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节俭为美德的国人

以节俭为美德的国人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消费社会——一个迫近中国的社会图景毋庸置疑,消费社会在西方世界早已呈现。当下的中国是否已步入消费社会,或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消费社会的特征,目前学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论。究其理由,笔者认为在文论界、文化界、美学界中不外乎存在这样一个潜在的结论:消费社会对当代中国来说是一个即将迫近的社会图景。的确,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考察,消费社会在中国的轮廓都是日渐清晰的。
消费社会_一个迫近中国的社会图景_消费主义图景下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研究

第一节 消费社会——一个迫近中国的社会图景

毋庸置疑,消费社会(Consumer Society)在西方世界早已呈现。当下的中国是否已步入消费社会,或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消费社会的特征,目前学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论。[2]但是,中国的消费社会特征、消费文化及与其相伴而生的其他问题在各人文学科领域中却成为学者们热衷的话题。究其理由,笔者认为在文论界、文化界、美学界中不外乎存在这样一个潜在的结论:消费社会对当代中国来说是一个即将迫近的社会图景。的确,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考察,消费社会在中国的轮廓都是日渐清晰的。

一、经济全球化——中国消费社会形成的国际动力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首次出现在1959年英国报刊《经济学家》中。1985年,美国经济学家提奥多尔·拉维特在“市场全球化”一文中用全球化来形容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扩散的情况。[3]

全球化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其因市场经济之需而孕,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才感觉到它的热浪的到来。消费社会实际上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催生的。现在,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的经济全球化下,市场经济迅速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成员国延渗。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体现的是以美国、西欧为首的西方国家强势经济话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反过来这种扩张又得到规则的强制性支持而无处不及,于是西方社会的消费意识、消费理念、消费方式等标志消费社会形态的东西也随经济、市场全球化而渗透到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社会各阶层。

应当说,我国在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等进一步加强,并且迅速融入世界,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超过美国[4],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而贸易额的增长则有利于提高劳动密集型国家劳动力的相对工资。[5]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消费社会的雏形在我国得到初步呈现,并快速发展。

二、国家经济政策——变革传统消费观念的国家动力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消费与投资、出口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时至今日,促进消费以带动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克服经济危机已成为我国的基本经济政策。这对以“节俭”为美德的国人来说,提倡“消费”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变革。

中国传统的各个民族均以“节俭”为美德,以“浪费”为可耻,形成了中华民族坚韧、勤劳与节俭的美德。这一民族特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原因。从文明类型来说,我们属于农耕文明,有着浓郁的“重农抑商”传统,这种传统在后来成为封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华民族主流的文化思想来看,儒家创始人孔子就以俭与温、良、恭、让为美德。[6]孔子对其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7]的评价一方面固然是对安贫乐道思想的肯定,但从另一侧面观之,却也是对节俭生活方式的倡导。道家认为“五音令人口爽”[8],故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9],虽然表现的是节欲观念,但节欲在物质消费层面上与节俭有相通之处;墨家《节用》,批评儒家的丧葬习俗,身体力行,代表了农民小生产者的利益,更是以厉行节俭而闻名,而消殆。[10]即便是身居高位的司马光自己也只不过是“衣取蔽寒,食取充腹”,并告诫后人“以俭素为美”,反对“以奢靡为荣”,认为“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否则“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11]释家证悟到痛苦源于原始物欲,故提倡通过苦行僧的修行方式来解脱这种痛苦。就新中国成立之初而言,也以“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12]的训条来强化举国上下勤俭建国的观念。

因此,当国家采用诸如调整存款利率,降低征收消费税率,积极引导旅游业、服务业发展,对假日经济进行国家立法,出台信贷消费制,扩大高等教育入学率等措施来提高国民消费水平的时候,这也意味着国家权力话语对消费社会在我国的最终形成提供了持续的驱动力。

三、社会阶层结构新变——消费社会形成的民间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市场要素的发育渐趋成熟,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变:一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多样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阶层的崛起强力影响、改变着民族的经济活动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而且可以预见,新的社会阶层在未来会更趋多样化,所占人口比例会进一步得到提升,在建构民族超前的、多元化消费模式、消费心理方面的作用会得到加强。二是随着城乡二元对立结构模式为市场经济所破,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广大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这部分人连接着城市与农村,可以说是新生的社会阶层。他们在促进城市的资金流、信息流、物质流流向农村,从而促进农村的城镇化、现代化的同时,也向农村注入了城市的消费观念、消费时尚、消费方式。所以,上述两类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无疑在不断制造着对“消费与幸福神话”渴望的幻象,为推动消费社会在我国城乡的出现、发展、成熟提供了最原始、最本质、最永恒、最强大的民间动力。

四、消费特征——消费社会在当代中国的呈现趋势

消费社会有几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物质的丰盛,即如波德里亚所言:“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13]随着投资市场的开放,国际资本、民间资本与政府投资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同时,国际商品市场与技术市场的开放也使消费对象变得更为丰盈。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来看,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为10.37万亿元,增长24.8%;粮食产量为1.14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2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14]而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1739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亿元,全国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5547元,消费水平为4089元,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35。[15]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家庭纯收入、居民消费水平也保持着15%、10.2%、10.3%的高速增长。[16]城乡居民主要商品、耐用消费品年销售量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讯、网络、电视等消费品广泛进入城乡市场,以及这些产品传达出的现代消费精神、消费时尚、消费观念、消费意识等产品的“隐性构件”,可以说给传统的消费文化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显然,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经济总量的累积,我们的物质生产力、消费力正处于高速释放阶段。二是“消费社会并不以个人支出的急剧增长为特征,它伴随着第三者(尤其是行政部门)为个体利益所承担的支出增长,而且其中一部分支出还减少着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17]。说到底,持续的消费力还得有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分配制度作为保障机制,反过来这些体系及制度也进一步促进了消费社会的形成。目前,我国政府、社会、企事业及社会各种合力所形成的社会养老、住房、医疗、失业、低保、工伤信用等保障体系渐趋完善,尤其是近两年政府推行的耗资巨大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义务教育减免制、农村医疗合作体制、农村养老体系,以及家电下乡、光纤网络电线村村通工程等,可以说是打开了农村更为广阔的消费之门。三是生产型社会特征是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水平、对象、数量等,而在消费型社会中,消费欲望、消费理想、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却驱动、决定着生产方式、生产对象、生产规模等。就目前我国生产与消费领域的新景观而言,无论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还是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如所谓的“休闲娱乐工业”、“美丽工业”、“身体工业”、“精神经济”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为消费者欲望化生产所驱迫的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消费社会正迫近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当下它呈现给我们的景观是区域性、不均衡、欠成熟的。但一方面这也许正是消费社会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我们并不能因为它是区域性、不均衡、欠成熟而不在学术的高度去检视、审理其给各学术领域带来的潜在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