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处世,如何保持自我心理平衡

处世,如何保持自我心理平衡

时间:2022-08-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在复杂纷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始终保持自我心理平衡,做到不亢不卑,豁达大度,心平气和,不仅需要多方面的学识,还需要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人格情操修养和心性意志锻炼。应当说,现实生活云谲波诡,而保持自我心理平衡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这里仅依据人生道德修养的不同境界,提出四种平衡法则,供朋友们参考。

要在复杂纷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始终保持自我心理平衡,做到不亢不卑,豁达大度,心平气和,不仅需要多方面的学识,还需要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人格情操修养和心性意志锻炼。应当说,现实生活云谲波诡,而保持自我心理平衡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这里仅依据人生道德修养的不同境界,提出四种平衡法则,供朋友们参考。

一、伊索法则,亦称“情感法则”

古希腊哲人伊索曾讲过这样一个寓言:“一只饥饿的狐狸看到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紫葡萄。它用尽了各种办法想够到它们,但是白费劲,怎么也够不到。最后它只好转身离开,为自己的失望解嘲说:‘肯定不像我当初想的那样,这些葡萄是酸的,还没成熟呢。”’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糟心事:本来该非我莫属的美差或待遇却被别人捷足先登;本来该归到我名下的荣誉或地位却被他人鸠占鹊巢。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用伊索法则来保持心理的平衡,而不致使自己过于“情绪化”而走入极端。比方说:一个你很鄙薄的痞子通过私下的交易一夜间当上了某官某长,面对他的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你可以这样想:这有什么呢?这种靠逢迎谄媚得到权势富贵的做法,自古就是奸诈小人的专利,咱还不屑为之哩;再说,你处在大权独揽、迎来送往的风口上,无非多捞点造孽的“黑财”,多喝点烂肠的“毒药”,有什么好的?再比如:当某个新贵或暴发户以拥有了别墅、轿车来夸耀他的威风,打击你的自尊自信时,你完全可以这样想:我没有别墅,就省了被打劫搔扰的担忧;我没有轿车,就减少了保管的烦心和发生车祸的概率。以步代车,不仅自由自在,还能锻炼身体哩。再说,这别墅、轿车的来历是否干净,恐怕要大打折扣。倘若真的属不义之财,一旦东窗事发,你想过我这样的“百姓日子”还不可能哩,到那时,该羡慕的恰好是我呢。这样一想你那憋闷抑郁的心理也就平衡了。

不可否认,在人的自我意识里本来就有把快乐建立在他人的不幸基础上的劣根性。酸葡萄心理,是一种原始的情感型自我精神安慰法,它是建立在希望“这事对他有所不利”的假设上的灰色心理平衡法,而且带有明显的不高尚的成分和自欺性质。但能保持这样的平衡,总比遇事即炸,逢火就燃,搞得整日明争暗斗,睚眦必报,痛苦不堪,甚至动辄想去服毒上吊投湖,要好得多。

二、契诃夫法则,亦称“理性法则”

俄国大文豪契诃夫是一位对人的心理有深刻研究的出色医生。他曾对一些心理不平衡并由此萌生自杀念头的人写过这样一篇箴言式的短文

为了不断地感到幸福,那就需要:(一)善于满足现状;(二)很高兴地感到:“事情原本可能更糟呢”,这是不难的:

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烧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而且要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

要是有穷亲戚上别墅来找你,那你不要脸色发白,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亏来的不是警察!”

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

如果你的妻子或者小姨练钢琴,那你不要发脾气,而要感激这份福气:你是在听音乐而不是在听狼嗥或者猪的音乐会

你该高兴,因为你不是拉长途马车的马,不是寇克的“小点”,不是旋毛虫,不是猪,不是驴,不是茨冈人牵的熊,不是臭虫……你要高兴,因为眼下你没有坐在被告席上,也没有看见债主在你面前,更没有跟主笔士尔巴谈稿费问题。

如果你不是住在十分偏远的地方,那你一想到命运总算没有把你送到偏远的地方去,岂不觉得幸福?

