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英镑的国际化

英镑的国际化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英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之一。凭借强大的国家实力,英镑跨出国门,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广泛充当计价结算工具与储藏货币,成为通行全球的第一种国际货币。这标志着以英镑替代黄金充当国际本位货币时代的结束,英镑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一、英镑成为国际货币

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英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之一。英国没有像其他欧洲大陆国家一样穷兵黩武,正规军警数量少,政府开支较低。18世纪初,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在西方国家中最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资本主义发展最早。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基本完成,使英国在西方国家中最早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极大地提高了它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1850年,英国造船业和铁路等都居世界首位,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其中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3,棉织品、金属制品、铁产量都占到世界总产量的50%左右,贸易份额占世界贸易的35%。1860年,英国的工业产值占世界总产量的40%~50%,贸易份额占世界贸易的40%,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1]

不满足于正常贸易带来的利润,强大起来的英国逐渐利用坚船利炮来寻找开拓海外市场,形成了庞大强盛的“日不落帝国”。截至1877年,英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人口为20 350万人,面积为2 110万平方千米,到1900年殖民地人口增加到35 250万人,面积扩大到2 780万平方千米,而到1913年,英国殖民地人口相当于本土人口的9倍,面积相当于本土面积的100多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而伴随着殖民地的开拓,英国的贸易总额也快速增长。1850—1899年,英国的贸易总额从1.74亿英镑上升到7.49亿英镑,增幅达到330%[2]

经济史学家通常将1818—1914年称为“英国霸权”(Pax Britannica Hegemony)时期。凭借强大的国家实力,英镑跨出国门,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广泛充当计价结算工具与储藏货币,成为通行全球的第一种国际货币。

二、英镑的国际地位表现

英镑国际地位的表现与国际金本位制密不可分。1816年,英国颁布《金本位制法》(The Act of Gold Standard,1816),发行金币,规定1盎司黄金为英镑3镑17先令10.5便士。1821年,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按新规定可以兑换金条,从1823年开始能兑换金币,并实现了金币的自由熔化和铸造,并且黄金可以自由出口,建立了真正的金本位制。此后,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纷纷效仿英国,普遍实行了金本位制,形成了国际金本位制,也是第一个自发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在这一制度下,金币可以按照各国的铸币规定自由铸造或熔化,金币可以与其他金属货币或银行券按规定比价自由兑换,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黄金既是各国的铸币材料,同时也可以直接充当货币,是国际本位货币。

在金本位制时期,英国凭借“世界工厂”的经济实力和“日不落帝国”庞大的殖民体系,在国际贸易、海运、海上保险和金融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英镑成为国际经济交往尤其是国际贸易的主要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在遍及五大洲的37个国家广泛流通和使用,成为唯一与黄金拥有同等地位的国际货币。以英镑为面值的票据(主要是汇票)成为国际贸易结算的流行工具,英国使用英镑汇票完成支付,其他国家也可以用它与第三国进行交易。与此同时,英格兰银行通过英镑票据的贴现控制着国际汇兑,英格兰银行的利率调整对世界资金的流动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左右着事实上的黄金输送点。

由于多年巨额的贸易顺差和殖民掠夺,英国积累了大量的黄金储备,英镑可以随时无限制地兑换黄金,有足够的信用保障。同时,储备黄金要支付保管费用,储备英镑还可以获得利息收入,这使得在实际国际经济交往中,英镑受欢迎的程度高于黄金。世界各国的经济主体纷纷在伦敦的银行设立英镑账户,既便利了彼此的债权债务结算,同时也获得了利息。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也将英镑作为储藏货币。国际金本位制成为“黄金-英镑”本位制,英镑实际上替代了黄金,成为主要的国际计价结算货币与储藏货币。

在金本位制时期,英国的经常账户一直保持着巨大的盈余。为了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对外投资的收益,英国也一直是最大的国际资本输出国。直到1914年,英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如表2-1所示)。

表2-1 1825—1914年英国对外投资存量占世界总量的比率

资料来源:Woodruff,1966。

通过将经常账户盈余以长期资本的方式对外投资,英国避免了国际收支失衡带来的黄金巨额流动等负面影响,同时还向其他国家提供了英镑,进一步推广了英镑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满足了境外英镑的需求,稳固了英镑的国际地位。

三、英镑的国际地位下降

正如英镑成为国际货币是由英国当时超级大国的地位决定的一样,伴随国家实力的衰弱,英镑的国际地位也逐渐下降。

1873—1896年的欧洲经济大萧条使英国的经济实力开始减弱,后起的工业国家与英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例如,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在1860年分别为50%和40%,到1913年分别下降到14%和15%[3]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实力遭到严重削弱,军费开支约100亿英镑,耗费了其国民财富的1/3。战前英国是美国的债权国,拥有30亿美元的债权,战后则欠美国47亿美元。

黄金储备大量减少使英国无法继续战前的金币本位制,为节约黄金,1925年建立了变形的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规定兑换黄金的最低货币额为1 700英镑。由于不能无限制地兑换黄金,英镑的信用开始下降。1929—1931年的经济大萧条,又使英国的贸易收入锐减,对外投资难以收回,国际收支状况严重恶化,加剧了境外英镑持有者对英镑价值稳定性的担忧。1931年,德国和奥地利发生了挤兑,波及英国,境外英镑持有者纷纷向英国挤兑黄金。仅1931年七八月,英国就被境外居民提取了相当于2.3亿英镑的黄金,被迫宣布停止英镑对黄金的兑换,更在9月21日宣布放弃金本位制。这标志着以英镑替代黄金充当国际本位货币时代的结束,英镑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打击了英国的实力,它不仅损失了41万人口和1/4的财富,还大量丧失了黄金储备,黄金拥有量远远落后于美国,直接导致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时无法与美国抗衡,将英镑国际本位货币的地位拱手让给了美国(如表2-2所示)。

表2-2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黄金储备变化

资料来源:宫崎犀一等编的《近代国际经济要览》,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

在英镑国际地位下降的过程中,英国政府也做了许多努力试图竭力维持,最主要的措施是建立英镑集团。1931年组建的英镑集团在1939年改称英镑区,主要包括除加拿大以外的英联邦各国和地区,范围最大时还包括了葡萄牙、芬兰等许多欧洲国家和日本、埃及、泰国和阿根廷等非英联邦国家。英镑在区内充当基准货币,各国货币汇率和英镑挂钩,建立相对固定的汇率体系,区内贸易、信贷等都用英镑结算。依靠英镑区,英镑在全球范围内国际地位虽然不断下降,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区域性国际货币。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经济实力持续衰弱,英镑的币值也不断下降,充当区域性国际货币也逐渐力不从心。英镑区成员方先后宣布本国货币同英镑脱钩,到1971年,曾经庞大的英镑区只剩下了英国、爱尔兰、开曼群岛和海峡群岛。此后,为了稳定币值,英国也参与了欧洲货币合作,但是在1992年宣布退出了欧洲货币体系,并且拒绝加入欧元区。英镑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仅远远无法和美元抗衡,也低于欧元,它从国际本位货币退居成了普通国际货币(如表2-3所示)。

表2-3 英镑购买力下降记录

资料来源:滕茂桐的《国际金融新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