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士称谓及等次类别

道士称谓及等次类别

时间:2022-08-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道士称谓及等次类别道教是产生于公元2世纪前后、以先秦时的巫术和秦汉时的神仙方术为渊源的宗教。此时的道士完全有别于战国秦汉时的方术之士,已是一种专门从事道教活动的宗教职业者。对此,道教经籍不仅予以认可,而且还据此作为标准以区分道士。对于一般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而言,道士之名可谓名实相符。她们有着属于自己的女道士、女冠、女官、女真、道姑、坤道等独特的称呼。

道士称谓及等次类别

道教是产生于公元2世纪前后、以先秦时的巫术和秦汉时的神仙方术为渊源的宗教。从这种宗教产生之初起,社会上就有不少虔信的男女修行者,他们是中国道教史上最早的道士。此时的道士完全有别于战国秦汉时的方术之士,已是一种专门从事道教活动的宗教职业者。据《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载,所谓道士,有三种意思:一为出家,二为入道,三为舍凡。“总此三者,名为道士。所以名为道士者,谓行住坐卧,举心运意,唯道为务;持斋礼拜,奉诫诵经,烧香散花,然灯忏悔,布施愿念,讲说大乘,教导众生,发大道心,造诸功德,普为一切,后己先人,不杂尘劳,唯行道业。”《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也称,之所以把信奉道教的人称为道士,“以其务营常道故也”。

道士修行有精粗之分、优劣之辨,因而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等次。对此,道教经籍不仅予以认可,而且还据此作为标准以区分道士。《洞真太上太霄琅书》按道士奉道精勤粗劣的不同,将其分为在世、出世、在家、出家、游涉、幽居六种。《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则分道士为七阶:“一者天真,谓体合自然,内外淳净;二者神仙,谓变化不测,超离凡界;三者幽逸,谓含光藏辉,不拘世累;四者山居,谓幽潜默遁,仁者自安;五者出家,谓舍诸有爱,脱落嚣尘;六者在家,谓和光同尘,抱道怀德;七者祭酒,谓屈己下凡,救度危苦。”稍后,《三洞奉道科诫》亦按此划分,只是去掉了“幽逸”,并称道士“乃方外之士也”,“今之道士即出家道士也”。

除了按道术高低划分道士级别外,隋唐时期还流行年龄划分和经箓法服划分法。依道士出家年龄分阶是由唐代朱法满道士提出来的。按他的说法,自7岁至11岁名为蒲车道士,12岁至14岁名为清信道士,15岁至19岁名为施惠道士,20岁至60岁名为弘护道士,70岁至90岁名为住持道士。另一种按道士所受经箓法服之高低分等的方法发端于南朝梁代,流行于隋唐时期。按这种划分法,道士有着正一、高玄、洞神、升玄、洞玄、洞真、大洞、三洞、居山、洞渊、北帝太玄等类别,其中三洞道士因经初盟、中盟和大盟,遍受三洞经箓而居于最高地位。

另外,道士还有出家、在家之分。此在家、出家的分别与《洞真太上太霄琅书》中的划分方法不同,是以道士是否居住宫观作为标准的。道士出家之风始于南北朝时,但直到北宋,道士蓄妻纳妾者仍相当普遍。所以宋人王栐说:“黄冠之教,始于汉张陵,故皆有妻孥,虽居宫观,而嫁娶生子,与俗人不异。奉其教而诵经,则曰道士。”(《燕翼贻谋录》卷3)尽管宋王朝曾严令禁止道士嫁娶,规定“道士不得蓄养妻孥,已有家者遣出外居止,今后不许私度,须本师知观同诣长吏陈谍给公凭,违者捕系抵罪”(《燕翼贻谋录》卷3),可收效甚微。及至金元全真道兴起后,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这一派道士始从家庭生活中完全摆脱出来。不过,当时仍然有不少道士过着亦道亦俗的生活,在家的正一道道士就是其中主要的一个派系。

对于一般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而言,道士之名可谓名实相符。然而由于道士本身修行程度有深有浅,教理造诣有高有低,而且另有是否出任教职的差别,所以道士还有其他不同的称谓。主要有道人、黄冠、羽客、居士、先生、真人、天师、大师、法师、炼师、律师、祖师、宗师、住持、方丈等。

不管是道士、道人、黄冠,还是羽客、羽士、天师、真人,一般是对男性修行者的称呼,女性修行者通常不套用这些称谓。她们有着属于自己的女道士、女冠、女官、女真、道姑、坤道等独特的称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