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天过海”是《三十六计》的第一计。相传唐太宗率兵30万,离开长安远征辽东。当大军到达海边,太宗举目远眺,见沧海茫茫,一望无边,心想看来此海难渡,所以不禁焦急起来。大将薛仁贵见状,心生一计,他请太宗进入海边的一座彩色营帐,命文武百官饮酒作乐。一时笙歌四起,美酒飘香。此情此景竟然使太宗忘记了忧愁,沉浸到了欢乐之中。正在酒酣之际,太宗忽闻帐外有波涛汹涌之声,便急忙揭开帐幕向外张望。这才发现自己与30万大军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马上要到达彼岸了。原来,薛仁贵担心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瞒着他指挥了大军渡海。因为皇帝贵为“天子”,所以该计叫做“瞒天过海”(事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瞒天过海”在历史上运用极广,历史上的厚黑高手也皆从此计中受益匪浅。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荒淫暴君。他在在位的13年中穷奢极欲,恣意妄为,大兴土木,广费劳役,横征暴敛,耗尽了民力。他拒绝忠良,宠信奸臣,耽迷酒色,残杀良民,直至闹得民怨沸腾,农民起义军四起,众叛亲离,最后被自己的亲信卫队勒死,使隋王朝未传二代便短命而亡。
但隋炀帝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却是历史上有名的崇尚节俭的有为之君。那为什么这位有名的节俭皇帝却偏在5个儿子中选了这么一个奢侈浪子做他的皇位继承人呢?
依据史书记载,杨广之所以能战胜其兄杨勇,使得父亲信任而被确定为皇位继承人,除他本身具备的某些条件外,主要是靠伪装和阴谋。其中他用的最顺手的一招就是“瞒天过海”。
杨广善揣摩皇帝、皇后所好,“弥自矫饰”,表面上一反杨勇所为。他本来妻妾无数最为奢侈,但当他获知隋文帝与独孤皇后要到他的王府来时,就立即“将美貌姬妾藏于别室,唯留老丑者,穿着布衣,侍奉左右”;又把华丽的帷帐暂时撤走,改用素色稀布;还故意将乐器的丝弦弄断,让上边落满灰尘;更装着平时只与正妃肖氏居处,不近任何姬妾。隋文帝夫妇见状,当然非常高兴,因此对他更加器重。
另一方面杨广又广结心腹,凡是皇帝、皇后派遣的人到王府,不分贵贱,他都和肖妃亲自迎接,并赠以厚礼,使得这些人在帝后面前无不称其仁孝。杨广还结交善于相面的人,送他们厚礼,让他们当着皇帝的面故意遍视5位皇子,然后悄悄对文帝说:“晋王眉上双骨隆起,贵不可言。”文帝问大臣韦鼎:“我诸儿谁可继位?”韦鼎心知他最喜欢杨广,就附和说:“至尊、皇后所最爱者当与之。”
杨广既然已经成功地取得皇帝皇后的好感,那下一步就是设法除掉杨勇了。但他挖空心思也没有找到杨勇的罪过,于是只好靠造谣中伤来陷害他这位“性宽厚”的兄长。杨广入宫拜辞母后时,故意伏地痛哭说:“臣性识愚下,不知何事得罪东宫,常欲屠杀陷害于臣,每恐谗谮生于投杼,鸩毒遇于杯勺,是以勤忧积念,惧履危亡。”独孤皇后听后大怒,愤然说:“我在尚如此,我死后当鱼肉汝乎?东宫无正嫡,至尊千秋后,汝兄弟向阿云儿参拜,此是何等苦痛!”从此,这位与隋文帝并称“二圣”的独孤皇后下决心废掉杨勇,另立杨广。
不过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杨坚,杨广得下工夫攻开这座堡垒。但文帝素来“性严重明敏”,靠直接造谣中伤是行不通的。杨广知道,在满朝文武中,能左右影响皇帝的,只有杨素一人,而杨素又最听兄弟杨约的话。于是他和心腹宇文述密谋,用博戏的办法厚赂杨约,又通过杨约鼓动杨素说:“太子每切齿于执政(当时杨素是宰相),一旦主上晏驾,太子用事,恐祸至五日。如能请立晋王,晋王必永铭骨髓。斯则去累卵之危,成太山之安,可以长得荣禄。”老谋深算的杨素闻言大喜,就常在皇帝、皇后面前“盛言太子不才”,又谎奏太子“杨勇怨望,恐有他变,愿深防察”。
杨素是杨坚最信任的重臣,所以他对太子的诋毁不由杨坚不信。最终,杨坚废了太子,另立了杨广。
就这样,杨广蒙蔽了他的父皇和母后,谋取了大隋江山。
“瞒天过海”计能帮助我们隐藏起自己不利的一面,以“投其所好”的方式博得人们的认可与赞赏,从而获取于己有利的一面。此计亦可运用于商业、政治、军事之中,有效地迷惑对手、掩人耳目,从而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