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小裁缝到平面设计大师

从小裁缝到平面设计大师

时间:2022-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追溯事业路径的起点,靳埭强喜欢从15岁说起。靳埭强说,虽然自己手中握着的谋生工具,从裁缝尺换成了设计尺,但二者在理念上是相通的。截至目前,已经为超过200位客户提供了包括企业形象、品牌包装、推广宣传、导示系统及环境等方面的专业设计服务,在香港及海外设计比赛中累计捧获超过600个奖状,并在深圳、北京设立了分公司。

追溯事业路径的起点,靳埭强喜欢从15岁说起。

1942年生于广东番禺的靳埭强,是家中长子,下面还有四个弟妹。15岁那年,他在广州念完初中二年级的课程后,前往香港与外出谋生的父母团聚。因家境拮据,又很难适应香港通行的英文教育,他选择入行成为一名裁缝学徒,学做西装。

针线穿梭、尺剪相依的日子一过就是整整10年。“为别人量体裁衣,除了要‘合身’,另一条重要准则,就是学会揣摩顾客的心思,打造适合他们同时也被他们欣赏的款式,而不是简单将自己的审美一遍遍复制给不同对象。”靳埭强说,正是基于这样的修炼过程,让自己对艺术设计工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浓厚兴趣。

时值1967年,香港尚未开设专业教授设计课程的大学或成人教育学院,于是靳埭强辗转报读几位游学欧美归来的艺术家任教的夜间课程,开始系统学习平面设计基本功。单纯的学习进行了三个月后,他尝试实际操练,与一位在百货公司做设计师的同学搭档,为商户设计海报与商品陈列。

“白天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思索着如何完善所学;晚上再跟着老师学习新的东西,酝酿着第二天的创作,所以我的进步很快。”靳埭强说,虽然自己手中握着的谋生工具,从裁缝尺换成了设计尺,但二者在理念上是相通的。“我的设计从来不为迎合某种艺术气质,我只会为委托人度身订做一件适身合体的设计。”

因为将“学以致用”践行得很好,还没等到毕业,靳埭强就开始参加比赛,并逐渐在一些行业内的赛事中崭露头角。尤其是工余学习到第三年,他接连在两项有诸多知名艺术家参与角逐的比赛中胜出,获得一等奖。

待到完成全部设计课程的学习后,靳埭强进入一位老师开办的设计公司做设计工作。这段日子,他过得很快乐也很满足,一心求取业务领域的进步与突破。直到1976年,这位老师离开香港去了加拿大,挥别伯乐的靳埭强,与自己的同事、同时也是先前一起学设计的同学合伙创业,成立了一家设计公司,当起了老板。

事实上,这原本并不在他的计划之内。“我是个没有强烈企图心的人,给老师打工就很好,没想过会自己开公司。但老师离开后,我不知道自己该重新寻找一份怎样的工作,于是才在同学的建议下尝试一起自立门户,希望将自己对于设计的领悟尽可能转化为令客户满意的设计作品。”然而,新公司的进展并不如靳埭强料想中顺利。一群有艺术天分的设计师起初并不懂得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加之彼时的香港设计界较为崇洋,华人设计公司的生存举步维艰,于是在必须努力的创业初期,陆续有合伙人离开。只有“不愿重新找工作”的靳埭强,孤独地坚守着。

为扭转被动局面,他一面努力与客户沟通,说服他们尝试与华人设计师合作,一面积极寻找新搭档。1986年,一位名叫刘小康的年轻人,成为靳埭强设计公司的新合伙人。其实二人相识已久,当时的刘小康已经在靳埭强的公司奋斗了8年,成绩不俗,且一直视他为自己事业启蒙的关键人物。“我觉得选择青年人搭档很好,就请他也来当老板了。到了90年代,还把他的名字也放进来,将公司正式更名为:靳与刘设计顾问。”靳埭强说。

靳埭强近照

时至今日,走过曾经的困顿与迷茫,靳与刘设计顾问已经成长为少数可与欧美一流设计团队比肩的华人设计公司之一。截至目前,已经为超过200位客户提供了包括企业形象、品牌包装、推广宣传、导示系统及环境等方面的专业设计服务,在香港及海外设计比赛中累计捧获超过600个奖状,并在深圳、北京设立了分公司。

靳埭强经典代表作品之一——1980年他为中国银行设计的行徽

不仅如此,与“靳与刘”一同成长飞跃的,还有靳埭强自己。在创业后的30多年间,他获得过无数设计类奖项,其中有很多都是国际平面设计界的一流大奖,这当中包括:数十项纽约创作力年展优异奖;1991年及1994年亚洲广告奖之最佳企业形象设计;美国洛杉矶国际艺术创作展金奖;多项美国纽约CLIO大奖总决赛奖状;日本字体设计年刊最佳作品;纽约水银金奖;多项美国《传递艺术》奖;波兰第1届国际电脑艺术双年展冠军奖等。更有不少靳埭强的个人作品,被英国、德国、丹麦、法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美术博物馆收藏。为表彰靳埭强对设计界的杰出贡献,香港特区政府授予他铜紫荆勋章和银紫荆功勋章。

在靳埭强诸多的代表作品中,有两件格外值得一提。其一,是他为中国银行设计的行徽。1980年,正全力筹备银行标志设计的中国银行,在备选方案不理想的情况下,前往香港寻找高手,并最终将目标锁定靳埭强。

银行管理层方面的构想,是希望标识里能不需要文字说明就可以传达易懂易明的讯息,又要突出银行专业现代化的理财特质。接受任务后,靳埭强以古铜钱形状作为创意切入点,巧妙将“中”字融入其中,作为铜钱的钱眼,如此一来不仅凸显了银行的业务属性,亦暗合了古人讲求天圆地方阴阳平衡之意,同时将钱中方孔变为长方形的电脑屏幕,象征此时刚推展的现代服务。1987年,中国银行全面启用这一醒目行徽,并一直沿用至今。

除此之外,靳埭强的另一经典之作,是2004年受重庆市政府邀请设计“重庆形象标志”。这是他职业生涯中倍感压力的一役,要用一个简单的图案,来表达一座城市无比复杂的文化内涵,对任何设计者而言都绝非易事。第一步,靳埭强要最大程度地了解重庆。他联合当地5所设计类高等院校成立工作坊,与学生们集思广益探索重庆精神。

相关的讨论会召开了许多回,大家从文化根源、民族性格、人民生活、未来展望等多个文化层面入手,详细分析重庆的城市个性。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说明有哪些元素可以代表重庆,任何角度都可以提。之后,靳埭强也与当地政府领导、文化专家和市民展开研讨,广泛收集意见。经过无数次修改以及历时一年的两轮票选,他最终生成并被确立的方案,是一个由两个人形组成的“庆”字,并在旁边注有邓小平手书的“重庆”二字。

靳埭强经典代表作品之一——2004年受重庆市政府邀请设计的“重庆形象标志”系列

“这个‘庆’字的形象如两个手舞足蹈的人,寓意重庆人乐观向上的性格,也饱含‘巴’文化‘宽厚乐天’的意蕴。而两个人形的叠加,亦有‘重’的意义,体现了重庆作为超大城市接纳众多外来人口、兼容并蓄的特点。”靳埭强说,此番创作既需要兼顾各方观点,将官方要求与市井民意融合,又不能损伤作品的艺术气质与创意理念,实属高难度“战役”。因此他已将整个方案的创作过程写成一本书,于2013年出版发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