人的心理失衡,根本的原因在于个体受到外界的刺激,在主体与客体的对比乃至攀比过程中被诱发的。契诃夫法则主要是针对自身原因造成的痛苦而设定的平衡法则。这令人想起鲁迅笔下的阿Q。但这对生活在充满竞争、纠葛和矛盾的现实中的每一个人来说,是非常实际和有用的理性法则。比如:在一次较大规模的提干中,你毫无道理地成了缺席者,那应当高兴地想:挺好,至少我没有被免职或沦落到下岗之列。再比如:若是上司为同事晋级加薪时,单单把你晒在了一边,你也应当高兴地想:很好,从公司目前的状况看,我没有被降低工资就是大幸了。如果你能熟练而正确地运用这种理性的精神治疗方法,就可以化解不少心理障碍,从容应对人世间诸多灾难和痛苦,保持一颗平静、安祥、快乐的心,显然这比酸葡萄心理在道德境界上要高出许多。

三、孔子法则,亦称“爱人法则”

春秋时期的孔于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通过他对人际交往关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你想要获得掌声和鲜花吗?那就先帮助别人取得成功吧;你想要事业发达、声名显赫吗?那就先帮助别人显赫吧。这是一种爱人如己、“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理想境界。显然,如果一个人在处世交往中能视他人的成功为自己的成功,视他人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那么,他就会时常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心理就不会失衡。

我的朋友Y君,是我们矿职工子弟小学的体育教师,他与我一同下乡又一同回到矿山。当我在矿机关混上了“正科”时,他依然是个默默无闻的教师。但每次见面他都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好像正有一肚子乐事要急于倾吐。当他告诉我哪位同学当了作家,哪位朋友当了处长,哪位同事中了大奖时,一脸真诚的喜悦,仿佛这事是发生在他自己身上一样。特别看到他热情似火地忙着一些对他来说毫无好处的事情时,我真有点诧异。比如他跑前跑后为发生车祸的老同学打官司,“上窜下跳”为患白血病的同事发动捐款救助等,当我问他如此投入地奔波为了啥时,他笑着说:人,谁不想日子过得美一点、脸面风光一点?同学、同事、朋友能好起来,我就跟着乐呵了。去年,职工子弟学校划归社会,精减人员时,他竟把留校名额让给了一个正在谈恋爱的青年教师,他却成了下岗人员。他说:他比我更需要这一岗位

要达到Y君这样不忮不求、从我所好、自得其乐的境界,很难。也就是说处处成人之美,事事助人为乐,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因为这是一种极其高尚无私的心理平衡法则。当然,面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正和丑恶现象,他也有他的愤懑、烦恼、忧愁,这种“不平衡”多是一种“悲天命而悯人穷”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烦忧。但从总体上看,他的生活是平安、快乐、幸福的。

四、庄周法则,亦称“齐物法则”

现实世界是一个此消彼长、因果互生的矛盾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永远也不会达到完全的平衡。千百年来,无数的哲人智者都在为求得生命的彻底解放和人际关系永恒的和谐与平衡而求索不止。老庄哲学就是其中的一派。庄子的基本观点是:“我与天地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他认为:“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一个得道者,既然和万物化为一体了,已溶汇于自然之中了,当然也就消除了任何精神和物质现象发生“不平衡”的基础。他认为,个体生命经过刻苦而虔诚的修习与磨练,返朴归真,恬淡虚无,就能使人的本性得到恢复,从而明心见性,顿悟真谛,达到“无我”的境界。在这些得道者眼里,无论他所处的环境是何等恶劣和虚妄,他都认为这是真实而圆满的环境;同时,无论他所处的环境是多么风光美妙,他都认为这是虚幻不实的假象。正如爱默生所说:“生活总是作为一幅幻象呈现在我眼前,最确凿、最难辩驳的行为也不过是一种幻象。”有了这种顿悟,他就会超越和摆脱浊世的羁绊与锁链,就消弥了生死、荣辱、善恶、苦乐、人我等人为的对立概念,达到万法平等、心无挂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圆融净慧之境。那么,这样的人就必然像兰德所说的“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因为他将一切现象都视为自然而然的流动过程,从而获得了老子所推崇的“知足之足”的太快乐境界。

“齐物法则”是一种古老原始的精神平衡法则,陶醉于现代感官享受中的人们似乎早巳将其忘却了,不少人甚至排斥和鄙夷这种哲学观,痛责为消极、颓废、迷信云云。这是非常可悲的。正是人的自我中心主义的恶性膨胀,才导致了社会上和人的心理上种种不平衡现象的发生,导致了上下争利、尔虞我诈、烦恼重重。如果人们能重新对古老的哲学观念发生兴趣,如果能重新认识到这种哲学的真实价值,并以坚定的信念切身进行实践的话,一定能发现这是真正富有生命力的哲学,是真正能使人获得高度自由和快乐的哲学,人们会从中发现不曾发现的宇宙、人生和生活的崭新概念,会发现这才是保持心理洁净、和谐、平衡的“不二法门”。

(杨云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