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大夫之胚胎。此时若火力不到,陶铸不纯,他日涉世立朝,终难成个令器。
意译
小孩是大人的雏形,秀才是官吏的雏形。但如果锻炼得不够火候,陶冶得不够精纯,以后走向社会或者在朝做官,就难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清心智慧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能得到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得到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得到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加强孩子的品行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伴随孩子的成长,家长应该始终把塑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养成良好习惯、培育优秀品质作为教育孩子的重点,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品行教育,尤其是早期的教育。
小孩就是大人的前身,学生就是官吏的前身,假如在这个阶段磨炼不够,也就是教养和学习的成绩不好,那将来踏入社会做事时,就很难成为有用的人才。所以,由小到大、积少成多的道理告诉人们,孩子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甚至有决定未来的根本性作用。
北宋时期,有一个名叫方仲永的人,家里世代都是农民,没有一个文化人。他5岁时,还从未见过笔墨纸砚。可是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着向家里人要笔墨纸砚,说想写诗。他父亲感到十分惊讶,马上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方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同乡的几个读书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来看,一致认为他的诗内容深刻、文采华丽。人们纷纷称赞方仲永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
这件事在乡里流传开后,方仲永家热闹起来,经常有人来家玩,有人当场出题要他作诗,甚至还出钱让他题诗。方仲永的父亲见有利可图,于是放弃了让方仲永上学读书的念头,而是每天带着方仲永轮流拜访县里的那些名流、富人,找机会表现方仲永的作诗天赋,以博得那些人的夸赞和奖励。
由于方仲永没有机会学习,久而久之他的才华就逐渐地消失了。到他20岁的时候,他已经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了。以往的诗歌才华消失殆尽,毫无优势可言。
大才的成就往往得益于从小的教育,如果小时候锻炼得不够火候,陶冶得不够精纯,等到长大以后再来弥补就已经晚了。所以,为人父母,言传身教一定要趁早,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规范他的一言一行,督促他不断学习,否则错过时机,将后悔莫及。
按照这个思路设想,方仲永在小时候就显露出了过人的才华,如果善加教导,将来一定成就非凡。然而悲剧就在于,他的父母不仅没有重视对其教导,反而以他的才华作为骄傲的资本,导致他荒废学业,一事无成。与方仲永的父母相比,孟子的母亲就明理多了。
少年时期的孟子因贪玩而不好好学习,经常跑到一个离家不远的墓地,做着挖坟埋死人的游戏,有时玩得连饭都忘记吃了。因此,孟母非常焦急,决定为孟子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然后她挑中了街市附近的一个地方,把家搬到那儿。但是繁华的街市和来往的商人也分散了孟子的注意力,有强烈好奇心的孟子经常学着商人去街上叫卖,完全忘记了读书学习的事。
孟母认识到原来小孩子都有很强的可塑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来此地也不是孩子学习的好地方,于是又打算搬家。最后她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上学后的孟子,虽然比从前用功,但仍然贪玩好动,对待学业并不十分专心努力,使孟母仍很担忧。
一天孟母正在堂前织布,早早地又见孟子跑回家来了,就马上放下手中的活,问孟子是何原因。背着老师逃学的孟子害怕母亲责备,就撒谎说学堂提前放学。孟母明白真相后很痛心。她拿起剪刀剪断了织布机上的纱线,只坐在一旁默默流泪。
孟子感到非常紧张和害怕,小心地走向前问母亲为什么这样难过。孟母语重心长地说:“要你好好读书以成才,就像是织布,你现在这样经常在中途废学,不求上进,就等于用剪刀剪断纱线织不成布一样。”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受触动,痛哭流涕,学习勤奋,其志愈坚。由于孟母严加管教,悉心教导,孟子最终学有所成,被人称为“亚圣”。
孩子在小的时候,往往缺乏自知与自制的能力,因此,为人父母就应该尽力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并严格耐心地教导他。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一定会充分利用教导孩子的黄金时期,幼时定基,给孩子一个好的起点,为孩子的成才铺平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