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鲁莽的举动,难辩的遗憾

鲁莽的举动,难辩的遗憾

时间:2022-08-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夏秋之交,是庄稼成熟的季节,内蒙古金宝屯胜利农场7万多亩玉米、高粱在阳光下摇曳,在轻风中飘香,处处都是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一季下来,基本上没有让农场的粮食遭受损失,圆满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然而,理智告诉陈燮中,退却是一种逃跑的借口,在大是大非面前是没有周旋余地的。

夏秋之交,是庄稼成熟的季节,内蒙古金宝屯胜利农场7万多亩玉米、高粱在阳光下摇曳,在轻风中飘香,处处都是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这是1969年10月,知识青年们迎来的第一个丰收年。场部军管会为了确保粮食安全,颗粒归仓,特命令各营各连都要成立护粮小分队,及时出动,昼夜巡查。

陈燮中是二营六连的副排长,护粮自然有他的一份责任。他的“护粮队”(看青队)里有3名浙江知青,个个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角色,看上去就是一个强大的团队。

第一次“护粮”,没有经验,全凭营里的部署,只要管住每一块地号,不让周边公社的老乡乘机到地里来“捡”粮食,就算万事大吉。

陈燮中认为这样的任务既不紧张,也不算繁重,清早、傍晚还可以跨上骏马驰骋在田间地头,威武潇洒,不愧为农业连队里最享受的工作,所以,满以为一切都不在话下。

其实,“护粮”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看青”。就是庄稼还处在灌浆成熟期,需要保证果实不能受到人为的破坏。这个阶段比较轻松,因为这时候无论是谁来“收粮食”,从法律上讲就叫“偷”。所以,周边的老乡不会冒那个风险。第二个阶段叫“扫尾”。就是庄稼整体收完以后,地里遗留的部分粮食也不能让农场以外的老乡们捡走。这个阶段比较紧张,因为大片粮食归仓了,这时候到农田里去找遗留的粮食,只能算“捡”了,就够不上法律责任。所以,老乡们一般都会在傍晚时分出动,成群结队地到农场的各个地块去“捡”他们的“口粮”。

陈燮中带着他的队友起早贪黑地看护着每一个地块,守护着成片的庄稼,兢兢业业,毫不松懈。一季下来,基本上没有让农场的粮食遭受损失,圆满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陈燮中的“护青队”不仅受到营里的表扬,还受到场部领导的好评。

然而,陈燮中有一块心病久久不易抹去。

那一次,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回来,只剩下零星的玉米棒遗留在不起眼的地方,没有经验的人根本发现不了,陈燮中带着他的队友经过反复检查,觉得再不会有任何问题,决定提前打道回府。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似乎天地之间卷起一片乌云,缓缓向他们靠来。陈燮中定睛一看,原来是平安公社的一群拾荒大军,有老有小,人数不下百人,每个人各背着一条麻袋,浩浩荡荡,如入无人之境。这样的阵势,陈燮中从来没有碰到过,心里不免打起鼓来,他知道仅凭他们三个知青是兜不住这群“饥饿”大军的,更何况都是一些老弱妇孺,即使兜住了,也难以处理。

陈燮中第一个反应是主动退却。他的理由很充分:一者,都是阶级兄弟,帮他们一下也是体现阶级感情;二者,秋收已近扫尾,大田里遗弃的粮食如果老乡们不捡,大不过成为来年的肥料,如果弃之不用,岂非最大的浪费?

然而,理智告诉陈燮中,退却是一种逃跑的借口,在大是大非面前是没有周旋余地的。正义和非正义的抗争,正义的一方永远会立于不败之地,更何况,阻止周边农村的“拾荒大军”侵蚀国家财产是他的职责所在,他不能拿国家财产当儿戏,更不能违背农场“颗粒归仓”的意志。

最终,陈燮中还是选择了干预来袭的“拾荒者”。

也许浙江知青在当地的名声已经远扬,陈燮中根本没有想到平安公社的老乡们对“浙江知青”这四个字如此惧怕,他们三个护粮队员不仅轻轻松松地把这百十来号人的“武装”全给卸了,还要把他们交给场部去处理,吓得孩子们哇哇大哭,有的老人还跪下来乞求饶恕。面对这样的场面,陈燮中和同伴们被震慑了,他们只没收了老乡所捡的粮食,发还了装粮食的麻袋,让他们离开农场。

陈燮中对当年的这一幕至今仍然耿耿于怀,他一直在内疚地责问自己,为什么当时会有如此鲁莽的举动,为什么不肯放他们一马,不给他们留下一点粮食,而让乡亲们受尽屈辱,空手而归?

陈燮中的内心留下了一块抹不去的阴影,也是一块永远的伤痛。

这是一段令人遗憾的记忆。正是有了这段遗憾,陈燮中在创业的道路上才不会忘记将“爱心”留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才会在慈善公益的道路上解开一个又一个的心结,完成他一个又一个的既定目标。

(本章由钱子勇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