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宠辱不惊处事淡然

宠辱不惊处事淡然

时间:2022-08-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宠辱不惊,做人稳住心气所谓的宠辱,更多的时候是心灵对外界的主观感应。宠辱不惊,是一门生活的艺术,更是一种做人的智慧。做人稳得住心气,沉住气才能成大器。这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相传古代,有一个叫百忍的僧人名声极佳。人们震惊了,狠狠地斥责了百忍,并把孩子送到了寺院。能够稳住心气,是做人有深度的基本表现,也是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备的一种素质。

宠辱不惊,做人稳住心气

所谓的宠辱,更多的时候是心灵对外界的主观感应。其实真正值得我们感应和在乎的是自己的心境。

生活在大都市中的许多人觉得很累,在生活压力和工作负荷逐渐加重的情况下,精神空虚,情绪浮躁……一系列问题不断显现。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显然,很多人已经陷入了世俗的泥沼而无法自拔。

造成这种困扰的原因,就是他们太看重一些东西。人生在世,追求梦想,追逐名利,难免落得患得患失、疲于奔命的下场。此刻最需要的不是如何使事情变得顺心如意,因为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有八。唯有调整身心,拥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心境,才可荡涤世俗的一切烦恼,获得物我两忘的超脱情怀。

宠辱不惊,是一门生活的艺术,更是一种做人的智慧。人生在世,有褒有贬,有誉有毁,有荣有辱,这是人生的寻常际遇。古人有云:君子坦荡荡。为君子者,不妨宠亦坦然,辱亦坦然,豁达大度,一笑置之。得人信宠时不轻狂,受人侮辱时忌激愤。做人稳得住心气,沉住气才能成大器。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凡事有所成就者无不具有“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心态。

魏晋人物陶渊明之所以被誉为豁达风流之士,就在于其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正因如此,它才可以用平和、宁静的心态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飘逸的诗篇。这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而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是唐朝武则天皇帝。这个曾经叱咤风云,创造历史,并最终站在历史制高点的女人,甘愿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虽一字不着,却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还有那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同志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撼,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种达观的态度也值得后人敬佩。

从某种意义上说,“宠”和“辱”关系人格和尊严,也表现了个人良好的自控能力,它是衡量一个人涵养和气度的标尺。

相传古代,有一个叫百忍的僧人名声极佳。他所住的寺院附近有个女孩未婚生子,女孩的父亲追问新生儿的父亲是谁,女孩无奈,说是百忍。人们震惊了,狠狠地斥责了百忍,并把孩子送到了寺院。百忍轻轻一笑收下了孩子。许多年后,女孩良心发现,告诉父亲那个小孩的父亲是另一位青年。大家这才知道错怪了百忍,去寺院向百忍道歉并接回孩子,百忍还是粲然一笑!

蒙受奇耻大辱,大师却视若纤尘,这种修养有几人能做到?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面对高低起落,能够时刻保持沉稳、平和的心态,那他必然能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能够稳住心气,是做人有深度的基本表现,也是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备的一种素质。

“二战”后,以色列建国,人们推举爱因斯坦做国家总统。总统,一个多么诱人的职位!在这熙熙皆为利来、攘攘皆为利去的滚滚红尘中,有多少人梦寐以求却求而不得!然而,爱因斯坦却拒绝了,那是智者平静如水的拒绝。今天,当我们称赞他在科学上的巨大建树时,首先想到的是这位科学巨人面对镶满宝石的王冠轻轻摇动的一只手。

这样的淡泊名利,这样的沉稳专注,如今能有几人可以做到?见过一些得势之人,那种得意忘形令人吃惊,何苦?生命的顶峰永远在高处,与阳光相比,我们永远微不足道。还有一些人,境遇不顺便抱怨生活,何必?就如爬山,跌倒了,可腿还在,山还在,何不重新起步?只是,心中想的应该是奋斗的目的,自身价值的实现,而非成功和价值的炫耀。

人生在世,区区几十年。贫富不过百年,风骚安能永久?太在乎加之于身上的荣辱,实际上是自我陶醉和自我折磨。所谓的宠辱,更多的时候是心灵对外界的主观感应。其实真正值得我们感应和在乎的是自己的心境。

一个人在危机面前,依然泰然自若,视危机为挑战;在流言飞语面前,能够坦然无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在困难挫折面前,尤能愈挫愈勇。这样的人,能够坚持自己的气节,稳住自己的心气,在宠辱不惊中,活出高尚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