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抉择面前,踌躇是短暂的蓄势

抉择面前,踌躇是短暂的蓄势

时间:2022-08-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读书时学习成绩不怎么好,所以最怵考试,而考试中,又最不好抉择的是选择题。所以,面对选择时,适当的考虑是很有必要的。而后吕布跟随董卓,则是因为李肃的劝说。我们可以看出,吕布的几次选择,都是极为轻率的。好的抉择,加上积极的行动,这才是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读书时学习成绩不怎么好,所以最怵考试,而考试中,又最不好抉择的是选择题。虽说只是打一个勾的事,可是对和错,可全都在这上面了。头疼之下,有同学想了个办法,扔纸团来决定。旁边的同学看到他在那奋笔疾书,悄悄发出求救信号。不长时间,递过来几个纸团。这同学大喜,打开纸团,原来上面写的是一二三四几个纸团,另附有张小条,上书“自己扔”三个大字。一时传为笑谈。

选择题难做,但是也有扔纸团得到及格的,那是运气特别好的同学。不过,不管是运气好,还是运气差,人生在世,可能面对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选择了。不一样的选择,带来的往往是不同的结果,严重点说,这些选择小的影响到考试成绩,个人得失,大的可能会涉及自己的整个人生命运。所以,面对选择时,适当的考虑是很有必要的。

古代章回小说中,常常出现这句话“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说的就是一种人生抉择的态度。三国之时,天下纷乱,英雄四起,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机,俊杰之士纷纷投靠到各方豪杰门下,以求一展平生之志。当时的吕布武功可谓天下无敌,但是因为没选对人,而落下一个让人叹息的结局。

吕布先跟丁原,后投董卓,之后又跟着王允,再后来,干脆自己单干,可是,每一次抉择都没能持久。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当初在选择时,不够慎重,仓促间就做出了决定。

吕布先是跟着并州刺史丁原。而后吕布跟随董卓,则是因为李肃的劝说。当初董卓想要对付丁原,却又惧怕吕布之勇,于是李肃献计,说吕布“这个人有勇无谋,见利忘义,我凭三寸之舌就能说服他来投靠”,果然,李肃带着赤兔马和金银珠宝往吕布面前一放,吕布就杀了丁原投靠董卓了。后来吕布又因为貂蝉而和董卓翻脸,转而跟着王允。我们可以看出,吕布的几次选择,都是极为轻率的。到了后来,吕布无人可投了,自己单干,结果让曹操和刘备联手打败,这时吕布又想到投靠曹操,偏偏刘备在旁边提醒曹操小心丁原、董卓的结局,结果死于白门楼了。

吕布为当时第一勇将,要张飞、关羽、刘备三人合力,才能打败他。只因遇事不善抉择,落下个让人吊死的下场。这件事也充分说明,作好选择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同样是三国时期,也有很多因为跟对人,而做出功业来的例子。比如诸葛亮,当初他在隆中时,依他的名气和才智,出来找一份工作肯定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他并没有匆忙作出抉择,而是在茅庐中等待真正的贤主出现,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刘备。在几经试探后,诸葛亮知道刘备是可托之人,所以出来跟着刘备,最后终于有了三分天下,而他本人也被称为“千古第一贤相”。

有时候看历史,我们会觉得,整个历史就是一部抉择史。好的抉择,决定了一个时代的兴盛,当然,也决定了很多人的命运,而坏的抉择,往往带来的是毁灭性的灾难。

虽然在抉择时,经过思考,才能找到好的方法,但是如果犹豫不决,也会是成功的大忌。在《三国演义》中,同样有着很多这方面的经典例子。比如优柔寡断而导致官渡之败的袁绍,还有因为胆识不够而错失时机的刘表等。而在找准方向后,勇于决策的例子更多。比如当初诸葛亮去劝说东吴和刘备联手,东吴文臣主和,武将主战,而作为东吴之主的孙权一开始也一直在权衡之中。在诸葛亮的劝说下,孙权才拔剑砍断桌角为誓,与曹操决战。

当面临人生重大抉择之时,适当的犹豫是有好处的,可以让我们更为全面地思考问题,但是,当决定已下,就应该勇于行动,努力去做了。好的抉择,加上积极的行动,这才是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