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国际分工理论

现代国际分工理论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⑦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赫克歇尔和俄林不仅认为不同国家的不同的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而且还进一步论述了国际贸易将会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即所谓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在当代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科学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1.资源禀赋论的假设条件

(1)在各个区域或国家内部,生产诸要素是完全自由流动的,但在区域和国家之间,它们是不能自由流动的;

(2)货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

(3)只有商品贸易,贸易是平衡的,出口恰好可以支付进口;

(4)生产诸要素是完全可以分割的,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着生产的增减而变化,因而没有规模经济利益问题;

(5)只有两个区域或两个国家;

(6)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同。

2.资源禀赋论的主要内容

(1)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俄林的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是从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开始逐层展开的,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各国所生产的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当两国间的价格差别大于商品的各项运输费用时,则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

②成本的国际绝对差。价格的国际绝对差来自成本的国际绝对差,因而成本的国际绝对差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一个原因。

③不同的成本比例。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二个条件是在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成本比例不同。

④相同的成本比例。如果两国的成本比例是相同的,一国的两种商品成本都按同一比例低于另一国,则两国间只能发生暂时的贸易关系,直到两国的汇率变化使两国商品的单位成本完全相等。

⑤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不同的商品是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出来的。在每一国,商品的成本比例反映了它的生产诸要素的价格比例关系,也就是工资、地租、利息、利润之间的比例关系。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因而产生了成本比例的不同。

⑥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供求比例。各国在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面是不相同的,即各国所拥有的各种要素的数量、种类和质量是不同的。国际贸易就是建立在各个国家各种生产要素的多寡不同和价格的高低不同的基础上。另外,即使生产诸要素的供给比例是相同的,对这些生产要素不同的需求也会产生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从而为国际贸易提供基础。

⑦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俄林从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出发,分析了成本的国际绝对差,又探讨了不同国家内不同的成本比例,进而探讨了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最后分析了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供给和需求比例。他认为,在这个链条中,供给比例是最重要的环节,但没有一个单一的环节是国际贸易的最终的基础。各个环节之间互相依赖的关系决定了每一个国家的价格结构。而各个国家的价格结构决定了它们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比较利益,同时这也就构成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俄林还认为国际生产要素不能充分流动使生产达不到理想结果,但是商品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缺少流动性的不足,即通过国际贸易可以部分解决国际间要素分配不均的缺陷。

(2)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不仅认为不同国家的不同的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而且还进一步论述了国际贸易将会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即所谓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美国经济学家P.A.萨缪尔森(P.A.Samuelson)发展了这一理论,他认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鉴于他对赫—俄原理的发展,因此这个理论又称为赫—俄—萨原理。

按照这种理论,虽然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商品的自由流动将会导致这两个国家的工人取得同等的实际工资、资本获取同样的利息、土地获得同等的地租。这是因为两国在实行分工和发生贸易之后,各自大量使用本国丰裕要素进行商品生产,从而使这类要素价格日趋上涨;同时,由于各自不断进口本国稀缺要素密集的外国产品,将使本国这类要素价格不断下跌。这样,通过国际贸易导致了两国间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的缩小,并使要素价格趋向均等化。

但是,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要素价格均等只是一种趋势,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复杂多变,而不同地区的市场又存在差别,价格水平难以一致;第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充分流动,即使在国内,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移向另一个部门,也不是充分便利的;第三,产业对几个要素的需求往往是“联合需求”,而且它们的结合不能任意改变,这种整体性和固定性的结合,影响要素价格的均等;第四,集中的大规模生产必然使有些地区要素价格相对高点,而另一些地区要素价格相对低点,从而阻碍了生产要素价格完全均等。

萨缪尔森针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推论。他认为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这种均等化不是一种趋势,而是一种必然。因为在多种要素相对价格有差异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仍将持续扩大和发展,而贸易的扩大和发展将会减少两国间要素价格的差异,直到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完全均等化为止,这时就意味着两国国内的要素相对价格也完全均等化了。同时,在要素的相对价格均等化、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存在着完全的自由竞争以及两国使用同样的技术等条件下,国际贸易将会导致要素绝对价格完全均等化。

3.对资源禀赋论的评价

(1)进一步完善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比较优势学说说明了两国贸易的原因是互利,但没有说明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对此,资源禀赋论作了一定的研究。

(2)为一国如何利用本国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以获得贸易利益提供了一种思路。

(3)具有庸俗性。赫—俄学说完全违背了劳动价值论,抹杀了劳动收入与财产收入的差别。

(4)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当代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科学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革新、技术进步可以改变要素成本和比例,从而改变比较成本。

(5)这个理论的建立是以一系列不符合实际的假设为前提的,与当代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实不符。

(6)抹杀了国际生产关系,掩盖了国际经济关系中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事实。

(二)里昂惕夫之谜

1.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瓦西里·W.里昂惕夫(Vassily.W.Leontief)运用他首创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试图验证赫—俄原理。他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力两种,先后两次分别根据1947年和1951年美国200种商品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计算出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从而得到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例;并于1953年发表了论文《国内生产和对外贸易:美国资本地位的再审查》。文中的主要数据如表2-3所示。

表2-3 美国每百万美元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的需要量

从表2-3中可以看出,1947年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与劳动比率只是进口替代商品的资本与劳动比率的77%,1951年为95%。尽管这两年数字不同,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基本相同的,即美国出口商品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一般认为美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根据赫—俄学说,他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个验证结果正好与赫—俄学说相反。

里昂惕夫这一结论,使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因而将这个不解之谜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反论”,并掀起了一个验证和探讨“里昂惕夫之谜”的热潮。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对于里昂惕夫之谜,西方经济学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代表性的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劳动高效率论。这是里昂惕夫自己的解释,他认为,“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所造成的,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大约是其他国家工人的三倍。因此,美国是个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缺乏的国家,里昂惕夫之谜就很容易理解了。他还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高效率是由于美国有先进的科学管理、高水平的教育和优良的培训以及工人较强的进取精神。

(2)贸易壁垒论。美国经济学家R.E.鲍德温(R.E.Baldwin)认为美国关税结构偏向保护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人为增加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按照鲍德温的计算结果,如果美国没有关税结构因素,其进口商品中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将比实际要低5%。可见,贸易壁垒是产生里昂惕夫之谜的原因之一。

(3)竞争和垄断论。该理论认为,由于国际贸易中某些产品的竞争和垄断程度不同,使国际贸易不可能完全按生产要素的组合及其对各国的相对有利程度来进行,所以有利于输出国的产品不一定能够顺利地输入另一国,而比较不利于输出国的产品却能比较容易地进入另一国。

(4)跨国公司内部交易论。该理论认为,美国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向美国母公司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应看作是国内贸易,如果扣除这部分贸易,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就会小于出口。美国就会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家。

对于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除以上几种外,还有人力资本与人力技能论、需求偏好论、要素密集倒转论、研究发展论、技术进展论、其他要素论等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