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真正的快乐来自于“无我”

真正的快乐来自于“无我”

时间:2022-08-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提“无我”观念,人人都会感到害怕,其实“无我”不是不讲我,而是超越自私的小我。2013年,我认识南方一个来北大访学的人,他叫心悟。北大的气质,就在于能有一种“敢为天下先”和“敢为天下忧”的“无我”的担当精神,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狂傲”。假若对自己能少些欲望,想着服务他人,便是减少自我中心、减少烦恼。

一提“无我”观念,人人都会感到害怕,其实“无我”不是不讲我,而是超越自私的小我。自我成长固然重要,但自我成长是否就是我们人生的目标及最终目的呢?再让我们仔细想想,“我”究竟是什么?是心?是身?还是身心之外所拥有的事物?所谓的思想、财产、名誉、价值判断等,就是“我”吗?或者只是“我的”罢了?如果每一个人都强调“我”,岂不是很麻烦呢?

2013年,我认识南方一个来北大访学的人,他叫心悟。

心悟是5年前才剃度的,是不折不扣“半路出家的和尚”。出家之前,他当过兵、做过公务员、做过生意,之前父母都去世了,有人开他玩笑:“你就差没做过和尚了。”

2009年年底,心悟成为一名救助中国尘肺病患者的志愿者。他拿起相机和摄影机,走到甘肃、内蒙古、安徽、江西、广东等地尘肺病患者的身边,调查和记录他们的遭遇,然后在网上公开。

作为方外之人,他对世俗之事十分关切,对我说:“修行不离世间,快乐来自‘无我’,我就是要在生活中禅修,说好话、干好事、做好人。在自我观照中保持心灵的洁净,在知足中常生欢喜心、感恩心,脚踏实地,心无挂碍,无我无相,以此完善我的人格。”心悟一番话,让我醒觉。一切烦恼皆由心造。心不安神更不安,心神不静烦恼丛生,执着于我就囿于自我,心中只有一己得失、一己感受,又怎能真正快乐呢?容得世间万物,自然心生欢喜。

心悟为什么选择做尘肺病患者的志愿者?更早的则是源于小时候的记忆。他的邻居常常呼吸困难,家乡的冬天异常寒冷,邻居总是抱着暖气,夏天也只能找个阴凉的地方待着,基本上不怎么走动。心悟看在眼里,十分痛苦。之后的数年里,此情景让他难以忘怀。他出家后接触佛法,生起慈悲情怀,发愿救拔众生痛苦,到各地深入调查,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传到网上。调查中,心悟发现,很多人至死都不知道自己得的是尘肺病。找到他们,便是首先要做的工作,紧接着募集善款,然后把他们送去医院。很多时候,他们每天翻山越岭,逐村调查,向当地人了解情况。按着打听来的信息寻找过去,有些已经在不知情中被夺走生命,人去房空。心悟说:“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大家觉得尘肺病患者是需要帮助的群体。而我作为一个修行人,并不认为是我在帮他们,相反,是他们在帮助我,成就我的慈悲心。”“我从来不觉得出家人的生活就应该是闭门修行。”心悟说。在他看来,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应该发挥出家人的力量,让他们践行自己的使命。出家人不能只吃菩萨香火,不为众生做事。他是一个出家人,但做的是很入世的事情,他对当下和时代有很深刻的关切,最重要的是付出了行动。他更多是一个公民,而不是修行人。

中国文化的传统,最重要的是“行”,讲究“知行合一”,知道了然后落实到实践中去,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氛围里,知行脱节,溺于功利,趋之若鹜,很多人只为一己私利,缺乏道德自律和价值的关怀,又怎能快乐?

北大中文系教授常森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主要是知识、技能层面的教育,基本上丧失了人文精神。大学教育,如果能让人变得更从容,更淡定,更有方向感,那么就是一种有价值的教育。北大的气质,就在于能有一种“敢为天下先”和“敢为天下忧”的“无我”的担当精神,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狂傲”。

人在贫穷时,总是渴望获得财富。但当一朝拥有财富后,接着又渴望得到名气和权力、地位的增长。于是,一生的时间,便陷入在这无穷无尽的追求之中,不断打拼,欲望永远不能满足。假若对自己能少些欲望,想着服务他人,便是减少自我中心、减少烦恼。心悟常勉励人要惜福,认为自己现在拥有的是最好的,即使遇到挫折,也要告诉自己是种体验,能有此心态就可以身心安定,不会老是打妄念,烦恼不已。

很多人为了满足一己私欲的贪求,而过分追求个人的享受,就叫作“欲望”。欲望是自私的,会为我们带来烦恼,甚至带来杀身之祸。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自我的利益,往往会自寻烦恼,把本该平静的心境套上枷锁,搞得重负疲惫,这实在不可取。我们应该学会解除这些束缚,给自己减压,从而活得轻松、活得快乐。可是,如果是为众人的利益而努力和奉献,就不叫作“欲”,而称为“愿”。愿心是为众人而发的,是清净的,不会带来烦恼,反而会带来快乐。这个实在是太有意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