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黏合供应商

黏合供应商

时间:2022-08-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小米是一个让竞争对手痛恨,也让无数消费者“痛恨”的品牌。当初,小米在杀进供应商市场时,就遭受到了严重的挫伤——全球100强供应商中,有85家表示不愿意和小米合作。面对这种局面,小米选择了战略措施让供应商接纳自己。经过这次商谈,夏普同意为小米供应LCD触屏。

小米是一个让竞争对手痛恨,也让无数消费者“痛恨”的品牌。对手恨它,是因为它的价格实在优惠得惊人,同样配置能比三星便宜一半多的价格,让其他手机厂商不敢直视会冒出这样的奇葩;消费者恨它,是因为新款手机抢购实在太艰辛,白白让别人用了那么便宜的手机,而自己还不想选择便宜但山寨味道更浓的其他国产机。

说到底,小米能够将性价比当做王牌打出去,与它的供应链有着重要的关系。雷军就像一个大型企业的采买员,能够以最低的价格买到最好的东西,然后限量发行,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那么,小米是如何掌握最优质供应商资源的呢?又是怎样对这个大后方进行掌控的呢?

小米是一个初创企业,而它进入的市场却是日渐成熟、竞争激烈的,在没有硬件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小米只能通过订货来为自己整合产业链条。于是,小米就在一些关键部件上吸引一流的供应商。然而,道理很容易懂,但是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毕竟说服那些知名的硬件厂商相信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这笃定是一件难事。

一般说来,大部分的大型部件供应商,与既有客户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融洽的,也是很忠诚的,通常会根据这些客户的要求建造工厂。比如,苹果从全球100强供应商中的90家中,进行部件采购,并且经常向这些工厂投资,资助它们采购增添一些新设备。所以,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中国的手机企业只能制造出模仿苹果产品的廉价仿制品。为什么?因为根据资料显示,那些大型的供应商和中国科技企业的合作相当不愉快,它们生产了大量的部件,结果手机却卖不完,最后一个一个倒闭了。

当初,小米在杀进供应商市场时,就遭受到了严重的挫伤——全球100强供应商中,有85家表示不愿意和小米合作。这倒也不是供应商冷血无情,而是从常理上看,没人会愿意为一款尚未面世、销量不可预知的手机产品代工,更不要提这个手机的领导者是圈子里的无名氏同志。

就这样,踌躇满志的雷军,在创办小米科技之后立即遭遇了供应链断点的窘境。没有了硬件的手机,那就真的是一个用小米粘成的手机了。面对这种局面,小米选择了战略措施让供应商接纳自己。其中,最核心的措施就是提升自己的信誉度。

一、改变高管的任务重心

为了抽调精干力量做好供应商洽谈工作,小米让一部分高管放弃本职工作,专门负责解决部件供应问题。当时主要牵头人是林斌,雷军让他负责和供应商进行谈判,而放下了产品设计等工作。林斌花费了将近五个月,每天80%的时间都用在和潜在供应商的接触上,光是开会就开了1000场。据说,林斌的体重掉了差不多有20斤。这种海量谈判的战术,虽然不敢保证每一个供应商都被拿下来,但是由于基数大,所以成功率就变得很高。

二、采取特立独行的举措

2011年3月,日本的福岛不幸遭遇地震、海啸和核泄漏,形势很严峻。两周过后,雷军、林斌和另一外高管刘德,马上飞往日本,表示想和夏普有关显示屏的供应商进行商谈。当时,很多外国游客都从日本往外逃,导致雷军三人搭乘的航班几乎成了小米的专机。对于中国友人的到来,夏普高层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也深受感动,和他们从早上8点一直谈到晚上11点,直到他们会晤的大阪那家星巴克打烊才算结束。经过这次商谈,夏普同意为小米供应LCD触屏。

三、强调与众不同的模式

小米知道自己的牌子不够响亮,所以只有采取毛遂自荐的方式,才有利于让对方接受自己。为此,小米向手机芯片厂商高通强调了它的非传统业务模式,尤其是提到了小米专门为自己手机开发的MIUI操作系统。MIUI可以随意让发烧用户改进的功能,引起了高通的重视,产生了合作意向,对小米供应处理器——它认为MIUI的开放式创新将会前途无量。可见,小米的手机在未成形之前,却先把供应商深深吸引住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智慧的策略。

