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以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时间:2022-07-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二十二章里有这样一句话: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种“不争”的思想,并非是一种消极逃避,百事退让,而是一种“善胜”的“争”,是“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符合天道之“争”。智慧新语“不争”之人,无人能与之争,故其总是最后的胜利者。

以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里有这样一句话: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就是说: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的。

唐代有一个叫李泌的传奇人物,他侍奉过唐玄宗李隆基,作过唐肃宗李亨的老师,是唐代宗李豫的行军司马,后来又成为唐德宗李适的宰相。在入仕之前,李泌曾经修习道法,因此,深深懂得不争的道理,他的一生可谓壮阔恢宏,志得意满,但是他从来就没有为名利所累,在治理政务中,他将“不争”贯穿始终。

安禄山造反,唐明皇仓皇出走时,皇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肃宗到处寻找李泌,恰好李泌也到了灵武。肃宗立刻和他商讨当前的局面,他便分析当时天下大势和成败的关键所在。肃宗要他帮忙,封他做官,他恳辞不干,只愿以客位的身份出力。肃宗也只好由他,碰到疑难的问题,常常和他商量,肃宗称他先生,而不叫他名字。

肃宗外出的时候,李泌陪着肃宗一起坐车。大家都知道车上坐着那位穿黄袍的,便是皇帝,旁边那位穿白衣的,便是山人李泌。由此处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世人争相抢占的名利物欲,李泌视若无物。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鐲然而善谋。”道教认为天地万物以及人的处世都要按道行事,无论是天道和人道都是柔弱谦下,彼此相容而不害的,因此,学道者应该返本还元,避而不争。李泌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

李泌具有博大的政治家胸怀。《新唐书·李泌传》记载:肃宗当太子时,权相李林甫多次陷害太子,使太子位几乎不保。肃宗即位后,便想复仇:“(肃宗)怨之,欲掘冢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使胁。从之徒得释言于贼。帝不悦,曰:‘往事卿忘之乎?’对曰:‘臣念不在此。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旧怨,将内惭不怿,万一有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帝感悟,抱泌颈以泣曰:‘朕不及此。’”李泌想尽办法,就是希望肃宗能够以一位心胸开阔、不善计较的皇帝形象出现在臣民面前。

李泌曾多次推辞皇帝授予的官职,洁身自好。据《资治通鉴》记载:到贞元三年(787),唐德宗执意要任命李泌为宰相,并且希望李泌不要计较那些企图陷害他的权臣,他对皇上表态说:“臣素奉道,不与人为仇。李辅国、元载皆害臣者,今自毙矣。素所善及有恩者,率已显达,或多零落,臣无可报也。”这充分表现出一位宗教家、政治家的气度。

李泌的一生坎坷不平,曾多次遭人嫉妒陷害。李泌都以“不争”、顺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

李泌在玄宗天宝年间,受到玄宗的重视,然而却遭到杨国忠的嫉恨,结果李泌被送往蕲春郡(今湖北省蕲春县)安置,李泌毫无怨言,潜遁名山。肃宗时,虽“权逾宰相”,却执意不肯担任要职。然而还是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收复京师后,为了躲避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灾祸,也由于平叛大局已定,李泌便主动要求离开权力的中心,进衡山修道,“有诏给三品禄,赐隐士服,为治室庐”。

《诠言训》指出“善有章则士争名,利有本则民争功”。意思是世人相争是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或因物质财富不足,或因分配不平等,等等。不过在《原道训》中仍然认为“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就是说得道的人可以应付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内心之中却不能失去按道行事的本性。又称“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则“天下归之,好邪畏之”。李泌因为“不争”,故这些人找不到任何把柄,自然躲过了劫难。

在代宗大历年间,当时的权相元载认为李泌不肯依附自己,留在朝廷对自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此时刚好江西观察使魏少游请朝廷为他派去一些僚佐,于是元载就盛称李泌有才,可担任此任,于是就在重用人才的名义下把李泌赶出了朝廷。李泌依然没有任何的“争权”之念。老子说:“水善能柔弱,象道。去高就下,避实归虚,常润利万物,终不争,故欲令人法则之也”。人如果仿效水的不争,“终不遇大害”。

如此的大起大落,而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得到皇帝的重视,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李泌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得力于他的“不争”的处世哲学。西方有句谚语: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如果不争,你可以得到比期盼的更多。中国也有句俗语,“争则不足,让则有余”。

《道德经》述及“不争”思想的地方很多。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曾经高度概括称“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种“不争”的思想,并非是一种消极逃避,百事退让,而是一种“善胜”的“争”,是“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符合天道之“争”。

再聪明的人都无法完全认清世间万象,无谓的争斗只会消耗你的能量。逞强的行为,只落得为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

反思与领悟

地处于低下的位置不争高势,所以平安而无危险。水从高处向下流,不争速度,然而流而不慢。人要有所得,主要是因为有得的时机,而不在人的争利的愿望。如果靠“不争”来处世,那么才有“胜算”的把握。

智慧新语

“不争”之人,无人能与之争,故其总是最后的胜利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