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指导原则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指导原则

时间:2022-08-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坚持诚信意识教育与规则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就诚信的本质而言,它是一种精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诚信意识的形成必将成为推动诚信行为的强大动力。在具体实施中应做到:首先,加强大学生的诚信知识教育。再次,教育者要以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大学生。教育者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特别是与学生密切接触的辅导员老师,一定要率先垂范,做好表率。

(一)坚持诚信意识教育与规则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就诚信的本质而言,它是一种精神。改善和提高诚信的道德水准,首先要通过教育培养主体的自觉自愿精神,形成主体的诚信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诚信意识的形成必将成为推动诚信行为的强大动力。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越完善,对自己的诚信意义就理解得越深刻,就会自觉地按照正确的诚信规则来做事。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任何对诚信主体的外在约束,必须通过道德主体的内心自觉才能成为可能。因此,学校诚信道德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教育。为此,教育者应通过组织大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道德、吸纳国内外优秀道德准则、树立诚信榜样等多种渠道来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不可否认,每个个体的诚信意识,与其教育背景、成长环境和自我修养等因素有关,但一个人的诚信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制度约束而逐渐养成的。经济学认为,人有天然的趋利动机,而个体的行为差异很大,需要一个规范的制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个体因为趋利而侵犯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另一方面对差异很大的个体行为在公共领域有一个统一衡量的标准。因此,还要建立、健全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对大学生的规则意识教育和制度约束。要将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教育和规则约束结合起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通过大学生主体的内在矛盾运动,使外在规则的“他律”转化为青年学生主体的“内律”,成为大学生主体的自觉行为。

(二)坚持诚信认知和诚信行为相结合的原则

目前,许多大学生对诚实、正直、守信、履约、不说谎等诚信道德的基本范畴讲起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是另外一种情况。某学校学工部门的一项调查发现大学校园里存在这样一种怪现象:100%的大学生强烈反对校园里的不文明行为,但这100%的大学生也承认,校园里的不文明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两个100%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却触及学校诚信道德教育的关键,即缺乏一种对人和对己统一的道德评价标准,在道德评价上,功利的考虑重于道德的权衡。古谚云:“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为此,必须将诚信认知和诚信行为结合起来。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不能停留在道德认识上,还必须落实到行动中。在具体实施中应做到:首先,加强大学生的诚信知识教育。通过“灌输”与疏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大学生掌握并领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同时引导大学生通过体验、思考、自警、自励、自省等方式进行自我教育,将诚信规范上升为做人的内在要求,成为自己行为的内在追求;其次,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体验。要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主动寻找自我诚信角色,通过实践和情景体验,接受诚信道德教育,在参与体验中学会做诚信人、做诚信事。再次,教育者要以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大学生。学校全体教职工要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特别是与学生密切接触的辅导员老师,一定要率先垂范,做好表率。只有这样,才不会失信于学生,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榜样人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诚信的学生要求有诚信的教师,教师必须是诚信的使者,处处播撒诚信的种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