[3]钱伯海主编《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212~228页。

[4]《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152页。

[5]《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963页。

[6]《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55页。

[7]《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60页。

[8]《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211页。

[9]《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221页。

[10]《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222~223页。

[11]《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221页。

[12]《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225页。

[13]《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226~227页。

[14]《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155页。

[15]《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158页。

[16]《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15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