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节俭在什么情况下都是美德吗

节俭在什么情况下都是美德吗

时间:2022-07-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 节俭悖论:节俭在什么情况下都是美德吗?但是,凯恩斯却认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因此,正确理解节俭悖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高储蓄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认识。与父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林先生的儿子。解决节俭悖论的这一现实存在于经济是否处于萧条的水平这一问题之中。

7 节俭悖论:节俭在什么情况下都是美德吗?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有一个蜂窝,里面的每一个蜜蜂从出生开始就很爱挥霍,但是一直以来都很繁荣兴隆。直到有一天,蜂王突然下达命令,要求全体蜜蜂改过自新,开始节约。蜜蜂们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厉行节约。但是出乎蜂王的意外,整个蜂群迅速衰败下去了,往日兴旺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从小都受到教育,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我们用有限的资源来创造更多的财富,但是蜂群为什么挥霍反而比节约更有利于发展呢?这就涉及节俭悖论这个经济知识了。

凯恩斯在1936年出了一本书,名字叫《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其中就提出了著名的节俭悖论。简单地说就是节约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却恰恰相反,它会导致国家经济的萧条衰败。也就是说挥霍可以引起繁荣,而节约则会导致萧条。

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既然是美德,为什么还会产生这个节俭悖论呢?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以个体而言,如果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但是,凯恩斯却认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

因为人们的收入通常有两种用途——消费和储蓄,而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的变动,就是说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和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的萧条。由此来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确实是好事,但因为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却是件坏事。

换一个角度解释节俭悖论: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但是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会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与贫困。凯恩斯曾经形象地说,“如果你们储蓄五先令,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按照他的观点,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经济没有达到潜在产出的情况下,只有每个人都尽可能多地消费,整个经济才能走出低谷,迈向更加充分就业、经济繁荣的阶段。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凯恩斯针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他认为,只有增加有效需求,就是居民增加消费,减少储蓄,可以让国民经济恢复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节俭悖论还是有道理的。

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储蓄率过高而消费率过低。因此,正确理解节俭悖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高储蓄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认识。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商品生产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人员增加,经济增长受到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低保”范围和提高“低保”标准,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家消费,这些措施都是以扩大国民消费带动经济发展。节俭悖论使许多经济学家接受了反储蓄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经济滑坡、商家和消费者变得悲观的时候。

明白节俭悖论的内涵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崇尚节俭的国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收入水平适当消费,而不是一味地去节俭,这样对自身、对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节俭悖论并不是要求我们选择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非常紧缺,这非常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理性的选择是“有选择的节俭”,而不是一味的、不分场合的节俭。所以,不仅要让自己合理增加消费,也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费,理直气壮地反对浪费。

林先生是一家外企的高级管理人员,收入丰厚,家庭生活富足。可是林先生却常常因两个人的花钱而生气,一个是他的父亲,另一个是他的儿子。这生气不是因为别的,却是因为父亲的过分节俭和儿子的过度消费。

林先生的父亲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虽年已七旬,但勤俭的习惯却一直未改。为了节省一点电费,他的父亲看电视时是从来都不开灯的,空调从装上到现在如果不是林先生去他那里开上一会儿的话,他自己是舍不得开的。当林先生因此而说几句时,他的父亲总是说:“咱住在二楼这么阴凉,如果再开空调,浪费电不说,凉得也实在让人受不了。”为了防止蚊子咬他,林先生专门给父亲买了一盒蚊香让他记着晚上睡觉前点上。可他的父亲总是说:“不点也罢。过去在农村,有谁点蚊香?人瞌睡了自然就会睡着,这么大个人还在乎蚊子咬两口。”为了能免费理发,他的父亲能从城西步行到城东找义务理发摊儿。为了省钱,他的父亲不仅坚持自己蒸馒头,而且也很少买菜,常常是逛菜市场时顺便就捡上一些菜回来。父亲过生日时林先生说到饭店里去吃顿饭,可他却说:“还是在自己家吃实惠,割斤肉,擀点儿面,比去饭店吃强多了。”

与父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林先生的儿子。为了玩游戏,硬是让他妈给买了一台好电脑,游戏光盘一买就是好几盘儿。想弹吉他,就让他妈给买了一把吉他,还专门请了老师教他。到了夏天,儿子是进门就开空调,冰箱里好点的冰糕都是为他准备的。早上他动不动就要去喝两三块钱一碗的羊肉汤。中午和晚上没有肉他是不会动筷子的。就这还不算,双休日他还总要林先生带他去饭店里撮一顿。对此,林先生没少说儿子,可是儿子却振振有词:“现在提倡消费,国家领导人都说要扩大内需,我们应该响应党的号召,为社会多作贡献。而且,您和我妈的收入也不应该在乎这点支出。”

在经济学中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也就是说,对单独个人有益的事情不一定因而就对全体有益;在有些情况下,社会成员个人的精明可以是整个社会的愚笨。解决节俭悖论的这一现实存在于经济是否处于萧条的水平这一问题之中。在一个古老的社会中,我们总是处在充分就业状态,所以我们把国民产品用于当前消费越多,可用于资本形成的产品就越少。如果产出可以假定总是处在其潜在水平,那么传统的节俭理论就是绝对正确的,就是从个人和从社会角度来说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节俭悖论的存在,是有它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条件的,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如此。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个口号叫做“消费即是爱国”,这样的口号一提出就遭到无数人的批评,认为这真逗,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我们且不谈这个口号是否正确,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有一定的合理的地方,那就是在经济萧条企业开工率不足时,多消费可以使企业收入增加,增加就业。

那么我们应该为爱国而扩大消费吗?温家宝总理曾这样说:“不能简简单单地说消费就是爱国。”因为消费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来确定的,如果有钱了,不用说大家也都会去消费。所以,只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群众花钱没有后顾之忧,不用喊口号,消费自然也会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