2011年,小米终于敲定了几个关键供应商,与此同时,台湾的富士康也答应负责装配新款的小米手机。在2011年的8月,小米推出的第一款智能手机“小米1”隆重上市,结果当天售罄,一下子成为了媒体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小米的经验很清晰,它告诉我们,当一个新生企业面临信誉不足和潜在供应商的质疑时,只有迅速采取富有想象力的行动,才能打动潜在供应商,并通过积极展示自身优势的策略,进一步增强供应商对小米的信心。

2011年6月,雷军来到英华达,希望对方能让自己代工小米手机。通常按照行业惯例,代工厂会对小米进行背景调查,包括对方的公司背景、资金状况、管理能力等等。然而英华达却无法展开调查——因为它根本就不知道雷军是何方神圣。

英华达的半信半疑,并没有让雷军感到太多意外,这毕竟不是第一次遇到了。其实,除了代工厂对小米不认可之外,其他上游供货商也同样对小米亮出了红灯——他们不会对小米有任何特殊的优待,通常会要求小米提前三个月订货,而且必须马上交付定金。

至于雷军如何取得他们的信任,这在上一节已经讲过,可更让人感到神奇的是,雷军不仅让供应商对他放心,还将整个供应环节全部打通,完成了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

当时,英华达南京代工厂加上富士康的生产线,能让小米手机有150万台的月出货量,如果遭遇峰值,能够达到200万台。然而,当时小米公司内部制定的年度目标是2013年出货1500万台,每月出货量必须稳定在200万台。

小米的胃口显然很大。不过更值得大家关注的是,雷军如何能够将这么多知名供应商进行优化组合呢?

一、做事业不做生意

英华达的董事长张景嵩,是雷军当时要说服的关键人物。雷军向他讲解了小米的铁人三项,小米的远景目标,近期计划等等。作为董事长,张景嵩自然见过太多能言善辩之人,但是雷军却留给了他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处处保持“一致性”的人,对上游供应链、媒体和员工等所有人讲的东西都完全一致,没有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供应链通常存在两种心态,一种是做生意,另一种是做事业。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做好上游供应链,就必须保持一颗与彼方共同成长、共同进退的心态,如果盲目更换供应商、加工厂或者是以欺诈和拖欠为手段进行合作,那将会把整个企业推向深渊。

小米成功之处在于,它让英华达和它一起做事业,而不是做生意。一开始,英华达从代工小米身上的确没有赚到多少钱,然而它还是坚持继续合作。结果如何?小米的出货量稳步增长,英华达把大部分代工小米的利润用于新增产品线上——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共同成长例子。如果小米跟英华达是做生意的关系,那恐怕一旦有风吹草动,小米将面临停产的危险。

二、资金周转不费事

2011年底,一度传出了小米资金流断裂的消息,虽然无法验证真伪,但如果简单算算不难发现:2012年小米的销售额约为126亿元,而小米前后三轮的总融资是3.4亿美金,显然这几次融资都是为了弥补小米的运营资金。根据一些专业人士分析,小米的资金周转率是几乎所有手机厂商中最牛的,差不多每个月就可以转一次。当然,转的频繁,恰恰证明了小米在创业初期压力很大,因为很多供应商都要提前订货、先交钱后办事,如果小米在资金上出了问题,很可能会致使资金流转的停滞,那么就离失败只差二里地了。

小米的产业链运转资金周期分为三部分:一是给上游供应商的押款账期,虽然在芯片和内存等硬件方面,需要先交订金,不过它在一些周边元器件上已经争取到了一部分的账期,所以存在着时间差的回旋余地;二是库存周期,当初小米做到了150万台,而电商渠道就占了100多万台,由于是热销品,小米每个星期的仓库只需要25~30万台就能可以了,而仓库完全周转一次,需要10天时间,另外是不存在库存积压的;三是销售回款期,因为小米没有货到付款的服务,只支持线上交易,让它在短短几天里就能回款。正是对这三个关键点的控制,小米才能快速地运转起来,成就了一个“速度为王”的企业。

在和供应商建立了亲密融洽的合作关系之后,雷军又通过精准的合作模式,让小米以近乎零损耗的方式飞速运转,满足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快”的特点,也在这种高效的磨合中,让小米尽可能少出错误,或者让错误转瞬即逝,维护这个新生品牌的良好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