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爱,给你的权利

爱,给你的权利

时间:2022-08-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晚饭时,儿子看看老公做的菜叶汤,噘着嘴巴说:“我不想喝,这样做的不好喝。”在我的个案中发现,每个人的情绪被理解、释放后,都会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上,对方根本不需要建议,只是借“问题”宣泄情绪,希望得到家人理解而已。

晚饭时,儿子看看老公做的菜叶汤,噘着嘴巴说:“我不想喝,这样做的不好喝。”辛苦做饭的老公接着说:“很好喝的,你尝尝。”听爷俩的对话,我回应道:“你们说的都是自己的感觉,壮壮感觉不好喝是他的感受,爸爸说的也是他的感受。但不能因为自己的感受而否定别人的啊。儿子感觉不好喝是真的,可现在都做好了怎么办呢?”儿子听罢回答说:“听你这样说我就想喝了。”

孩子表达的不是他不喝,他只是表明自己感觉这种做法不好喝。老公呢,没有回应孩子的感觉,而是直接否定了儿子的感觉。

我的一位案主和父亲吵架,愤怒之下回到房间,将门猛力带上。父亲叩门,她就是不开,并且心里有恨恨的快感升起:你们很少理我,我也让你们尝尝没有回应的感觉!

弗洛伊德在著作《性学三论》中讲到一个故事:一个三岁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没有回应,就是黑暗;有回应,就有了光。回应到位,产生理解;回应不到位,令人误解。

最新研究发现,若婴儿向妈妈发出信号,而妈妈能在7秒内给出准确回应,婴儿就没有受挫感。若超过7秒,受挫感就会产生。若总是受挫,甚至总是彻底受挫——妈妈基本不回应,那么,婴儿就会减少甚至再也不向妈妈发出信号。

这样说可能会让人感觉到很大压力,其实,准确回应并不是特别难,而是看你是否用心。

儿子和外婆玩,我去洗脸。他疯得很高兴,突然跑来说:妈妈,妈妈。我对他说:嗯,妈妈在洗脸。我突然意识到他是想告诉我他很高兴。我说:你是不是很高兴啊?他“嗯”了一下就自己跑开了。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回应就是回应感受或情绪,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共情。

什么是共情?共情就是能够体验到别人的感受,就是将心比心和换位思考,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感受作出恰当的回应。要做到真正的共情,并不容易,其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思维模式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有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同一件事情,因为思维模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认识。正如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会有一千种对哈姆雷特的认识一样。精准的共情是深深的理解,会瞬间穿透他人的防御,走入他人内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在家庭生活中,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感受,而不是问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处理好家庭关系的核心。在我的个案中发现,每个人的情绪被理解、释放后,都会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再明确不过了,但父母仍执着于自己的观念,用自己的观念去误解或是忽视对方的意思,这是孩子感觉不被理解的重要原因。

家庭中容易出现冲突的另一原因是:对孩子进行定性的评价。在父母的观点中,自己永远处于中心地位,孩子都被放在自己的标准上,以自己的标准为标准,如果孩子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和自己的标准不一致,批评、指责和抱怨随之而来,目的是为了控制对方。对于教育来讲,这是最糟糕的事情了。

还有另一个原因,父母太容易忽视孩子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什么都不会,喜欢出主意、提建议,忙着为对方“解决问题”。实际上,对方根本不需要建议,只是借“问题”宣泄情绪,希望得到家人理解而已。有几位前来咨询的孩子,曾明确告诉我,家长的主意和建议太“小儿科”。

学会共情,是爱给你的权利。如何才能做一个善于共情的父母呢?写到这里,脑海忽然响起苏芮《牵手》的歌词:“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